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卓铭[微博]
“中西药复方制剂”是内地独创,起源于1956年“大跃进”浪潮中,医药界创新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维C银翘片是典型的中西药复方制剂。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中药西药混用可能带来未知的不良后果。但是,只因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是畅销品种,所以始终没有直接禁止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生产销售。
香港卫生署又“立功”了,这次查出来深圳同安药业的维C银翘片出现的问题,简言之可称为“该有的一样都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没有维生素C,却含有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两种违禁药物。
同安药业自然是大呼冤枉,6月19日,深圳市药监局在第一时间抽检了公司的生产线,并在当晚通过国家药监总局的官方渠道公布了“检测合格”的结论。眼看着一场悬案又要诞生。
记者同行们私下认为,香港方面查到的只是装在“维C银翘片”瓶子里的其他感冒药,例如氨基比林咖啡因片等。港人可能不了解,国人一定熟悉:一些便宜药,内地经常是用塑料袋包装的,医院开出的甚至是纸袋包装的。为防止变潮,患者可能就随手放进了瓶子里。
添加了什么物质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香港严格禁止在中药中添加西药,为此已开出过多张罚单。因为融贯中西的香港人知道,中药和西药复方混用,无法证明它是无害的。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西药复方制剂”这个说法,这种药是内地的独创。1956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大跃进”的浪潮中,医药界也不甘落后,开辟了“中西医结合”这一诊治方法。最先被结合起来的就是药品,把治疗同一病症的中药和西药放到一起,当时人们认为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维C银翘片就是典型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国家规定的成分含有山银花、连翘、荆芥、淡豆鼓、淡竹叶、牛蒡子、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等。除此之外,常见的中西药复方制剂还包括降糖药“消渴丸”、降压药“珍菊降压片”、感冒药“999感冒灵”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内地也逐渐意识到中药西药混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带来未知的不良后果。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之后,中西药复方制剂便不再新批。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中西药复方制剂还是牢牢的嵌入了《中国药典》之中。
目前仍合法存在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约有60个品种,生产企业数百家,这些品种多为廉价的非处方药。由于中西药复方制剂按中药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往往忽视其中西药的成分。又加之多为非处方药,患者可以随意买到,不良反应高发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家药监局2003年成立以来共发布55期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就有2期针对维C银翘片和珍菊降压片。感冒通片在2002年因引发血尿也被通报过,消渴丸的不良反应也在2009年被《中国药物警戒》发文警告过。这次香港方面查出维C银翘片的问题虽有错杀之嫌,但歪打正着,理当引发内地警醒。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禁止中西药复方制剂生产销售?只因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是畅销品种,如华润三九(000999)的999感冒灵,2012年实现销售额14.6亿元;广药集团(600332)独家产品消渴丸,2010年销售额就突破了6亿元。
我采访过的国家药监局一位老领导跟我说:“国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逐步通过上市再评价淘汰掉一些品种。但要触动一些大企业核心利益,自然比较难了。”
2006年以来,同样诞生于“大跃进”时期的另一大“中药创新”:中药注射液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鱼腥草注射液被暂停使用,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茵栀黄注射液夺走一命……连续不断的事故面前,被诟病已久的中药注射液依然活跃在医药市场上。国家药监局明知中药注射液的这些弊病,却也一直没有下决心完全禁止。
回头再看看中西药复方制剂,不得不说这是身为中国人的悲哀。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媒体人,主要研究领域:医药。)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