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浦东的另一种高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7:35 第一财经日报

  蒋耀波

  站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里,隔着玻璃窗眺望东方茫茫海天时,我忽然想起了这个题目。

  我最早提出“浦东高度”这一概念,还是1997年夏天在同浦东新区的主要领导一起交
谈的时候。第二年4月,我和另外两位朋友以《浦东高度》为题,采写了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长篇报道。此后,使用这个概念的文章便越来越多起来了。

  当时,被誉为“中华第一高楼”的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刚刚封顶。我当时如是说,这是一种标志,它标志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浦东的地域优势已经尽可能好地凸显出来,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技术、资金和人才能量的不断涌入,而隆起一座世界性的经济高地。

  如今再说浦东高度,大概不必再充满激情地描述这昂起的“龙头”,如何牵引着世界的目光,顺着世纪大道一步步地走向高远了。对此结论,APEC峰会早已成为极佳的注脚;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更是锦上添花,这两个注脚的说服力不容置疑且胜过雄辩。

  我要表达的,将在第三个注脚上展开,那便是国务院刚刚批准的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15年来,浦东已基本奠定了在全国的经济领先地位,对长三角的牵引作用也已明显地体现出来。

  温故而知新,对浦东过去的15年间的经验教训等,要有很好的认识和总结。意识到这一点我以为很重要。我忽然想起美国军方高层的一个观点:一个军事理论的提出到变成军事实践,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一般认为是15年。科学测算,新技术、新观念往往需要经过15年才能改变官僚机构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我自然也就联想到了美国陆军越战以后的改革。15年间,美国陆军逐渐具备了“发现战场上所有高价值目标”的能力、“直接攻击所看到的每个目标”的能力,以及“毁伤所攻击的每一个目标”的能力。15年后的那次“沙漠风暴”为这场大改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话题再回到浦东。因为版面的要求只能是“窥其一斑”,于是,在诸多特色鲜明的高点中,我选择了浦东的学习能力进行评说。

  那还是浦东开发初期,浦东新区管委会前主任赵启正应邀到美国英特尔公司访问。在公司会议室入座后,他被墙上的一块蓝色纸板吸引住了,上头用英文写着“会议规则”,正文是一连串提醒会议主持者和参加者注意的问题:“你知道本次会议的目的吗?什么样的会议是有效的?你知道你在这次会议中的角色吗?会议将由谁作结论?什么是有效的会议结论?会议结论将如何执行?……”赵启正由此联想到了国内有些会议的毛病,他感到这个“会议规则”有借鉴意义,可以“洋为中用”。

  访问结束,赵启正向英特尔总裁索要这份“会议规则”作礼物。总裁先是一愣,听完解释,心领神会,亲自从墙上取下蓝纸板,郑重地递到了赵启正的手中。后来,这份译成中文的“会议规则”悬挂在浦东新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

  这个例子有点意思。浦东向世界的学习似乎就是从这样的“识字能力”开始的。

  浦东开发这些年,浦东的决策者们始终推崇并坚持这样一个工作思路: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先向世界检索,看看人家做过没有,如果做过了,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怎么在人家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实践证明了这种思路的科学化,也证明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学会了“检索”,也就是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分析、学会了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的能力就是综合实力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对浦东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后,我越来越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与创新比起来,知新、纳新的能力可能更重要,或者说更实际。这很像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识字后解词,再达意。浦东,似乎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步步“长大”、“长高”了,浦东的视野也就同时一点点地变宽变广了。

  实践表明: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学习能力。综观上海的历史我们发现,正是在这种“知新”、“纳新”的不断学习中,上海的本质慢慢发生了变化,“现代性”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以及每一个居民的肌体。所谓“现代性”就是现代化在思维和行为上的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才是地地道道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以此为基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上海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是全国的经济和金融“龙头老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座中国最洋化的城市同时也是民族意识最早觉醒、革命动员最为广泛的地方;这同样解释了上海并没有像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城市那样丧失自我,而向全中国作出了一个示范:什么是洋为中用。

  我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顺应生存和发展逻辑的压力,形成并加强学习和自我改造的能力,是中国力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在世界体系内地位上移的主要条件之一,还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找出构筑国家学习能力的社会结构基础、基本要素,以及社会的学习激励机制,建立一个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同时又面向未来的国民学习的社会机制,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至于如何学习,“浦东高度”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效参照。

  几天前,我和妻子、女儿在浦东乘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431公里的最高时速很让我们惊叹。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线,其重大意义在于:在德国和中国成功合作的背后,完成了一次关于速度的革命。

  与高度、与学习相关的又是什么呢?德国专家曾说,中国公司几乎使用了他们知道的所有方法;中国专家则说,通过这一工程,我们已经占据了磁浮列车轨道梁的设计制造世界制高点。

  无处不在的“高度”标志着开发了15年的浦东愈发成熟了,成熟的特色之一是开放开发行为本身走向了“国际化”,又体现出自己“本土”独有的学习方法。而仅仅从它学会“如何学习”这一点上,大概就需要从理论高度好好地总结一番了。(作者E-mail:captain1959@sina.com)插图/苏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