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难以拿捏的“分寸”

2013年04月08日 11:21  作者:陈斌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微博]

  从表面上看,在次贷危机和之前的安然事件中,评级机构在“临界点”被突破后的连续降级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恐慌升级,外部评级的顺周期性展现无遗。外部评级如何“管理”这种顺周期性?如何拿捏这个“分寸”呢?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震荡给全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延宕至今。危机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市场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经济处于景气阶段,过度扩张的风险被强劲的经济增长掩饰;一旦经济过热超过整个系统的承受能力,其对金融、实体经济的巨大杀伤力也加倍地显现出来;无论在扩张或收缩阶段,市场似乎都有自我增强、放大的机制。(编者注:顺周期性,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顺周期性增强意味着波动幅度增大。)

  回顾评级机构的市场表现——外部评级的顺周期性特征,不难发现,评级机构的行为有加剧市场震荡和加剧恐慌情绪的嫌疑。从2007年7月开始,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开始连续的大规模降级活动,数千个评级被下调或列入观察者名单。

  规模空前的集中评级下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危机蔓延推波助澜。正如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FSF)的总结:“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价和发布结构性金融产品信息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此次金融动荡中,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不但促进了动荡的形成,而且加快了动荡的演化。”

  从表面上看,在次贷危机和之前的安然事件中,评级机构在“临界点”被突破后的连续降级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恐慌升级,外部评级的顺周期性展现无遗。但深入地看,外部评级的顺周期性其实来源于金融系统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在统一金融监管趋势下,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以银行为例)主要表现为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和公允价值计算顺周期性三个方面。比如,监管当局在经济繁荣周期鼓励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允许较高的杠杆率以支持经济扩张;在经济萧条周期强调风险敞口管理,强化拨备要求,进一步制约信贷供给。在不景气周期中三个方面联动的后果就是流动性收缩、资产减值、融资困难(雷曼倒下的三部曲)。整个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特征显著,单凭评级机构是无法扭转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外部评级如何“管理”这种顺周期性?如何拿捏这个“分寸”呢?现代评级业发展出了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外部评级对所有评级因素和信息进行分类,哪些因素对判断短期(比如一年以内)有利,哪些对判断长期趋势有利。在两种评级法下各自作为评估对象在未来阶段内信用风险的依据。因为赖以分析判断的因素不同,在时点评级法下的结论会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和不稳定性。相比之下,跨周期评级法主要依据的是对标的物信用状况起到长期、潜在影响作用的因素,反映的也是标的物长期、持久的信用风险变化趋势。

  在评级实践中,这两种评级方法对“管理”评级的顺周期性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2009年以来,尽管有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提振经济的基本面,企业的财务报表也确实一度扭转了下滑的局面。但从跨周期看,在部分行业,产能扩张的过剩风险已经在积累。外部评级也预见到产能的消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择强化债项的保障措施成为评级的重要考量之一。

  而对于新能源、新光源等行业,尽管早期的财务报表似乎给了其信用评级良好的支撑,但从长期看,其高度依赖公共政策的产业化模式是难以扭转的。因此对于其信用质量的下滑也是有预期的。如果落实到评级政策,审慎介入这些行业就是管理外部评级顺周期性的必然措施。

  信用评级拿捏“分寸”的难处,除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外,金融市场共同治理机制也应发挥作用――在适当的透明度下,各类金融机构管理顺周期性的意愿和能力。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长期从事银行、律所、信用评级等工作,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评级金融周期信用评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