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晋晖发自北京
相对于前两轮,7月宣布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更多地与城市规划联系到一起。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近日明确表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严格土地使用管理,防止出现新的圈地热。
截止到2004年12月30日,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中,正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有34个,已经编完上报11个,1996年以后批复的41个中,有10个左右城市在重新启动修编。7个月之后,截至7月6日,又有19个城市加入了修编的行列中,正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达到了53个。
“城市规划用好了是对,用不好是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认为,政府应该在城市规划修编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做好衔接协调。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李迅: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城市盲目扩张趋势有所加剧。它们背离国务院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二是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泛滥。据统计,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中,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占26.7%,这其中有40%是市政工程建设拖欠的。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占地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用闲置地400万亩,闲置率7.8%。很多开发区实质上圈而不用,成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到的土地流失非常严重部分。有人因此提出,城市规划是圈地运动的帮凶,您对此怎么看?李迅: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城市规划本身是要讲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利用土地的。土地流失非常严重恰恰是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许多开发区圈地行为就是躲避了城市规划控制的这一道闸门。一些地方随意修改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城市规划,擅自突破规划确定的规模,“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明确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造成圈地最重要的不在于规划本身,规划既是调控手段也是治理手段。带有一定的目的去规划,就有可能被用于圈地。要看到,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产生的失误也可能是最大的。
《第一财经日报》:那您认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是什么关系,谁在前谁在后比较合理?
李迅: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决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这两个规划从本质内容上来说,最后都要落到土地上。
国土部门强调土地数量指标控制,城市规划部门强调土地空间布局使用指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与协调,要加强两个规划修编全过程的相互协调、沟通、意见征求和及时反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确定的基本农田应划定为禁止建设区的范围。这样,两个规划应该是互相协调,互为依据,他们之间不存在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最好是同时做,由同一拨人做,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一做。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省市级)这两个规划都是同时做的,只是在中央不太统一,现在建设部正在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上一轮已经做完了,新的这一轮要到明年6月份结束。
《第一财经日报》:下一步的城市规划如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呢?
李迅:一般而言,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必须实行相对集约使用的基本方针。城市土地使用集约的标准就是国家标准,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在75~120平方米之间,依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现状和发展要求而定。而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直接影响到土地使用规模指标。
建设部要求所有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城市都必须完成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专题研究论证报告,并交国务院审核。要从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和制约条件两方面认真研究城镇人口集聚机制和增长规律,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与确定人口规模提供依据。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