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翁晓莹 [微博]
近来香港奶粉的供应紧张,让矛盾的焦点再次集中到内地水货客和自由行政策上。虽然香港政府推出的新措施规定每人只能携带2罐婴儿奶粉出境,但这样的政策显然无法带来长远的效果。内地游客是否应该背负所有的黑锅?究竟谁才应该为奶粉短缺买单?
最近香港的奶粉事件又闹的沸沸扬扬,消委会仅一月份就接到近60宗有关婴幼儿奶粉的投诉,数量已经达到去年的一半。投诉内容主要针对奶粉缺货,但也涉及无良商人趁机哄抬奶粉价格的。根据其中的一宗投诉,原先价格287港元的某牌奶粉竟然被炒到近600港元,比原先涨了一倍有余。
于是矛盾的焦点又一次集中在了内地水货客和自由行的政策上,香港报纸也纷纷打出“保港奶喂港B”的头版标题。其实有关奶粉的矛盾早已不是第一次,此前的一场内地客奶粉抢购狂潮曾经使香港各大超市的进口奶粉集体断货,药店奶粉大幅度提价,甚至有内地家长与香港家长在排队抢购奶粉时大打出手。
为了解决奶粉危机,香港政府上周建议修订了入口条例,限制每人只可带2罐奶粉出境,此外还开设政府奶粉热线,帮助买不到奶粉的家长联系供应商,并在3天内将奶粉送到。新公布的“辣招”看似效果明显,内地水货客排队抢购奶粉的人龙好像顷刻间就消失了,这么做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吗?恐怕有点难度。
看看香港政府此前的楼市“辣招”吧,买家额外印花税推出的那个周末,全港大型屋苑的成交为零,“辣招”效果立竿见影。然而好景不长,楼市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价格继续噌噌地往上涨,并随着梁特首的预算案涨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次的奶粉限购很可能也是同样的结果,并且即使奶粉受到了限制,水货客们仍然可以买其他生活用品、买药、买电子产品、买房子或是抢其他的资源。
出现这样的现象责任到底在谁?政府该不该管?又该如何来管?在政府是否该插手的问题上,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虽然香港政府一再宣称自己是自由市场,政府不应当对市场进行太多的干预,但香港人显然早已听腻了这样的说词。
一位香港市民说,政府老是将自由挂在嘴边,其实到最后还是得插手,但具体的时间点则要看大家闹地凶不凶、报纸骂的难不难听、游行的人数又达到了多少来决定。另一位港人则肯定地答,当然要管,我们交了税政府就应该保障我们的利益为我们服务,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受到影响,政府又怎么能好意思袖手旁观?
如果要管,现在这样单纯的“节流”措施无疑是不够的,不少人都认为政府应当在“开源”方面下多一些功夫。一些药店的负责人表示,几乎每年农历新年前都会出现奶粉缺货的情况发生,一般春节之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他们认为奶粉缺货并不仅仅是因为“内地人把奶粉抢购一空了”,供应商供应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些供应商故意压货想提高价格”。
一位刚做妈妈不久的林女士称,自己在孩子出生前几个月就开始囤奶粉,“生产之前三个月大概买了二十几罐”,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明智的。林女士说,自己住在港岛南区,并不是游客集中的地方,离水货客云集的新界地区也很远,但小区楼下的超市仍然出现奶粉缺货的情况。她认为政府的措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每个来香港的内地人都带两罐奶粉走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了,更不用说那些一天跑几次的人,增加供应才是解决的方法。”
除了“开源节流”外,政府在立法和社会保障上也应有所作为。王先生曾在欧洲和日本等地生活多年,他自称对香港奶粉的价格有点“看不懂”。“就拿一段奶粉(适合初生到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这个阶段的婴儿只能喝奶粉,不像稍大的孩子还能吃辅食,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竟然卖到那么贵,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他认为奶粉缺货的责任在政府而并非在内地游客,“家长为孩子买奶粉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香港政府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别老把责任往中港矛盾上推”。
根据新浪财经此前做的有关世界各地奶粉价格的调查,雀巢的同一款一段奶粉,北京和香港的价格均为每千克250人民币左右,但印度德里的价格则仅为93元。在欧洲,几乎所有一段奶粉的每千克价格都在100元人民币以下,各国对新生儿还有各类不同的补助,最高可达每月200多欧元。在美国,婴儿奶粉虽然售价昂贵,但美国的福利制度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在这方面,同为发达地区的香港显然做的并不够。
不过在奶粉这件事上,内地政府也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来香港买名牌和买化妆品不同,几乎所有来香港买奶粉的内地家长都不是为了便宜,而是因为对国内奶粉深深的不信任感。
此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人们至今心有余悸,一些家长害怕进口奶粉来内地分装的过程中遭到污染或在网络上买到假冒的进口奶粉,而四处托熟人去香港买奶粉,甚至托人在美国或荷兰购买并邮寄到内地。还有新妈妈因为害怕自己食物中的激素和添加剂影响到孩子,情愿喂孩子进口奶粉也不愿意让孩子喝母乳。
由此看来,只有彻底解决内地食品安全的问题之后,内地人在香港和国外的奶粉争夺战才能真正消停,也只有等国人完全对中国制造重拾信心的时候,在香港和国外的抢购潮才能完全消失。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前面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