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曹中铭[微博]
虽然监管部门表态称不再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但发行批文却由其核准。发行人过会之后,什么时候核准,核准哪家发行人以及核准多少家等都由其掌控着,监管部门同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以及投资者的入市意愿等灵活掌握,也就表明“市场化发行”同样难以摆脱行政方面的色彩。
据媒体报道,6月18日,一场名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培训会”的内部培训会召开。中国证监会[微博]副主席姚刚在会上表示,不再调控新股发行节奏。在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只剩4天之时,监管部门召开有关IPO改革的培训会,向市场吹风以及为IPO改革定调的意味较为浓厚,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与其说此次召开的是“培训会”,倒不如说是“定调会”更为确切。如姚刚在培训会上总结了IPO改革的几个重点:不再调控发行节奏;取消对询价的具体要求;新股发行价格放开,取消25%规则;配售方式放开,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权;上市辅导公开,修改辅导办法;受理即披露;上会前抽查工作底稿。仔细分析,这几大重点其实都是征求意见稿上的内容,并无新意。虽然姚刚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回应,但在《证券法》进行大修之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可能彻底,这也预示着今后IPO制度改革还存在着“空间”。
撇开此前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从2009年算起,这已是五年时间内监管部门第四次对新股发行制度动“手术”了。从此前的改革方案与内容以及效果看,呈现出明显的“碎步”前行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此次的征求意见稿被批改革不彻底的原因之一。尽管此前的改革监管部门一直都声称新股发行已实现“市场化”(最著名的论调为去年7月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声称“新股发行规模和节奏主要还是依靠市场供求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但实际上却是“伪市场化”,姚刚表示“不再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从侧面说明,此前新股发行的规模与节奏是受到监管部门“调控”的结果。
那么,在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并且监管部门不再“调控”之后,新股发行节奏到底会由谁“调控”呢?
A股市场之所以被称为“圈钱市”,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即为新股发行价格虚高。2009年IPO重启之后自不必说,即使在此前,“窗口指导”背景下的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亦超过20倍,这与成熟市场动辄10多倍甚至几倍市盈率发行形成鲜明对比,而企业上市一大动力即为“圈钱”。去年10月份浙江世宝新股发行,即使是发行价、发行市盈率、IPO融资额以及融资额缩水幅度均创出历史性纪录的情形下,上市公司仍然能够“忍辱负重”地启动新股IPO,把钱圈到手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如果“发行人通过发审会并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后,中国证监会即核准发行,新股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的话,只要核准发行的批文到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为了避免像立立电子、胜景山河等倒在上市前夜的“尴尬”出现,为了避免像遵义钛业那样过会后又不得不主动撤回IPO申请,为了早日把钱圈到手,上市公司都会立即启动发行程序,特别对于那些本身存在问题的发行人而言将更是如此。
当然,并不排除有的发行人为了多圈钱却因为行情不好而选择时点的可能,但这必将是少数。由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笔者以为更多的发行人会选择早点发行新股。即使像浙江世宝那样缩水发行,但只要“跻身”于资本市场中,今后再融资有的是机会,关键在于成功“挂牌”。只要实现了上市,即使是成为“绿大地第二”,即使是“万福生科”再世,监管部门又能奈它何?
事实上,虽然监管部门表态称不再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但发行批文却由其核准。发行人过会之后,什么时候核准,核准哪家发行人以及核准多少家等都由其掌控着,监管部门同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以及投资者的入市意愿等灵活掌握,也就表明“市场化发行”同样难以摆脱行政方面的色彩。
新股发行市场化,除了要在询价、配售、信披等方面突破之外,最重要的在于实现从目前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这也是IPO改革的大势所趋。注册制的真正实施,才是新股发行实现市场化的根本标志。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