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让基金业生态更健康

2013年01月23日 11:50  作者:代宏坤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代宏坤[微博]

  对于基金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目前要做的是调适好心态,认识到基金退出是基金业生态健康的反映,退出并非坏事,传统的以基金规模的大小来界定是否退出的思路需要扩展。

  随着基金设立通道的打开,新基金的设立越来越容易了,过不了几年,基金的数量必定会超过股票数量。相应的是,基金的退出机制也应逐步地提上日程,只进不出必造成死水一潭,有进有退方可令行业生态更健康,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使然。

  新的基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或者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决议,基金可以转换运作方式或者与其他基金合并。可以预期,在新法六月一日生效后,基金退出的事件会走上历史的舞台。对于基金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目前要做的是调适好心态。

  调适一:退出是基金业生态健康的反映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的基金公司已经达到了七十多家,基金产品的数量突破了1000多只,随着进入壁垒的降低,未来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数量都会更加快速的增加。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清盘的基金。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行业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退出”是个绕不过的主题。

  基金公司或基金,犹如一个生命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重重的考验,被淘汰或者合并的公司或基金都不会是少数,这是行业生态健康的表现。

  能像1924年成立的第一只共同基金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MIT)那样,近百年屹立不倒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基金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被清盘或者合并,这是常态。

  美国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为5%,较低的进入壁垒使美国基金公司的数量在1980s到1990s间快速的增加,但是这些公司相互之间以及来自其他金融产品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种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逆转。

  从2000年到2011年,有539家基金公司离开了基金业务,同时,有464家新的公司进入。总体上看,过去十年基金公司的数量减少了10%。数量上的减少是因为大公司对小公司的收购兼并,以及一些公司清算了基金并离开了基金业务。

  在2011年,美国基金公司数量为713家,有58家公司新进入市场,而32家公司退出市场(图1)。基金公司一方面设立新的基金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并购和清算那些不能足够吸引投资者兴趣的基金。2011年,美国新成立的共同基金有580只,进行了合并的基金有292只,清盘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94只(图2)。

图1:美国年度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基金公司数量 数据来源:ICI, 2012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  图1:美国年度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基金公司数量 数据来源:ICI, 2012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
图2:美国年度进入、合并和清盘的基金数量 数据来源:ICI, 2012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图2:美国年度进入、合并和清盘的基金数量 数据来源:ICI, 2012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

  调适二:退出并非坏事

  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退出并非坏事,海外的经验表明,基金合并或者清盘对于不同投资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影响应该还是正面的。这些面临清盘的基金,可能是业绩长期不振、成本比一般的基金高,或者投资风格已不再适合足投资者的需求,或者是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通常,如果一个基金被并入另一个基金,那么留下来的基金往往是费用较低、管理能力较强的。

  投资者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在清盘或者合并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利益能得到保护。由于对基金清盘或合并的认识存在偏差,投资者普遍存在一种恐惧的情绪,认为基金清盘和合并后自己可能损失掉全部的投资。实际上,基金清盘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即使清盘,也就是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的概念。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基金被别的投资目标不同的基金合并,可能不再适合原投资者的需求。

  对基金公司而言,通过多发基金来扩展规模的策略并不能持久,避免陷入创新陷阱对基金公司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地位而言非常重要,同时,在产品线逐步变得臃肿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清理。

  从国内外过去的情况来看,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会出现了一些应景型的基金,这些基金往往成为创新的陷阱,清盘能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美国共同基金业发展的历史上,很多应景型的创新最后都被扫进了历史,例如策略资产配置基金(TAAs)、短期多元市场基金和主题投资基金这些投资概念时髦的基金。

  与美国市场相类似的是,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基金在不同阶段的创新产品,也面临着创新的陷阱,时过境迁后,很多基金变得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例如一些LOF产品、ETF产品、分级基金、主题投资基金、甚至包括去年火热的短期理财产品等等,让一部分基金清盘、合并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调适三、不只是规模的问题

  传统的以基金规模的大小来界定是否退出的思路需要扩展。目前规定的基金清盘的一个条件是规模下限为5000万,目前所有人的目光也盯着这一规模,思路其实还需要拓展,不单是规模的问题,甚至规模都不一定是主要的问题,当然,基金公司会认为规模是个大问题。随着发现基金数量的快速上升,基金的规模逐步迷你化是必然的,大规模的基金会是少数,中小规模的基金必定会占大多数。

  除了规模之外,退出的理由还可以很多,例如可能是业绩长期不振、成本比一般的基金高,或者投资风格已不再适合足投资者的需求,或者是已不适应经济的变化。

  在基金丛林的生态中,巨无霸是少数,更多目不能见的微生物,这样的结构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虽然我们目前的环境,还不能真正的做到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但中小基金必定是主流。

  观察美国共同基金的规模,近8000只共同基金的平均规模为17.8亿美元,中位数是2.87亿美元,意味着近一半的基金规模在2.87亿美元以下。最大的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FUND-INST规模达到了2400亿美元,最小的基金FORWARD REAL ESTATE L/S-M,甚至只有1万美元。

  在美国共同基金的规模分布中,百亿美元以上的巨无霸基金仅占比3.39%,50亿美元以上的占比7.08%,10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占比25.9%;数量众多的是小规模的基金,总资产在2亿美元以下的基金占比43.4%,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基金占比30.9%,规模在5千万美元以下的基金占比20.4%,底端是数量众多的“微”基金(见图3)。

  虽然国内为基金的设立和退出机制都完全不同,不能做为完全的类比,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启示,目前国内基金的分化程度远没有美国那么厉害。

图3:美国基金规模分布图图3:美国基金规模分布图

  从长期的业绩表现来看,中小基金在业绩分化严重,也不是就一定较差,其选股能力与大规模的基金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认为迷你基金业绩差其实有点问题,这里面的合理逻辑是因为基金业绩差了,所以不断遭赎回,从而变得规模“迷你”,而不是因为“迷你”造成了这类基金的业绩很差。实际上,小规模基金的业绩分化比较严重,有好有坏。

  在我们以夏普比率为指标进行的一期三年排名中,五星基金中小基金样本组的基金占比达到了50%,大基金样本组中的基金为37.5%;而在一星级中,小基金的比重也达到了30%,大基金的占比仅为10%(图4)。

图4:小规模基金业绩分化严重图4:小规模基金业绩分化严重

  基金公司和基金的清算或合并,一定会逐步出现,让我们调适好心态、做好准备。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