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晋育锋[微博]
绝大多数事实都说明白酒中的塑化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塑料制品和容器中的塑化剂少量迁移,为什么不先管住上游生产塑料制品和容器的企业?短短四个多月起草的标准,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吗?若是个别主管部门想借此挽回在去年塑化剂事件中丢掉的面子,先找到问题根源再说。
去年的白酒塑化剂事件至今余波未平,近日各大媒体又在热议塑化剂国标一事。对此有感,不吐不快。
标准永远滞后于行业发展
想认清白酒塑化剂国标,首先要认清两个基本常识:一是标准永远滞后于行业发展;二是标准永远在发展中不断补充和调整。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先有首创企业发展,一批企业跟进,从而共同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在此过程中,一定是没有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GB)的,只有企业标准(QB)。电动车、速冻食品等行业都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由行业协会和质检部门牵头,会同规模以上企业起草相应的标准,并顾及到不同规模企业的承受能力,反复探讨、争议后才正式发布。
公众和媒体一定要认清这一点,才能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看待不同行业基于新的检测技术的进步而发现的新问题。
塑化剂是个案,不涉及白酒行业的根本
塑化剂事件爆发第二天,我在个人微博中就提出了“塑化剂背后的真相推演”,直指这是机构针对资本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的计划,在九月份就已策划好,只是考虑到临近十八大,恐舆论上不合时宜,因而推迟到了央视广告招标的次日。从时间节点、网络发动、水军跟进、传统媒体跟进、防御和狙击不同声音等方面无一不是精心策划,通盘布局。
与奶粉事件不同的是,由于白酒的传统性和不可替代性,该计划无法针对消费市场,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资本市场。
因此我预测了“选定目标企业、选择负面消息、卖出股票、舆论发动、打压股价、逢低回购、资金离场”等融券交易的做空步骤。后来的发展一步步印证了我的预测,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酒鬼酒五只股票在前后四十天的融券交易额放大了四倍。
在塑化剂事件不断发酵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呼吁,作为最传统最民族的国粹产业,白酒行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但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个案,没有动摇白酒行业的根基。
既然是针对资本市场的个案,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对此议论下去吗?所以这两天看到相关消息后,并没有转发和评论。但看到更多的媒体在跟进,更多的所谓专家在发言,更多的记者带着立场和观点在采访,才再次谈及此事。
塑化剂标准没有出台的必要
现在,回到问题的核心了:
第一,卫生部有关于食品行业塑化剂的非强制性标准。
第二,全球各国、尤其对食品安全较为严苛的欧美国家均未对酒类产品塑化剂作出明确规定。我们一定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全球首创吗?
第三,一个行业标准的出台,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质检总局标准委立项到行业深入调研,从收集数据到整理分析,从制定居间标准值到召集代表性企业征询意见、反复探讨。过去涉及食品酒类行业的绝大多数标准哪个不是几经推敲,至少一年以上才能正式出台?而从去年11月至今短短四个多月,起草的标准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吗?
第四,如果新标准低于卫生部的规定,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这一关过不去,一定会再次引发热议和争执,白酒行业将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如果新国标高于卫生部标准,有多少企业能够达标?主管部门有没有预测过?这么两头不讨好的事儿,为何要做?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为了对消费者健康负责。没错,白酒行业是食品工业的一个分支,是入口的酒精饮料,事关身体健康。但既然截至目前的绝大多数白酒产品是质量检验合格的,既然绝大多数事实都指向塑化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塑料制品和容器中的塑化剂少量迁移,为什么不先管住上游的塑料制品和塑料容器生产企业?源头卡住了,后续环节还用担心吗?
换个角度看,如果是塑料制品和容器的迁移,哪些行业用的塑料制品更多?市面上多少塑料包装的产品?这些产业的消费群比白酒行业更广,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担心?
所以,如果一定要出台标准,也应该从源头管起,而不是管中游。
归根结底,不客气地讲,个别主管部门在去年的塑化剂事件中被媒体和机构利用了,在合适的时间说了不合适的话。在媒体、公众和行业企业面前丢了分,可能想通过这个来搬回面子。想搬回面子可以,先回归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再说。
面子不是你想搬,就能搬回来。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白酒经理人,中国营销学会副秘书长。《新食品》等行业媒体特约撰稿人、新食品商学院签约讲师,郑州大学等高校客座高级讲师或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