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本土企业感叹: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真容难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04:24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任绍敏王思睿发自上海

  商务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认为,中国每年上千亿元财富流向国外,经过二十多年,“让出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未如愿,对于中国企业,“技术优势”四个字依然如鲠在喉。

  昨天(1日),本报记者为此走访了华中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阎海峰博士。他正着手展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华跨国公司网络中本土企业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

  该课题目前已完成了对100多家上海本土企业的初步调研。通过这些调研,阎海峰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本土企业很难学到在华跨国公司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或者说学到的内容少之又少。

  阎海峰负责的课题组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与在华跨国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国有、民营和合资企业,接受深入访谈或填写初步调查问卷的人员均是部门经理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

  调查显示,这些本土企业管理人员普遍觉得,从跨国公司那里学到了市场运作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尤其是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在华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很难学到,因为这些公司通常会采取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术锁定策略。

  阎海峰透露了两个情况:一家德国公司在中方人员参观时会设置障碍,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地方谢绝参观,有形的设备可以看,无形的技术流程等均不能看;另一家日本公司,其关键技术人员不能和中方有关人员接触,尤其不能单独接触。

  他说,有些跨国公司在不得不提供技术流程图时,往往将流程图修改后再提供给中方,其中的关键流程可能已经被去掉了,修改后的流程图只能用于生产,而不能用于研发。在技术锁定方面,日韩公司的严密程度甚于欧美公司。

  从1992年以来,中国积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结果不如人意。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已占绝对多数,这就令中国更难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阎海峰认为,中国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跨国公司争夺全球市场的一个战场,而本土企业往往只是看客。外资企业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培植自己的竞争者。“我们不断地引进技术,又不断地被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抛在后面,然后再引进,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欠缺使我们陷入重复引进、过度依赖跨国公司输出技术的怪圈。”

  阎海峰表示,以市场换技术,实际是以市场换资金,地方政府的评价体系仍然是由GDP驱动。“有多少外资进来?这种由数字组成的政绩成了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的引资导向不能改变成学习导向,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仍将遥不可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市场换技术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