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看点:央行独立性正走向尽头

2013年01月25日 06:15  作者:田野  (0)+1

  文/新浪财经北美撰稿人 田野 (微博)

  近日,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称日本政府对央行施压,导致其放宽货币政策的行为侵犯了央行的独立性;但不少西方媒体却认为,各国央行除了印钞以迎合政客的需求之外,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且央行独立于政治的时代也似乎正走向尽头。

1    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则在近日讲话中将日本政府对其央行的施压行为侵犯了后者的独立性,乃“令人警觉的干涉”。(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日本央行[微博]将自2014年起施行无限期货币宽松政策的决定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不小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无疑加强了货币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而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则在近日讲话中将日本政府对其央行的施压行为侵犯了后者的独立性,乃“令人警觉的干涉”。

  但同时,声援日本央行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就认为,在美国、欧洲央行都纷纷开机印钱的时代,所谓的“央行独立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各国政府为了在短期内提振经济而施压央行,令其采取一味的宽松货币政策,而控制通胀的目标则似乎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对此,文章认为,民主政治中的政客几乎都会为了经济和就业的增长而容忍更高的通胀水平,而央行迎合政客的危害也在历史上早有体现——虽然美联储在1951年就从法律上获得了独立决策权,但却在70年代由于受尼克松政府谋求连任的影响,其政策导致美国通胀严重、失业率高升,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

  不过,文章还表示,央行独立性的缺失在当前情况下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各国央行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且通胀水平还处于可控范围之时,继续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而央行的宽松政策实际上是给政客买来了采取促进经济、就业增长措施的时间;只有当这些发达国家在未来几年走出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即超低利率下,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已无法刺激投资消费的情况)之后,新一轮通胀的风险才真正出现。

  路透社评论的态度则更为直接。文章称,在各国政府需要协调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的时代,央行就不该拥有独立性——各国央行越独立,国际之间的合作就越低效。文章还表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是凭借央行的独立性而获得了本不该享有的极高声誉,令他得以长期无阻拦地推行低利率的政策,最终酿成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除此反例之外,《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指出,印度、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央行独立性较低,但这些国家近年的经济表现却明显更好——单单这一点就表明了独立央行的优势其实值得怀疑。文章还表示,西方政客不愿作出不受大众欢迎、但却对经济长期发展有利的决策,因此,央行除了配合政府,大力支持国债的发行之外,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对此,政客也显然十分欢迎——英格兰银行行长卡尼就倾向于终结央行的独立地位,从而为利用通胀手段来减轻主权债务负担铺平道路。

  《华尔街日报》文章最后表示,无论央行是否能在未来保持独立,短期内他们恐怕都只能迫于压力而继续加开印钞机;路透社评论对此持相同态度,但表示“这不是各国央行的错”。

  (本文作者介绍: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央行货币政策日本印钞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