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直播:新加坡养老自力更生

2012年07月08日 23:24  作者:张圆  (0)+1

  文/新浪财经新加坡特约观察员 张圆

  在人口密度高、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可以堪称“贫瘠”的新加坡,低生育率下的老龄化也颇令政府头痛。公积金养老制让新加坡老人的老年生活必须依靠年轻时的储蓄。移民、通胀、产业升级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挤压着老年人的生存空间。自力更生的岛国精神让人民与政府一起选择了积极应对。

  2012年,新加坡的老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年满65岁的新加坡人已达到公民总数的9.3%。名列亚洲老龄化社会前茅。

  而最新调查显示,新加坡的生育率仅1.2,远远低于2.1的平均水平,在亚洲生育率最低的几个城市中榜上有名。这意味着,将来平均有生产力的人口,将要为老人的生存提供更多资源。

  同样,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增长的压力。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人口总数的34%。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老龄人口将挤压在中国。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中国,专家建议延长退休年限延长至65岁,加之本就存在的双轨制养老的不公,立刻引来争议纷纷。

  在人口密度高、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可以堪称“贫瘠”的新加坡,低生育率下的老龄化也颇令政府头痛:随之而来的移民问题、高通[微博]胀率、经济转型带来的失业,正挤压着为新加坡奉献了一生的老年人的生存空间。

  以高效与务实为本的新加坡,尽管在养老问题上饱受诟病,但政府与人民一起选择了自力更生与积极应对。

  高效社会里的自力更生式养老金

  2000年,千禧年的到来也让新加坡社会迎来了老龄化。但早在1955年,新加坡就预料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公积金的概念在世界上首次出现,它以个人负责为主体,并采取完全积累式财务机制应对养老问题。相较于养老保险的互助共济性,公积金更强调自力更生。

  在职的每个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有一个公积金户头CPF(Central Provident Fund)。员工拿出个人月工资的20%,雇主出该员工月工资的16%放入CPF(工资上限为5000新币,即若月收入多于5000,CPF按5000算百分比)。CPF的钱平日只能用于购买住房、医疗。62岁时,可选择将CPF里的钱连本带息全部取出,自由支配。

  而且,政府为了避免公民提早透支公积金,还将提取CPF的最低数额提高到了117000新元(约582912人民币),也就是说,必须存够117000新币才可以把钱拿出来,并考虑将拿出公积金的岁数延长至67岁。

  所以,新加坡人年轻时必须努力工作,老了才有足够的钱渡过余生。但这对低收入者而言,所剩寥寥的公积金意味着晚景凄凉。

在新加坡食阁工作的老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张圆 摄)在新加坡食阁工作的老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张圆 摄)

  第一次来新加坡的外国人往往惊讶至极:满头白发,拖着不够硬朗身躯的老年人依然在工作!出租车司机、食阁(食阁就是在一个大厅里,四边是各种各样的快餐档,熟食档在,价格非常便宜一顿最多5新币就可以搞定)里收拾碗筷的服务员,随处可见老人的身影。老了,还需要工作吗?

  72岁的陈阿姨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耐心地收拾着食客们留下的残羹冷炙,并擦干净桌上的污渍。白发与皱纹让她在食阁里用餐的年轻人中格外显眼。有时候她会仔细观察,发现有人快吃完了,于是走上前,礼貌地说:“可以收拾了吗?”

  在食阁(类似于新加坡的民众食堂)的饭点,忙碌的新加坡人来去匆匆,尽快清理用餐桌面能腾出更多座位给后来的食客。陈阿姨对工作很认真。

  “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儿女工作都很忙,也没有那么多工钱来养我。公积金的钱不够花。”陈阿姨对记者说,自己养自己,直到劳动到动不了。

  68岁的出租车司机谢昌国则认为,多挣一些钱也没什么不好,现在还干得动。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套四房式组屋(类似于中国国内的三室一厅),儿女都各自成家了,自己和老伴住一间,其他两间租给在新加坡打工的中国人,“每个月还能租房赚1200块。”

  80%的新加坡家庭都有一套组屋,组屋就是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在某个意义上而言,组屋是新加坡政府给公民的隐性养老金。这种房较私宅来说售价低,实用,一套110平的五房式大约售价为40万新币左右(200万人民币),(外国人无此福利,只有公民才有资格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为了应对养老,有的人将组屋出租获利,有的人则卖出,换取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小房子和一笔钱以供老年生活。

  组屋带有国家给公民的股份性质,当初这种廉价适用房是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下给民众安居乐业的保障。在养老时,组屋的隐性价值也在移民社会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胀与经济转型挤压下的生存空间

  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候并非真理。

  不变的永远是CPF里的固定数额,难改的是一生养成的职业习惯。一旦退休,CPF便没有增长的可能。或者正走向退休时,却遭遇了新的职场环境。对老年人及中年即将面对老去的人来说,通货膨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不断涌进的移民,都是为晚年生活累计重担的字眼。

