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交所:是泡沫终将幻灭

2013年05月28日 08:52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微博]

  让港人心惊胆战好几年的地产泡沫没有爆破,香港商交所这个泡沫却意外爆破了。香港金融业如果没有特色产品和服务,仅仅坐等内地监管机构开绿灯,把投资者的钱送到香港,无异于发黄粱美梦。

香港商交所的大股东及主席,是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市区重建局主席等众多公职的张震远。不少业界人士都表示,早知商交所是个“泡沫”,但由于张震远在业界和政界的崇高地位,“没人想到他穷到这个地步”。  香港商交所的大股东及主席,是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市区重建局主席等众多公职的张震远。不少业界人士都表示,早知商交所是个“泡沫”,但由于张震远在业界和政界的崇高地位,“没人想到他穷到这个地步”。

  过去一周发生了一件颇让金融中心香港尴尬的事——五年前在特首曾荫权和财政司长曾俊华支持下大张旗鼓成立,号称“挑战港交所”的香港商品交易所,因入不敷出陷入资金困境,被证监会[微博]除牌,更涉入假资金骗案,涉案资金可能高达80亿港元

  浮出水面的案情相当夸张:商交所长期收入微薄,但每到月底向证监会提交财务报表时,却突然能得到股东注资,满足9个月营运资金的要求。证监会逐渐生疑,向银行核实后赫然发现,商交所提供的银行担保竟是假文件!上周二,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插手事件,一起商业犯罪迅速抽丝剥茧,目前警方已拘捕5人,并以持有虚假银行担保文件的罪名起诉了其中3人。

  香港商交所名头虽大,但其实只是一家私人公司,并不像港交所有香港政府入股。商交所的大股东及主席,是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市区重建局主席等众多公职的张震远。不少业界人士都表示,早知商交所是个“泡沫”,但由于张震远在业界和政界的崇高地位,“没人想到他穷到这个地步”!

  成立于2008年的商交所,刚开张就不顺利。张震远当时曾设想,利用他时任总裁的泰山石化位于内地的仓库,推出可以在内地进行实物交收的燃油期货合约,但事与愿违,中国证监会当年8月就宣布禁止境外期货交易所设立商品期货交割仓。商交所也有心大力发展人民币计价商品期货,但从港交所推出的人民币股合和公路、汇贤产业信托交投冷清已可看出,人民币计价产品远未成熟,商交所这一计划也无奈推迟。

  成立两年的商交所只有一个“壳”,日子自然艰难,2010年底商交所甚至因为欠租228万港元被新鸿基地产追讨,搬出了环球贸易广场。直到2011年5月,商交所终于获得证监会批出自动化交易服务(ATS)牌照,至今只有黄金和白银期货两个产品,交投相当冷清。

  张震远透露,商交所开业前已花费逾5亿港元,远超过其5000万美元的股本(约为3.9亿港元)。根据交易资料,商交所开业至今黄金期货累计成交仅有204万张,稍迟推出的白银期货至今成交33万张,以每张期货每方交易费0.5美元计算,开业至今累计收入不到2000万港元。

  这一数字,还要算上过去几年遇上难得的金价大升市因素。事实上今年前四个月,商交所黄金期货量同比已经大跌70%,白银期货更大跌90%,每日交易费收入仅有一万多港元。与其办公室租金、人员薪金支出每月近千万元支出相比,完全是杯水车薪。

  商交所失败的表面原因业内皆知,产量零星而无特色,交易时间过短,根本无法与国际老牌交易所竞争,“例如伦敦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伦敦金’,就是一个香港客户很喜欢投资的产品”,期货业人士举例称,“商交所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商交所会员之一敦沛证券高层则称,由于商交所不是24小时交易,加上香港交易、伦敦结算的限制,客户及证券行兴趣都不大。

  此外,香港本地就有以实货交易为主的“百年老店”金银业贸易场,长期是金银交易的主要场所。随着港交所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香港商交所未来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事实上,过去十余年全球交易所通过兼并合作,数目不断缩减,2000年全球有29家主要交易所,现在则不足10间,新生交易所几乎没有发展空间。

  产品单调无特色,背后更是由于经营者“志不在此”,商交所失败的深层原因,事实上又是香港近年来依赖内地“政策倾斜”的陋习作怪。2008年,从政府到业界都看出中国在全球商品市场的勃勃雄心,香港商交所大张旗鼓筹组,时任特首的曾荫权高调支持,表示拓展商品交易能配合国家争夺国际商品市场话语权,不少业内人士以为,香港将迎来发展商品交易的契机。

  然而,内地数百家交易所近年来发展蓬勃,大多是某商品的现货交易,货源和资金都很充足,中央更已经规划,上海在2020年发展为包括商品交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即便人民币兑换的限制放开,内地和香港的商品交易所也将面对全球竞争。亚达盟环球期货副总裁潘志伟指出,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近期就将广受中国投资者欢迎的铁矿石引入成为期货产品,并在香港设立专线接口,剑指中国市场,创新触觉显然胜出一筹。

  在此情况下,香港如果没有特色产品和服务,仅是一个空壳交易所坐等内地监管机构开绿灯,把内地的需求引至香港,无异于发黄粱美梦。回归至今,香港在金融上得到的每一次风光的“政策倾斜”,背后都累积着业界数不清的失败与尝试,以及港府四方奔波的游说与担保,每次直到做出产品赢得市场青睐,政策才会真正开出一小道“门”。

  在商品期货业,只有香港自身将交易中心发展起来,拥有了国际影响力,与内地能够互惠互利,同时保障好金融安全,才有希望迎来中央放宽政策的机会。港人寄以厚望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等,无不如此。干等“北水”来港却被“渴死”的商交所,为其他仍然心怀幻想的机构和企业,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反面样板。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香港商交所证监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