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紧张溯源:50年浪费6个百亿吨煤田资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14:46 《中国市场》 | ||||||||
在经历了两年“冬缺煤,夏缺电”的“短缺”生活后,更多的国人从“地大物博”的喜悦与骄傲中清醒了过来,“能源危机”已从科学家研究者们的论文书案里走下来,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关注中。2005年5月24日,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作为第八届科博会的重点分论坛之一在北京召开。电荒、煤荒、石油荒,究竟谁之过? 文/本刊记者 陈亚南
在中国,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说过“短缺”二字了。1998年,中国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而只过了短短5年时间,2003年,中国能源供应普遍紧张的时代就迅速到来了。夏缺电,拉闸限电,工厂要放假,空调不能开;冬缺煤,供暖跟不上,室内室外一个温度……2年过去了,“能源荒”仍在持续上演着。 2005年5月23日,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展览在北京召开,作为分论坛之一,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于次日开幕。在全球能源亮起红灯的时候,中国能源危机就在迫在眉睫的境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这次论坛上,包括摩托罗拉、杜邦、兰德马克等参会的国际性大公司都表示,他们要以中国能源瓶颈为商机,并力图从中分得一杯羹。雄心壮志溢于言表。 面对能源荒,要节能并加大力度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回过头来,“地大物博”的中国如此之快的就尝到了“荒”的滋味,从问题发生的源头去探究原因改正苏呼显得更为重要。 50年扔了6个百亿吨煤田 西部省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是目前我国能源的储备中心和战略重心。然而据了解,这些地方的能源开发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业内人士痛惜地称之为“猴子吃苹果”——咬一口就扔,数以百亿吨计的资源在挑肥拣瘦的开采过程中被白白扔掉,如此下去,真正到了饿肚子的时候,大概就只能看着别人吃苹果了。 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说,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收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现在陕西省没有一家煤炭企业的回采率达到了规定要求,全省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下来不到30%。 山西省一家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在企业的6个主要生产矿中,已经有3个矿经过不到50年的开采,面临资源枯竭,即将在三五年内被迫关闭,而这些矿的设计生产年限都是100年以上。 据了解,现在开煤炭的综采支架一般是4.8米高,而包括陕北、内蒙古、新疆的煤矿煤炭层都很厚,在新疆的一些煤层平均厚度就达五六十米,许多开采企业不论煤层是十多米还是几米,都只是吃肥丢瘦地从中间开采那么一趟,大量资源就这样浪费了,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能源开发“吃菜心”。在目前煤炭开发热火朝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榆林,大量十多米厚的煤层都是这样吃“白菜心”式的开采,而且一些大型煤矿浪费起来资源损失更大。 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2003年间,累计产煤约350亿吨,根据有关煤炭资源专家的初步估计,煤炭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扔掉的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两倍——“吃菜心”的开采过程中,我们至少白白扔掉了650亿吨的煤炭资源,接近我国目前全部尚未占用的煤炭精查储量,按我国去年的煤炭消费计算,这些煤够我们用38年。 高耗能产业做“赔钱买卖”引电荒 此刻已是2005年的初夏,老天爷似乎也善解人意,今年的夏天热的要比往年推迟很多。然而拉闸限电的日子似乎还是躲无可躲。 据统计,我国2004年发电量比2003年增长了14.9%,而我国2004年经济增长率为9.5%。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然而中国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4%的GDP消耗了世界10%的电力,这些数据无疑说明,中国正在走一条重化工、高耗能的经济之路。 造成中国缺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发展势头过猛,超出了资源的支撑能力,导致了电力需求的超常规增长,使人们不能不承认的事实。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国用电量增长近15%,而用电量增长最快的是重工业,尤其是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山西运城是目前全国最缺电的地区之一,事实上,在2002年上半年,该地区的电力还是相当富余的。当年第一季度,该市境内河津发电厂一台机组因电网没有负荷曾停机备用时间长达一个月。而到了后半年,随着几家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的投产,运城从电力富余一下子转为电荒,成为全国最缺电的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10倍。 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这么多高耗能产业的产品相当大的比重是用来出口的。当我们雄心勃勃地宣称占领了国际市场时,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能源的考虑正在限制国内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发展,使其向境外转移。 无疑,高效能产业虽然赚了钱却赔了资源,怎么算起来似乎也是得不偿失。 