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是印度?

2013年06月20日 11:31  作者:伊洛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伊洛[微博]

  2011年另外一家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涉及几十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如果有来世,你还愿不愿意成为你所在这个国家的公民?令人吃惊的是,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表示,愿意来世继续作印度人。相比之下,中国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再作中国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调查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1年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印度高居世界各国民众幸福指数排行榜的榜首,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强国。 2011年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印度高居世界各国民众幸福指数排行榜的榜首,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强国。
另有一家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涉及几十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如果有来世,你还愿不愿意成为你所在这个国家的公民? 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表示,愿意来世继续作印度人。 另有一家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涉及几十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如果有来世,你还愿不愿意成为你所在这个国家的公民? 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表示,愿意来世继续作印度人。

  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

  当今中国正在流行“穿越”。打开电视,无论哪个频道哪个剧集看过去,时空穿梭无处不在。邻居家十几岁的小姑娘说:“我要好好研究历史,万一穿越到了清宫,我得知道和哪个阿哥好。”

  是啊。生活中诸多烦恼,未来诸多美妙,一穿了之,多好呀。

  其实,穿越不算什么新鲜的创造。多啦A梦就经常带着大雄玩,恐怕每个小孩子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幻想。

  不久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他做了过一个穿越的白日梦。情节很俗套。机缘凑巧,他完成了某个奇怪的任务后,就遇到一个神仙。神仙说,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送他到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去,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位老兄说,他想了半天,还真没确定哪个地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也想不太明白“最”幸福会是什么样。虽然现在有种种不如意,但更为担心万一穿越失败,流落到他乡异地,后果更不可预料。于是,思虑再三,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止了这段白日梦。

  有一天,我读到一段新闻,不禁大笑。赶紧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让他为自己当时在白日梦里悬崖勒马、没有选择胡乱穿越而庆幸。

  新闻说,2011年世界权威调查机构索普集团公布了一项长达四年的全球民意调查的结果,印度高居世界各国民众幸福指数排行榜的榜首,远远高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等老牌发达强国。

  天哪。

  我问朋友:要给你多少次选择机会,你才会想到在幸福和印度这两者之间画等号?哈皮尼斯,幸福,这个字眼不管用哪种语言写,都距离那个不可思议的印度有些遥远吧。

  然而,说笑归说笑,静下心来细细地想一想,大多数印度人也还真地是充满了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幸福感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知,他们感到幸福也因此并不奇怪。也许,过去生活在印度,对于他们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乐天态度熟视无睹,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幸福呀。

  也许是为了支持索普的结论,2011年另外一家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涉及几十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如果有来世,你还愿不愿意成为你所在这个国家的公民?

  令人吃惊地,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表示,愿意来世继续作印度人。相比之下,中国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再作中国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调查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居然!

  回想起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都唱过一首歌:《幸福在哪里》。让人不禁哑然的是,经过了这么年才明白,原来幸福在印度!

  不管印度人是不是全球最幸福,中国人自我感觉比较地不幸福却恐怕是事实,更怪异的是,这些年来大家的生活看似像晚会御用歌手唱得那样“越来越好~~~”,但很多人的幸福感却悲剧地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大家都在纳闷:这XXX(和谐)到底是哪儿出错了?!

  也许,比“幸福在哪里”更令人困惑的,其实是“幸福是什么”的课题。“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哪一个课题都足够十个哈佛教授研究它几辈子的。所以,很多人迷上了哈佛大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成为哈沙尔教授的粉丝所谓“哈哈族”。

  说实话,我也有点轻度哈哈。教授的美妙的幸福课令人叹服,只是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辩,有时不免让人感到学院气息浓重,缺少些人间烟火气。而仔细想一想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那些印度人,却一个个宛若形而下、活生生的真人版幸福教材。

  如果说,索普的调查是靠谱的,而负责穿越的神仙也是靠谱的话,梦想向着幸福穿越的我可能会被发往印度,生而为印度人。

  如果你选择穿越,在印度重生,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位高贵的婆罗门、显赫的刹帝利,但也有很大可能成为低等的首陀罗、吠舍,甚至不可接触的贱民。你可能是个三轮摩的司机,也可能是光着脚、举着一把气球在十字街口乞讨的鼻涕横流的儿童。你可能是个四方流浪的修行者,有着高深的道行甚至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师,也可能男扮女装、自我献祭而成为“神的女人”……

  高低贵贱,种姓种族,肤色信仰,种种搭配,难以穷尽。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不论哪一种人,你都很有可能自我感觉是幸福的。

  不管教授们怎么难以解释,不管看起来、想起来多么离谱,印度人就是幸福了,怎么着?

