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市长劝学生当水管工说起

2013年05月21日 14:05  作者:罗绮梅  (0)+1

  文/新浪财经驻纽约站 罗绮梅[微博]

  对于中美高校毕业生来说,2013是最难的一年,中国毕业生难就业、美国毕业生难还债。纽约市长苦口婆心劝大家“跳过大学当个水管工”。其实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就如一次投资抉择,投入产出比、风险值、退出路径都在考虑范畴。就像投资一样,教育也有风险,入学须谨慎。

今年全美本科毕业生荣登有史以来负债最多的一届毕业生排行榜,平均每人所欠学生债为3万美元,约20万人民币。  今年全美本科毕业生荣登有史以来负债最多的一届毕业生排行榜,平均每人所欠学生债为3万美元,约20万人民币。

  这周纽约市长迈克-布隆伯格在电台节目中发言称,成绩不能拔尖的毕业生将面临的问题最严重。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比起去哈佛读书,当一个水管工更划得来——至少你不会浪费4年光阴,忍受欠债且无收入的日子。一位老纽约客这样评价这番言论:布隆伯格说话大多不好听,但他没废话,而且基本句句在理。

  这段话当然招惹了不少人:难道高等教育的价值不如技工培训?难道人活着为的只是赚钱?但容许笔者总结三条新闻,相信就不难理解这位市长的“苦口婆心”: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纽约等受飓风“桑迪”影响最严重地区进入全面恢复进程时,水管工出现严重紧缺。已被调配水管工工作强度增加平均30%-40%。

  根据Salary.com数据显示,全美范围内,水管工的平均年收入超过4万美元,约25万人民币。纽约市的水管工平均每小时收入为23美元,约150人民币。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美2013年本科毕业生“荣登”有史以来负债最多的一届毕业生排行榜,平均每人所欠学生债为3万美元,约20万人民币。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报道称,那些入学但未毕业(辍学、退学、休学等原因)的年轻人才最受伤,一方面没有拿到学位,另一方面仍然欠债。09年,从私立大学未毕业人的起薪为每年2.5万美元,约15万人民币。比起拥有学位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每年 3.4万美元,约21万人民币,还债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事实或许太过于以事论事,背后透露的高等教育价值问题令人深思。与此同时,上周的一条国内毕业生新闻也同样让人深思:

  2013年国内高校699万毕业生迎来了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人数上涨到19万,计划招聘岗位下降15%,部分行业起薪更是出现下调。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起薪从2200元降到1800元。

  其实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就是一次自我投资决策。决策前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则为投入产出比。

  高中毕业留学美国的胡洁(音)就曾做过这样的高等教育投资计算:

  胡洁估算,参加高考前,以自己的成绩能上本科线,但这种情况下多半只能去一家民办的大专学校就读。等大二、大三,再花钱想办法转成本科文凭。在此期间自己基本也不会去勤工俭学,吃父母拿父母的,基本得靠父母养。如果顺利毕业,在国内找工作还是要托人找关系。非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出来一进单位,月薪每月能超过3000都很难,更别说她所在的城市并非沿海或经济最发达地区。

  于是她选择“投奔”在美国的姨妈。这时候她再次做了一道投资题:憋足劲了往美国名校冲,还是选择公立学校?

  根据她的语言能力,在当时,她能进入美国名校的几率本来就不大,加上自己留学生身份,学费比本地学生高出一大截,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难以相信。于是她果断选择全力以赴进入收费较低的公立学校。

  对于这个“投资决定”,胡洁总结:第一,就算“一事无成”,我就当自己进修英文去了;第二,美国一般水平的公立学校文凭绝对比中国某不知名民办大专强。怎么算都不亏。

  事实证明,她做出的“投资选择”在短期内(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基本达到最优化。如今,胡洁已在美国成功就业,毕业起薪每月5千美元,约3万多人民币。而她4年的学费一共仅为4万美元,约25万人民币。

  当谈论学校排名好坏时,美国的《U.S. News & World Report rankings》排行榜可谓最具权威。但很少有人关注另一个榜单《America's Best-Bang-for-the-Buck Colleges》。简单解释,前者重点关注学校学术名声、师资实力、招生标准,后者则更多关注“性价比”。

  America's Best-Bang-for-the-Buck Colleges榜单观察发现,在美国“性价比”最高的高校多数为收费相当较低的公立学校。同时,那些全美知名学府,如卡内基梅隆、南加州大学,虽然拥有很高的毕业率,但却滑到最后几名。原因很简单,这些学校高昂的学费可以比其他学校的平均学费高出将近3万美元,约18万多人民币。

  跟投资一样,高等教育的另一大考虑就是考虑退路。或许真像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当无法就业时,有人会主动或被动的寻找出路。

  被美国人公认为最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利德曼上个月在华盛顿的一次发言中指出,“我们这一代毕业时需要去寻找工作,我女儿这一代毕业时需要创造工作。” 

  创造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的另一种体现。而这一创业趋势,包括给自己创造就业和为别人创造就业,也开始慢慢形成气候。

  把高等教育比作投资还有一共通性就是风险值,胡洁的个例固然没有普遍性,也不一定试用于每个人。更重要的是,短期收益不代表长期利益。所以就像所有投资建议文章提醒一样:教育也有风险,入学须谨慎。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纽约站,“一周美股”主持人、制作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传媒文化系、经济系毕业。)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高等教育投资就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