石油短缺低利用 2003年,一场从11月7日前后由上海开始的“油荒”,迅速蔓延了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很快,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杭州等地的相当一部分加油站0号柴油供应相继告罄,有供应的加油点基本上也都采取了限量供应。 几乎与此同时,广州、深圳的90号汽油出现短缺。其实早在8月份,广州的90号汽油就开始断断续续了,但到11月份紧缺加剧;同时广州部分加油站的0号柴油也出现短缺。油荒就这样发生了。 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国短缺性战略物资。根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石油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3%。中国目前33种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在资源储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方式和政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 前美国环保署流动源办公室主任迈克尔·沃仕说:“以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汽车行业已经发展非常快了。中国从不断发展汽车工业里面,获得了很大的利润,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量和消耗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罪魁祸首是浪费 早在2003年夏天,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电荒”,全国有19个省区市拉闸限电,进入冬季又有7个省区市限电;11月份,全国又出现一定范围的“油荒”,在长三角地区,很多加油站等待加油的卡车排起了长龙;11月底,我国一些地区煤炭供应也出现短缺现象…… 分析认为,油荒严重的长三角地区,“油荒”正是由“电荒”引起的。当时部分地区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导致自备小发电机消耗柴油大幅增加。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分依赖投资,导致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需求超常增加,进而导致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和进一步的投资冲动;同时,身为产煤、用煤大国,我国煤炭也出现了资源性短缺。 有专家测算出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作为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我国的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单位能耗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创造每单位GDP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许多,是世界平均值的3至4倍,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法国的7.7倍。如果再按照高耗能、粗放式的方式扩大生产,全世界的能源也难以维系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 事实上,中国的能源发展速度并不低,如中国现在一年所建的电厂,相当于半个英国的装机,相当于一个巴西的装机,但即使是这样高的速度,也跟不上能源消耗的速度。 如此之高的需求量,如此之快的建设速度,却同时有着如此之低的利用率,此般资源浪费,即使是地大物博拥有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的中国,难免也有如坐针毡挠头伤脑筋的时候。 能源低价战略的“终结时代”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举世瞩目,但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却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预测,中国未来两年的能源供应将更为紧张。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间的热门话题,并开始影响国际能源供需和价格走向。 此次科博会能源战略高层论坛顾问团有关专家指出,中国能源拓展策略的实施客观上却给众多国际性大公司在中国扩张提供了利润增长新机会。一些鲜活的表象是,BP作为目前中国石化领域最大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和营销外资企业,其在华投资已累计超过40亿美元;到2010年,SK预计在华的营业额将达到42亿美元。 美国能源部2004年度《国际能源展望》报告说,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001年增长54%。未来的几十年中,全世界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费预计将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而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全球石油需求将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25年全球石油平均日需求量将从2001年的7700万桶上升到1.21亿桶,其中美国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量占到60%左右。由于需求迅速增加,以2002年美元价格计算,世界油价到2025年可能上涨至每桶51美元。欧佩克的增产将是全球石油供应增加的主要来源。 “煤炭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战略必须要保障石油安全、建筑节能要成为缓解能源紧张的重要奇兵”,这是在此次能源战略论坛上中国能源专家为中国能源战略提出的未来之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明确指出,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高速度,而不考虑能源发展的承受能力。挑战与机遇,挑战在前,机遇放后。 “荒”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勇敢的承认“荒”并积极的从问题发生的源头找解决之策,这是除了“开发利用新能源”之外的重中之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