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为何在香港碰壁?

2013年01月29日 09:30  作者:翁晓莹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翁晓莹[微博]

  2月1日起,国美电器将逐步退出香港家电零售市场,旗下全线6家门店也将陆续停业。昔日高调前来的“家电一哥”为何会在香港受挫?在内地发展地顺风顺水的“低价杀手”为何会铩羽而归?其实,水土不服、品牌忠诚度低和并不高明的市场策略早已注定今日的结局。

1在内地发展地顺风顺水的国美,为何却在香港市场铩羽而归?“水土不服”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国美电器[微博]将于2月1日起陆续关闭香港全线6家分店,其中5间将于2月1日起停业,铜锣湾旗舰店则于3月16日停业。虽然公司方面一直强调这只是业务转型,并不是撤出,未来方向“将由零售模式向大宗贸易发展,利用香港的地理及商贸优势,开拓国际采购业务”,但毫无疑问的,当初高调进入香港市场的国美电器在苦苦打拼10年之后不得不接受在香港市场碰壁的无奈现实。

  香港国美是国美电器创办人、大股东黄光裕的私有资产。2003年香港SARS疫情严重,经济大受影响,黄光裕抓住危机入市,在10月带领国美电器登陆香港。当时他一掷千金,投资约5000万港元,在九龙最繁华的旺角开设第一家旗舰店,踏出国美走出内地的第一步。

  国美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占地超过2500平方米,在香港属于超大型卖场。此后又陆陆续续开办不少新的门店,鼎盛时间的门店数量多达10多家,曾经被认为是中国民企“走出去”的范例之一。黄光裕当时扬言要拿下香港家电零售市场三成的占有率,一度令香港本地的家电零售商们严阵以待。

  在内地发展地顺风顺水的国美,为何却在香港市场铩羽而归?“水土不服”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国美在内地的家电市场中被称为“低价杀手”,以大卖场的形式经营,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和压低售价,但这样的策略在香港却遭遇了严峻的考验。

  如果在香港的街道、尤其是繁华的购物商业地带走上一圈,就会发现香港的零售店铺店面都很小。弹丸之地租金昂贵,去年香港铜锣湾地区的租金更超过纽约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以每平方米19000港元的价格列全球十大租金最昂贵的购物区之首。因此国美大卖场的经营模式不仅在香港不流行,更加行不通。

  其二则是顾客忠诚度。作为一个刚进入香港市场不久的外来品牌,国美很难与香港本地知名的零售商相抗衡。香港规模最大的两家电器零售连锁店是百老汇电器和丰泽电器:百老汇创办于1949年,早在国美进入香港之前就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早已得到香港人的普遍认可。而创办于1975年的丰泽虽然历史稍短,但1986年被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收购,“超人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丰泽背靠大山生意自然更不用说。

  虽然百老汇和丰泽的价格相对偏高一些,但由于老店效应,不少早已习惯在两家大店购买的香港人仍然会继续购买,并不会轻易转去刚进入香港市场不久的小零售商。还有人表示,百老汇和丰泽的进货渠道有保证,国美作为内地的品牌,或多或少会让人对产品的质量有点担心,况且由于租金等原因,“国美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1与国美相比,苏宁采用了一个更为聪明的方法——收购香港本地零售商镭射电器进入香港市场。

  除了这两个原因外,当年黄光裕进入香港市场的方式其实也并不高明。03年时,国美在香港的第一家分店就花了黄光裕5000万港元,虽然分店数量一度达到近20家,但在香港租金不断上涨的压力下,门店数量最后仅剩6家,并且除了铜锣湾的旗舰店外,其他分店都分布在元朗、大埔、荃湾、观塘和屯门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方。

  相比之下,国美在内地的最大竞争对手苏宁却采用了一个更为聪明的方法。苏宁电器[微博]在2010年以2.1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本地零售商镭射电器进入香港市场,虽然比国美晚了7年,但刚一进入便已拥有22家门店,并且年销售额已达到13亿港元。在人人都追求便利、不愿舍近求远的香港,只拥有6家门店的国美又怎样和现在已有29家门店的苏宁竞争?更不用说有几十家连锁店遍布全港的丰泽和百老汇了,今日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国美香港家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