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张训苏
发展重心既注重现有的“两多两难”,更要解决“三多三难”,尤其要优先解决投资者亏损多、赚钱难问题。企业上市后大小非“发了”,公司高管“乐了”,地方GDP“快了”,中小投资却“囧了”。投资者赚钱是硬道理,否则,保护投资者、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发展证券市场等都可能是扯淡。
1、证券市场总体发展战略阶段性宜优化为注重质量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历经20余年发展,在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发展速度很快,融资额、交易量等在绝对数和增长速度等相对数方面名列世界前列。但市场化、制度化基础很不扎实甚至缺陷严重,市场发展战略宜由发展中规范优化为规范中发展,应重点突出质量提高、制度与产品创新和完善,注重夯实制度与法律基础、客户基础、技术基础,注重穿越形式上规范公平背后的制度与行为的公平性。
(1)在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由热衷于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国际版、区域产权市场、柜台市场等外延式扩张,把重点放在先把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规范性、质量和可投资性大幅度提高,区域产权市场等只宜适度试点,现行发展环境、诚信环境与诚信环境下可能难以模仿美国。
(2)资本市场融资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可以给投资者稳定回报的产品优化(增加固定收益类)、良好创新或业务模式前景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业整合等。
(3)淡化市值等数量指标的国际比较,强化质量与市场效益指标的引导与比较。比如鼓励各种纵横向并购、特别是物有所值的公司间市场化并购,注重退市与入市的适度平衡。
(4)在产品监管与创新方面,重点放在股票和债券产品基础产品完善与创新,对期货、期权衍生品可适度创新审慎缓慢推进。如果股票与债券这两个最基础的现货质量、性能等不扎实,其他产品创新犹如沙滩上建高楼危险且无多大投资价值。在市场的可投资性等基础问题解决后再加速衍生品与多层次市场等外延式发展。
(5)通过制度改革提升因经营管理带来的股价增长、每股收益价值,同时减少过度融资产生的财富损失、外溢、每股价值降低、供求关系恶化。在集约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市场化到中级、投资者相对成熟后,再启动新的快速发展战略。
2、优化证券产品战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化基础相匹配的多样化产品体系
如前所述,诚信基础与制度缺陷背景下的股票高风险与现有投资者素质与能力严重不适当,即名义上市场化产品明显脱离超过80%比例的投资者只适合配置风险更低的各类债券等低风险产品的现实,过去之所以出现牛短熊长、投资者怨声载道、炒新风热、高价发行等,除了制度缺陷外,产品结构与客户结构严重不适当、严重错配是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债券类产品、信贷证券化产品、约定购回类产品等的推出,让债券产品成为上市公司投融资的主要产品,大幅度减少股权融资,提升IPO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门槛,抑制过度融资,在融资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使债券类产品在投融资规模上接近或超越股票类产品,创新并重构新的证券产品结构。这应是发展壮大客户规模、提升客户信心、提振证券市场的战略选择。
3、优化证券市场战略定位,由融资和实体经济服务主导转变为立足于投融资和三公交易基础上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转型推动,监管重心由规范融资与交易行为转移到创造投资价值制度、机制与文化
如前所述,证券市场定位必须超越泛泛的融资服务或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必须超脱货币市场的融资规模简单“比功力”。首先必须回归到投融资本位,尤其是要突出投资功能。其次必须提升到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资源配置、产品升级与价值创造等更高层次的战略定位上来,必须充分体现证券产品作为现代金融主打产品和证券市场作为市场体系高级层次的特有功能与机制。大力鼓励产业整合的各类重组与融资。抑制产能扩张式增发等。并购与各种重组应逐步取代IPO与自我扩张式再融资成为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
发展重心既注重现有的“两多两难”,更要解决“三多三难”,尤其要优先解决投资者亏损多、赚钱难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投资者的钱不可能大比例进入证券市场,也无法解决“两多两难”。近十年社会财富呈几何倍数增长、M2急速达到100万亿,房价猪肉价上涨近十倍,而证券投资者财富几乎没有明显增长(原始投资者除外)、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很少甚至近5年居然逆势下降,偏股型基金规模相对于银行理财和信托理财规模暴涨近5年像侏儒一样停滞不前。上市后大小非“发了”,公司高管“乐了”,地方GDP“快了”,中小投资却“囧了”。
投资者赚钱是硬道理---不管是债券或股票产品,只有且必须改革利益格局、使投资者收益与风险匹配,才能具备可投资性,才能将“储蓄堰塞湖”对冲“融资堰塞湖”和“存量流通堰塞湖”。才能将公司的价值创造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者利益。否则,保护投资者、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发展证券市场等都可能是扯淡。承担过多风险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牺牲投资者利益去盲目与低效融资的现状必须有根本性改变。
4、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质量的战略重点由法规程序等合规合法优化到机制与制度的公平、“股东文化”、每股价值最大化的构建和信息披露上来
对于众多非民营公司而言,管理层作为代理人、主管股东代表其实多不是股东不是实际持有人,大股东代表或高管团队其实难以充分代表大股东利益,对于纯流通股东的利益体现更多流于形式。股票市值与价值核心是由管理团队和其职工创造的,一个管理团队没有主要股权利益且不是股东的股票,其每股价值、特别是纯流通股东价值不可能达到最优体现。
脱离管理团队的股票必然是形式的“股票”,必然存在重大治理与机制缺陷,必然是资本主义的产品种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康庄”大地上,必然存在相关主体对投资者合法而不合理的制度侵蚀。多为各级政府的大股东可以通过每年的各种税收和业务发展带来的GDP和就业增长中享受利益,但对纯流通股东而言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董事会、股东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治理结构必须进行重大机制改革才有可能完善治理结构。股东文化的核心是股东有效参与决策、公司决策目标为了股东特别是流通股东价值最大化。高管主要收益股票化---资本化是高管团队与股价建立“联价承包责任”的有效手段。
信息披露与股票“制度”是公司治理、公司质量和证券监管的核心,也是证券市场价格发现与配置功能的基础。全面提升信息披露与治理质量需从形式深化到实质、从财务是否规范深化到业务是否真实合理、从一般性现有流程制度管理深化到证券法和刑法等核心法规的修改与完善。
市场化程度不高并有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的经济体制、治理结构、信用基础、经营理念等中移植而生的“股票”产品性能与机制再造远比交易行为规范和信息披露更重要更深层。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机制其再怎么规范只能是赌场,真实的天然植物简单而货真价值地堆积在一起买卖只能是农副产品市场而不可能成为优质中药市场。货真基础上的机制突破是上市公司区别于一般企业、公司的核心所在。
在早几年内幕消息乱飞、庄家大行其道情况下,打击内幕交易等“抓贼防盗”固然是监管的突出重点。但隐性的制度与机制缺陷、信息披露中的欺诈犹如人的机体患上严重慢性疾病一样,危害性远远大于被偷盗。市场监管与制度设计的重心转移到证券产品的“货真价实”与“内在性能”——打击欺诈与完善机制上应未来的大势所趋。
(本文作者介绍:1996年博士毕业,从事证券相关研究近20年,上海财大兼职硕导、安徽财大兼职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