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面对坏帐的承受能力

2012年12月21日 11:21  作者:周玉龙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周玉龙[微博]

  银行股低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担心信贷资产的安全,换一句话说就是预期银行的不良贷款未来将大幅产生,银行亏损或者说净资产损失。所以,银行股哪怕是以净资产为交易价格也觉得并不便宜。

  担心银行坏帐风险,导致银行股特别低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太残酷,造成预期太悲观。二是很多人不知道美国金融风暴产生的基础是由银行的衍生品交易导致,而我国的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业务概念。三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不良贷款的发生与坏帐拨备之间的关系,认为只要出现不良贷款银行就会亏损。导致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看空的理由,致使认为银行股在净资产附近交易还觉得不便宜。

  今天,作为投资银行股已有8年之久,与银行打了30年交道的老股民和大家说说银行的不良贷款即坏帐风险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贷款吧: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即为不良贷款或者说将产生坏帐风险的贷款。(具体分类指标见附件)

  一般来说,按实践看,考虑到抵押物的客观存在,银行的不良贷款回收率在30%-40%左右,拖延时间越长回收越困难。所以,按国际惯例,在准确分类的情况下,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达到75%就可以算足额拨备,就可以覆盖不良贷款的或有损失。

  坏帐拨备计提或者说资产减值损失,就是银行为了应对贷款未来或有损失而每年从营业收入中计提的坏帐拨备,属于营业支出。理论上说,拨备覆盖率75%以上的部分,属于银行的隐蔽资产。拨备覆盖率是指拨备计提余额相对于不良贷款余额的一个指标,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拨备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目前的股份制银行基本上在300%以上。

  说起银行的不良贷款,就必须看未来不良贷款的趋势变化,不良贷款的趋势变化,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说,银行的不良贷款趋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着高度相关性。比如说明年及未来的经济继续低迷,GDP增长持续下降,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将持续提高。所以,与其说投资于银行股,还不如说是投资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银行股不值得投资。

  目前来看,按四季度的情况看,多个指标显示出实体经济的经营逐渐企稳好转,企业去库存逐渐完成,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有逆转迹象。我个人判断,假如不出意外,明年一季度就可形成向上趋势,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般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有着滞后于实体经济的特性,同时,各银行也受到信贷期限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期限比较短,不良贷款的产生也比较快。国有银行的信贷期限比较长,不良贷款的生成也慢一点。

  同样的道理,按我个人判断,股份制银行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不良率将继续双升,明年年中将形成不良率趋势停止双升的拐点,在不考虑核销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绝对值将继续小幅增加。国有银行不良率趋势将有可能在明年三季度出现拐点。但是,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的是,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率太低,这不符常态,难以持续,未来的不良贷款有继续增加的可能性。

  按我手头的统计资料,按发达国家的银行历史来看,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贷款年生成率大概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之间(民生银行近十年的不良贷款生成率为千分之二),累积的不良贷款大概在1%-2%之间。在金融危机或者说经济危机的环境下,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快速增加,甚至一夜之间达到5%左右,快速到顶。所以说,我国的不良贷款生成属于偏低。当然,这也与近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吻合。

  为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的以正视听,我在这里模拟两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未来我国经济继续低迷,连续三年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DGP增长从今年的8%,至2015年的GDP增长为5%。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生成一个百分点,连续三年。第二种情景,我国在明年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停滞或负增长,银行的不良贷款快速提高至5%。看看我们的银行是否可以承受?

  我们就以民生银行为例计算一下这两种情景下的结果。在第一种情景下,假设民生的信贷规模年增长15%,其他条件不变,拨备前利润同步增长15%,考虑到不良贷款的或有损失在65%左右,模拟信用成本即拨备计提为贷款余额的0.75%,以覆盖不良贷款的或有损失。通过建立计算模型显示:

  信贷资产从2012年的140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1300亿元,年均增长15%。

  不良贷款从2012年的110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66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不良贷款186亿元,年均增长83%。够恐怖了吧?

  不良贷款率2012年的0.79%,提高至2015年的3.14%,提高2.35个百分点。

  每年拨备计提从2012年的85亿元,提高至2015年的160亿元,年均增长23%。

  坏帐拨备余额从2012年的340亿元,提高至2015年的759亿元,年均增长31%。

  拨备覆盖率从2012年的309%,下降至2015年的113%,拨备覆盖率依然超过100%,保持全覆盖状态。

  拨备前利润从2012年的6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913亿元,年均增长15%。

  净利润从2012年的38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565亿元,年均增长14%。

  如此,我们可以看见,就算是未来三年的GDP增速持续下降,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但民生银行的实现净利润依然可以年均增长14%,2015年每股净利润依然可以达到2元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目前民生超高的信用成本。

  在最为悲观的第二种情景下,我国在明年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停滞或大幅负增长,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快速提高至5%或以上。计算结果如下:

  A,明年不良贷款5%,达到805亿元,为了达到75%的拨备覆盖率,需要坏帐拨备余额604个亿,今年坏帐拨备余额为340亿元,意味着明年的拨备计提需要264亿元,考虑到明年的拨备前利润将达到690亿元,意味着仍然还有税前利润426亿元,净利润320亿元,每股净利润1.12元左右。

  B,就算是保持100%的拨备覆盖率,考虑到340亿元的坏帐拨备余额,考虑到690亿元的拨备前利润,在满足不亏损的情况下,可以满足1030亿元的不良贷款,即可以全面覆盖6.40%的不良贷款率。

  C,假如按75%的拨备覆盖率计算,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可以满足1370亿元的不良贷款或8.50%的不良贷款率。如此,大家可以想一想,够了没?

  其实,假如真的出现此类情况,那么我国经济将一地鸡毛,生灵涂炭,任何行业不能幸免,你手中的人民币也将面临大幅贬值,而不仅仅是银行业。

  何况,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一年以后的民生,依然可以实现1.50元以上的每股净利润。这就是银行的特征,在经济危机打击下不良贷款影响的经营业绩往往是一次性的,只要不倒闭,只要不亏损导致资本金不足,未来依然可以正常赚钱。这就是银行。

  好了,不多说了。总而言之,面对着未来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在净资产附近交易的银行股,是市场种种最坏最悲观预期的结果,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而这最坏预期已经维持整整四年,至今仍没出现预期或有可能兑现的迹象,反而是银行利润依然稳步增长。

  潜在的银行股多头们,现在你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悲观预期真的会出现吗?我国的银行真的会崩溃吗?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用自己的人民币做出回答:不!

  附件:现行贷款五级分类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现行贷款五级分类

  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关注类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损失类贷款,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作者系新浪财经股票名博)

  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财经独家使用,请勿转载。

  (本文作者介绍:)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