  幸福的斯古特摩的司机

  他们的幸福感相当外露,在大街小巷,在集市、在电影院,在动物园、在剧场,我们都能轻易地看到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场景。但说到外露的极致,那就不能不提印度的摩的司机们,这是幸福感外露到霸气、霸气到侧漏的一群,值得大书特书之。

  其实,这种当地叫作斯古特的三轮摩托车是非常简陋、很不安全的一种交通工具,就是一个小马达加三个轱辘,上面罩个棚子。烧的是天然气,跑起来蹦蹦蹦响震天,在大街小巷坑坑洼洼的马路上狼奔豕突、上窜下蹦,颠得车棚里挤坐的几个人歪来扭去,屁股生疼。如果速度稍快或者路面太过不平,经常会发生侧翻事故。在北京天通苑一带,也活跃着这么一些类似的黑摩的,土语贬称之为“狗骑兔子”。

  就是这些一年四季风里雨里、冬天冷夏天热的“狗骑兔子”里劳作的一帮子人,让我见识了印度下层人们的那种无可救药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

  不管在新德里还是到外地,我都经常打摩的。一个字,方便。从贫民窟,到五星级酒店门口,都会有摩的等候,招手即来。

  司机们是永远都光着脚的,夏天当然舒服,冬天也不例外。只要把头包暖和了,他们就不觉得冷。虽然有双人字拖,只是放在车里某个角落备用。他们还有一个绝技,开车的时候,用一只脚操纵着刹车、离合,在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人群中惊险地游走,另一只脚蜷起来,有模有样地盘坐,一副自得的瑜珈姿势,不仅任何场面都HOLD住,甚至颇为享受。

  印度人爱音乐,司机们更甚。他们几乎永远开着收音机,把声音开到最大,听着最流行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歌曲,一边摇头晃脑地随声哼唱。有的司机更酷,在车顶上装个大喇叭,把声音放到震耳欲聋。开着这样的斯古特的司机,他的那股神气劲儿,你以为他开的是一辆法拉利[微博]

  印度人对宗教都很虔诚,司机们更甚。摩的仪表盘的四周贴满了神像,或者湿婆,或者克里希纳,或者像头神,抑或都有。他们听的音乐、哼唱的调子,也时不时有一首宗教的祈祷的曲子。接到乘客的车费,哪怕只是几块钱,不管那张钱多脏,都先放在嘴边亲一口,再放在额头点一下,同时口诵经文、感念神佛。

  司机们皮肤都黑,不光是一年八个月三四十度的高温暴晒,他们多数属于低种姓,皮肤的底色就比较深,但他们都有一口白白的好牙,经常咧开大嘴让人们观赏他的第八颗。

  经常碰上得意地哼着小曲的司机,看着他们那个陶醉,我经常忍不住想:他有什么高兴的事,以至于这样呢?那个瞬间,我真地想试试和他对调,体验一下那忘怀世间万物的纯粹的欢乐。哪怕穿越一分钟。

  他们的幸福,是印度人的幸福的缩影吧。

  这种幸福,显然不是物质的富足。

  如果要说印度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触目所及的脏、乱、差,每一个到印度旅游的外国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讲上几个小时。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来说,对此更是感触良多、“罄竹难书”。不开玩笑地说,在印度两个外国人碰面,最好的搭话方式、最容易引起同感拉近距离的话题就是抱怨印度的不足。

  富足而感幸福,不奇怪。贫困而感幸福,就有点神奇了。

  在印度,这个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得难以想象、连首都的饮水供电都难以保障的国家,十几亿人中的大多数居然感觉幸福,居然还希望来世重作印度人,一定有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缘由。

  不可思议的印度人,他们为什么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自以为幸福呢?

  和斯古特司机们聊天是比较困难的。坐在车厢里,和前面开车的司机说话,一是嘣嘣嘣的巨响让双方都听不大清楚,二是印度人体态语丰富,他要回头看着你说话,这且不讲,一定还要手脚并用地做手势,在马路上,这太危险了。

  尽管困难,但每次坐车,我总想和司机们聊上那么几句,期待他们告诉我一些什么秘诀、警句之类。在生活中,我留意观察那些平凡而幸福的印度朋友们,和他们交流探讨。尽管涉猎有限,我有空也翻一翻《薄伽梵歌》、《罗摩衍那》这些印度经典,读一读圣雄甘地、泰戈尔、尼赫鲁等人的著述,以期更深地了解印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希望一窥他们幸福感的源泉,但一直没有得到非常满意的结果。

  突然有一天,我读到钱钟书的一句话:“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心头大亮:这不正是印度人幸福感的秘钥吗!

  向睿智的钱老致敬。

  无条件接受地享受生活

  当代世界,精神之越来越屈从于物质,恐怕是无可逆转的趋势了。

  遥想当年,我在读书受教育的时候,“清高”在主流意识里还不算是贬义词,甚至颇算是一种难得的夸奖,但比较新潮的人儿已经开始取笑它。我的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瞧不起钱?是钱瞧不起你吧!要想鄙视钱,先占有它再说!大家深以为然。所以,我们大学宿舍的每一个人都拍了一个大学毕业标准像:光着膀子,手拿一本名为《发财秘籍》的神书,作全身心拜服、认真研阅、对未来充满憧憬状。

  时间来到今天,几乎地球上所有的角落,都被“唯物主义”全面覆盖,不好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但至少没钱万万不能已是普世价值观。不光丈母娘推高了房价,那些“宝马[微博]女”也只是讲出了大众的心里话而已。离了物质基础谈精神,越来越变成一种无人来和的笑谈,甚至神经、2B了。

  然而,马克思早就说过,使用价值的追求是有限度,而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俗谚就是:吃喝花不了几个钱,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呀。难道不是这样的氛围,把大家像驴子一样赶上了磨道,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死循环,追求着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的目标,而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忘了幸福为何物?

