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允许中国经济如此脆弱

2013年04月11日 11:01  作者:钮文新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钮文新[微博]

  现在的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用政策迫使中国经济“国进民退”;另一方面大喊改革倒退,应当推进改革;一方面用政策打压主动性内需增长;另一方面大叫拉动内需,增长方式转变。矛盾吗?更矛盾的是,这方面的做法和呼声源自同一群体。

  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三月份中国外贸增幅大幅回落,并出现了8.84亿美元逆差。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需方向的表现并不强劲,尤其是一般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已经受到严酷压制,倍显脆弱。结合本周二公布的CPI和PPI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内需也显示出相当的脆弱性。

  我在2月份时强调过,中国经济在去年底今年初所表现出的活跃度增强是外部需求有所增加所致,而不是内生性动力,不是内需拉动,尤其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主动性增长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我们绝不能依据外需增加而认为中国经济复苏,更不能依据2月份的CPI数据而紧缩货币,那样中国经济的内需部分势必进一步恶化。

  从现状看,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临界点,其表现十分脆弱,如果不能修正错误的货币政策,任由人民币继续升值,那我们将进一步拉短与危机的距离。请货币管理当局深思、慎行。

  中国经济的脆弱性表现为,当货币稍有收缩,价格就大幅回落。除去春节因素后,3月份2.1%的CPI涨幅,以及环比1.1%的跌幅大出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料,尤其是PPI重回下降通道,同比-1.9%增长和环比0.3%的跌幅,更显示了中国经济疲弱之相。我们说,货币政策传导过慢是异常,那货币政策传导过快不是异常吗?当然是,如此立竿见影式地快速传导,说明所有中国企业家和金融市场都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

  这样的敏感对中国经济伤害巨大。因为,它极易引发市场“过激反应”,而这样的“过份敏感”势必会被国际金融势力大加利用,现在已经出现了种种苗头。比如4月10日,惠誉以债务率上升等借口降低中国货币债务评级,从AA-下调至A+;瑞银等金融巨头纷纷下调中国银行业股票评级;而此前在香港,已经多次出现外资大行、甚至大投机客索罗斯大肆沽空中国国企蓝筹股的事件;博鳌论坛2013年会上,有人大谈下一个危机将发生在中国。

  诸如此类的说法和做法到底预示着什么?这不免让我们想起去年年中时的状态,那时唱空和做空中国的势力大肆喧嚣,利用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据误差,实实在在地掀起了做空中国第一波。我们当时就说,这仅仅是“小试牛刀”,它们会不断地、耐心地等待更大的机会,然后一波强似一波地攻击中国。而且我们急吁中国政府转变政策,不能允许中国经济如此疲惫下去。

  那时确实转向了,但现在我们在“稳定性、连续性”的说叫中,再次回到了错误的轨道上,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错误政策依然是货币政策。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货币政策?因为,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着“货币战争”,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对错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成败。

  为什么当美国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各发达国家会被迫跟进?它们傻?不懂得通货膨胀?这其实是无奈。是为了不在这场经济浩劫当中,失去优势地位。有人总把这一问题归咎于贸易争夺,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而关键的是资本与财富的争夺。去年发生了中国大量本土资本外逃的现象,这其实是十分恶性的事件。因为,本土资本外逃意味着:它们带走了30年来在中国赚得的财富。这些财富,将不再为中国提供消费,不再为中国国民创造收入。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走向虚弱的关键原因。

  所以,欧、日两大经济体必须保持宽松货币,因为它们必须确保本土经济活跃,铲除本土资本和财富外流的土壤。但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在全球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时候,紧盯物价而不管经济,这是何等重大的政策错位?

  我们还说过,用收紧货币去抑制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结果必定是“用内需的虚弱平衡外需的旺盛”,这是我们2003年到2008年政策错误的关键症结。正因如此,当金融危机使得外需骤减之时,我们才看到,原来我们的内需是如此虚弱,才不得不用4万亿投资补足。这样的教训不够深刻吗?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犯同样的错误?头两个月外需好了一点,我们立即紧缩货币,中国经济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今天披露了发改委又开始大量审批项目了。这就是民营经济为代表的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府就批一些项目补足;然后,紧缩货币政策再次毁掉更多的主动性需求,再由政府投资补足。如此的恶性循环还要持续到那一天?

  现在的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用政策迫使中国经济“国进民退”;另一方面大喊改革倒退,应当推进改革;一方面用政策打压主动性内需增长;另一方面大叫拉动内需,增长方式转变。矛盾吗?更矛盾的是,这方面的做法和呼声源自同一群体。

  (本文作者介绍: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货币政策人民币数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