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不重:疾病保险根本目的不是赔偿医药费用

2013年05月06日 14:27  作者:丁云生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丁云生[微博][微博]

  前任保监会主席在离任前,终于没按捺住,说了句实话,"分红险一险独大藏风险",当时透露分红险占我国寿险市场份额已达91.6%。

  最近有篇关于费率改革的万言书,成为业内瞩目之焦点。

  穷则思变,所以同大家一样,很是期待在如今保险发展碰到瓶颈时,能够多些变革,以便整个行业能尽早突围。不过在仔细看了几遍之后,觉得有必要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以便大家可以多角度审视。

  文中提到:"根据中金公司保险研究员的分析,从保险市场发展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以传统险为代表的狭义寿险保险深度已经超过了美国等成熟市场,可以说处于一个阶段性的饱和状态,其自身潜在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对于全面提升保险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竞争力的作用也不会那么突出。"

  作为一个做了八年寿险销售,两年多的再保险,最近开始每月在全国各地各家保险公司做数十场重疾险演讲的前心脏外科医生,我对于上面这段文字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08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而2008年世界平均保险密度已达到633.9美元,平均保险深度已达7.1%。摘自“保险基础知识”

  2011年7月,前任保监会主席在离任前,终于没按捺住,说了句实话,"分红险一险独大藏风险",当时透露分红险占我国寿险市场份额已达91.6%。这两年保险业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每年增长的幅度非常有限, 所以不知道中金公司哪一位保险研究员的分析,可以把我们诺大一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误导成这样。

  这些年,我去过超过百家寿险公司的分公司做过分享,很认真的与当地的管理层、业务主管们进行过交流,几乎没有一家寿险公司客户的人均寿险保额,人均重疾险保额超过10万,而且大多数是一两万、两三万。

  以目前中国癌症发病排第一的肺癌举例,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3%。原因是发现时90%都是中晚期了。而如果按照最新的卫生部对于肺癌治疗的临床路径的规定,一个中期肺癌的患者,如果把所有治疗项目走完,保守估计需要130万。

  你可别跟我说你有社保,你最好去找一个癌症患者问问,他医药费用的自费比例是多少?目前中国的医疗费用,从全国来讲,自费比重约为55%,如果刨除党政军干部及奥运明星等全公费部分,刨除掉大量的门诊用药,事实上在一险城市的肿瘤专科医院,癌症治疗医药费用的自费部分,可以达到八成。

  一般人只会盯着医院内的花销,其实重疾险的创始人马略·伯纳德医生早在七年前到中国做访问时就曾提醒过,重疾患者出院后的平均护理开支是其在医院的医药费用的两倍。

  更不要说,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抗着房贷、父母赡养、孩子教育等的重任,更本就病不起。最近几年越演越烈的医闹事件,与此不无关系。

  2012年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癌症发病就已经突破了300万,发病率千分之2.86。在如今重疾发病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个"阶段性的饱和状态,其自身潜在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的说法是非常不严肃的。

  疾病保险的根本目的是,远离疾病,而不只是患病后赔偿医药费用那么狭隘。

  2005年德国保险法已经规定,健康保险必须包括健康管理服务。2012年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出台文件表示,寿险保费的10%可以拿出来购买健康管理服务。

  2012年五月某保险中介集团开卖的一款带患病前健康管理、患病后安排就诊绿色通道服务的重疾险产品,让很多重疾险保额大幅提升。

  香港保险每年从大陆吸了大量保费,而且每年快速上升,其中相对于大陆价格占优的重疾险占相当比重。排除了疾病发病率部分的影响,预定利率的不同,对于重疾险价格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期待各家寿险公司,利用好即将开始的预定利率调整的大好时机,真正的考虑以客户远离疾病为中心,即做到患病前预防,患病中除给付重疾保额外,还可协助患者就医,患病后参与康复,设计连出包括保险公司的高管、精算师在内的工作人员也愿意购买的保障型产品。

  (本文作者介绍:他首创财富人生图行销工具,发明重疾销售丁氏七种武器,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中国重疾险之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健康保险医药疾病保险费用目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