  印度人也并不是不追求物质享受。特别是商界,一样比着开奔驰、宝马、宾利这样的B字头,甚至像安巴尼这样的豪门行事铺张奢华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但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导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正确”的态度,仍然是看重精神层面的东面。

  比如,印度的政治家、演艺界明星、知识分子,不管他们拥有多少财富,但出现在公众面前,一般都衣着简朴,多以棉布的、式样传统的民族服装示人。穿名牌、追时尚,只是不谙世事的小年轻们的事,对于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这些外在的花哨是被认为有损于自己的水准的。

  印度人喜欢思辨。在新德里的国际中心、人居中心,经常有各种各样题目的研讨会、发布会。会场上,各种年龄、各种身份地位的人都有,讨论起来气氛相当热烈,甚至不乏激烈争吵。讨论散场的时候,有人开着B字头,有人坐着斯古特,还有人11路。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再次强化这一感觉:每一个印度人尽管在物质世界里千差万别,但在精神层面却有着同样的平等、自尊、自我追求。当然,这更多地表现在所谓的中产阶级社会。

  普通的老百姓更是随遇而安、变忍受为享受的心态。雨季的时候,经常会有不期而遇害的大雨随风而至,刚开始是掉大大小小的雨点子,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小跑至少紧走几步,大街上的印度人却依然闲庭信步:反正前面也是雨点呗。

  再极端点例子。比如路上有个水坑,我们肯定会绕过去走,多数印度人无论光脚还是穿人字拖,常常会义无反顾地趟过去,那表情就象没看见一样,尽管在垃圾成堆的印度,水坑有多脏,想一下就知道。

  这反映了一种面对任何现实情况都无条件接受的心态。不去抱怨物质层面的困难、不足,而自然放松地接受、面对直至享受生活的一切。

  这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太过消极?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不是太过廉价?

  如果刻薄一点说,对于贫困的、低种姓、受教育程度差、偏远农村的弱势群体来说,黄连树下唱小曲,盲目自大、自娱自乐是最好的选择。在悲惨的社会现实里,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就象磨道上的驴子一样,如果不把自己眼睛蒙上,就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有人说,宗教就是把驴子眼睛蒙上的那个眼罩。印度人笃信宗教,种类繁多的宗教大多遵从这样的教义,教导人们接受现实生活,相信轮回报应,不管前世今生,一切自是神的安排。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那印度人民的幸福感,是不是鸦片后的HI感呢?

  至少,这似乎是一种降低甚至消灭了期望值的幸福感,是多数中国人恐怕不太向往的一种幸福感。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什么样?

  回到文章的主题: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什么样?罗列几条“印度式幸福”的特征:

  追求物质享受,但更注重精神感受。他开保时捷快乐,我踩保时洁(清洁车)也快乐。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接受、感恩、满足。

  虔诚地相信神(我们也可代之以自然规律、超人格力量)的安排。成功,归于神,感恩。不成功,归于自己,同样感恩神。相信神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人在做,天在看。

  多看到自己拥有的,不去想自己没有的。

  不和别人比较。每个人自有前世今生命运安排。

  不责怪自己。成事在天。不能怪神,也没有理由怪自己。

  挂一漏万。圣人有云: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糙话翻译一下就是,任何总结都不太靠谱,都是管窥蠡测,或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不管穷富贵贱,不管过去未来,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大家都可能碰到不顺心、不满意、不能改变而不得不忍受的事情。

  回望我那些捧读过《发财秘籍》的大学同学,亿万富翁有之,困守穷庐者有之,离婚三五次者有之,打打闹闹还守着原配的更有之,总之,幸福与不幸福,有钱与没钱,两个问题之间并没有呈现出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简单说,不管有钱没钱的,都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

  或者说,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当令人难以接受的外在世界无法改变时,你是什么态度?

  你可以愤怒、沮丧、抑郁,并以此作为动力与世界开战,但有时,似乎也可以选择化忍受为享受,享受一下困苦,享受一下失败,享受一下另一种生活。

  苏东坡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要想不俗不瘦,来顿竹笋炒肉!

  原来,在西方物质主义和印度消极的甚至有些“阿Q主义”的态度之间,还有老祖宗的中庸之道。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印度人,也不可能成为他们。但看到他们的生活,会让我们想到:原来这样也可以幸福!

  (本文作者介绍:旅居印度六年有余。现居新德里。2012年底出版《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印度幸福宗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