  据新加坡人力部近期公布的《2011年新加坡工资报告》显示,尽管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市场紧缩还是迫使工资水平上涨。但在高通胀率压力下,生活费节节攀升,实质基本工资下跌了0.8%。

  比方说,前几年,3元左右就能买一份食阁的套餐,现在却要4、5元左右才能买到。其他物价也在不同程度地增长。这对在职有固定薪资的人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工资水平还可能提高,各类花红(奖金)也在补充。但对于老年人,这意味着他们手中的养老公积金只能眼巴巴地坐等缩水贬值。

  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是新加坡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的关键词,高速发展与积极应变保证了国家的富裕,但对老年人、中年人而言,却很可能意味着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逐渐淘汰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也自此飞速发展,2000年后,金融危机、美伊战争等的影响下,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出现衰退,为此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转变开始进行,创新、重组型经济使新加坡过渡到了知识型经济的新纪元。

  十年时间将一批挣扎的中年人送到了老年生活的门槛,也差点让他们卷入失业的险境。吴成豪就是其中一员,64岁的他告诉记者,退休前在晶圆加工厂工作,之前也数度转行,面对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他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年轻人显然比他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随着工业成本的增长,加工厂也自身难保,08年一度大批裁员,他就成为了被裁的一员。

  “而且,移民也越来越多。房价也因此上涨,工作机会也被他们抢走了。”吴成豪表示,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来新加坡工作的人不断增多,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没有自然资源、加之低生育率,新加坡唯一的依靠就是“人”,引进大批移民为本土经济换血是发展的必要途径。高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低至劳动力务工者都纷纷涌入。这些没有背景、年轻力壮的异乡人让本就残酷的职场竞争更加激烈。面临退居二线、收入普通的新加坡人感到压力重重。

  留学新加坡的李宇就碰过一个骂骂咧咧的老头,嘴里念叨着“中国人又来抢饭碗了”“不要来我们新加坡啦。”颤颤巍巍,又神情古怪。“还有一次,一个卖面包的老阿姨突然对我说了一句,中国人哦?来这边赚更多钱啊?”这大约也反映了老去的劳动力对移民的迷茫与畏惧。

  岛国“乐龄”们的职场“第二春”

  在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为“乐龄人士”。“乐龄”带着几分期许的美好:乐而忘龄,乐观进取。

  进入老年,还有一颗进取的心十分不易,但在工作第一的岛国,似乎还想重返职场,“物尽其用”的老人并不少。

  张宝印就是其中一位。她现年62岁,退休后在一家书店做出纳。从小受华文教育的她英文水平并不是很好,为了让工作更加顺利,她走进了有政府补助的英语高级班。

  她像一个学生,背着双肩包过来上课,在中青年居多的教室里显得稍微有些不同,“我觉得还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她说。“我还有两个儿子在上大学,英语提高了顾主能给我更多的工钱。而且这个班的费用很优惠,才100多块,有90个小时的培训课时。”

  新加坡劳动发展局WDA(Workforce Development Authority)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了各类提高劳动技能的培训班,面对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的收费很便宜,费用仅私人培训机构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不少老年人也在这里找到了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政府也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帮助老年人进入职场“第二春”。

  刚退休不久的林伟祥,以前在企业做会计,虽过了60,他仍然觉得自己可以去工作,“不工作感觉没事情可干,收入也不多,出去反而生活没那么闷。这么多年工作,习惯了。”他告诉记者,七月底他打算参加政府近期组织的老年人重入职场的咨询会与讲座,找找机会。

  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为年满55岁的长者成立了组织ULIVE,旨在帮助老年人重返职场。类似的帮助老年人调整心态、提高职业技能、免费健康检查等活动也时常举办。社区也常常组织老年活动。

  在忙碌的新加坡,尽管养老依然堪忧,但能在现有的形势下给老人帮助,政府与人民形成良性互动,算是十分积极面对问题了。

  尽管新加坡早已跃居亚洲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发展仅次于日本,但常怀危机意识的新加坡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新加坡,又小又没有自然资源,只有靠我们自己勤奋努力才能生存。

  这让人想到上个世纪的一次会谈:70年代末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惊讶于曾经的小渔村变身为经贸中心,他问李光耀是如何做到的。李光耀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中国,有的是状元、文人,出身显赫,我们只是福建、广东这边没有田地农民的后代。我们做得到,你们也可以。”

  貌似自谦,实则带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自诩,这句话让邓小平沉默良久,多多少少也反映了新加坡的传统人格:只有自立自强与努力奋斗才能渡过难关。

  (本文作者介绍:阴差阳错来到新加坡工作并常驻于此,体验香蕉式华人世界。)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