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何生活在小镇?

2013年03月12日 17:44  作者:朱宁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朱宁[微博]

  虽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乡村可望不可及的社会资源,但一味造城不仅不能缩小城乡差距,还会剥夺居民的选择权。超级富豪巴菲特就一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城奥马哈,他说:“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没那么喧嚣和浮躁。对我来说,这里跟纽约或旧金山比没有太大差异。”

  最近一段时间,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推动力,吸引了众多政策、投资和媒体领域的关注。

  在很多人眼中,城镇化就是城市造地更多、更大,城市中建更多的高楼大厦。因此,一时间,由房地产板块牵头的基础设施板块,带动水泥、钢材、原材料等原材料板块,再次成为市场的宠儿。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一些人士提出,在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多个最大规模的全球都市的基础上,再多建城、建大城、起高楼的做法可能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并不适用。

  在许多发达国家,非但许多居民因为出于对安全、环境、交通拥堵、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通勤时间的考虑搬离城市,近年来更是不乏有知名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员工满意度等原因,选择搬离大都市的案例。

  发展中国家搞城镇化,发达国家却在“去城镇化”,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超级富豪、投资大王巴菲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笔者曾在几年前,带领所任教的加州大学的MBA学生,应巴菲特先生之邀,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拜访这位全球投资者心目中的传奇人物。很多同学在感受大师的投资精神和理念之外,都很感兴趣巴菲特先生这位在全球财富榜上名列前茅的超级富豪怎么会选择在奥马哈这么一座默默无闻的美国中西部小城生活?

  巴菲特先生的解释很简单:“这是我成长的地方,城市的人民对我很友好,这里有我熟悉的社区,而且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对我来说,在奥马哈生活和在纽约或是旧金山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城市,由于其不可比拟的集聚效应,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才的汇集,也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但如果除此之外,城市和农村、城市中心和郊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没有太大差异,那么居民就可以相对轻松、自由地选择在不同的地方生活。

  然而,反观中国国内过去二三十年的城镇化,除了居民的自由偏好选择之外,也流露出一些身不由己的迹象。农村家庭砸锅卖铁为供养子女求学深造,除了希望子女能在城市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之外,更希望子女能够可以享受城市生活,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交通配套、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等方面,拥有乡村可望不可及的社会资源。

  城镇化进程,无疑会对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城镇化也应该可以通过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提升消费水平,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城镇化过程,如果是简单地转变成新一轮“造城”工程,而不能有效地解决城乡之间在收入、环境、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巨大差异,那么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就有可能演变成为“被城镇化”。“被城镇化”不但会因为剥夺居民的选择权,而不能带来村镇居民满足感的提升,而且有可能会导致“被城镇化”而涌入城市的新城市人,在城市中也找寻不到他们所追求的幸福感。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著有《投资者的敌人》一书, 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 战胜自我。)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城镇化 改革 城乡差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