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工程化思维泛化后患无穷

2013年01月31日 09:19  作者:唐任伍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唐任伍[微博]

  如果将“工程”泛化,甚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工程思维”,并将“工程思维”延伸到治国理政,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和民族的建设,危及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可持续发展,后患无穷。

  在今天这个追求发展的社会里,建构工程是社会生产中一个经常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往往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些大项目,诸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曼哈顿工程”、中国的“嫦娥奔月工程”等。正是因为大量“工程”的建造,中国的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

  工程建设本是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投资工程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将“工程”泛化,甚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工程思维”,并将“工程思维”延伸到治国理政,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和民族的建设,危及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可持续发展,后患无穷。

  首先,“工程思维”泛化,禁锢人们的创新精神。

  在经济发展初期,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这种严谨、内敛、具象的实体思维,讲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是,今日之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从全球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需要一种创新、发散、抽象的浪漫思维,这样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总揽全局,运筹帷幄,把握发展大势。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国家领导人大多为一些具有工程知识结构的人担任,而在经济发达阶段国家领导人大多是一些具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担任的原因。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为什么原始创新能力较弱、世界性的品牌缺乏、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有“钱学森之问”?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工程思维”充溢社会。

  其次,“工程思维”泛化,导致官员行为扭曲,短期行为盛行。

  “工程思维”充溢社会,官员治国理政见物不见人,“工程”崇拜,招商引工程成为工作重心,“工程”的多少大小成为衡量官员升迁的指标。一些部门、一些地区的领导人,为了追求政绩,干什么事都以“工程”对待,以“工程”来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甚至将正常的日常管理工作,故意哗众取宠地宣传为“工程”,导致“工程”泛滥。

  农民扯上几块白塑料布,搭建几个日光温室称为“白色工程”;领导在示范园里铺了几亩草地就美其名曰“绿色工程”;上级扶持打了几口深井,就成了“安全饮水工程”。还有什么“民心工程”“送温暖工程”等等,数不胜数。“工程”泛滥,导致人人以功利之心追求短期利益,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与“工程思维”泛化不无关系。

  最后,“工程思维”泛化,殃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工程思维”泛化于治国理政,用管理工程的方式来管理文化、教育、科技,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心态和灵魂。

  众所周知,文化、教育、科技是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慢火炖豆腐,才能出珍品、精品、高端成果,心急不得,浮躁不得。

  但是,我们一些文化、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习惯“工程”思维,生怕没有“工程”就会被冷落似的,看到社会上“工程”泛滥,也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于是就跟风赶潮,以“工程思维”来管理文化、教育、科研,推出了无数的所谓“工程”,什么“五个一工程”“211工程”“985工程”等等。

  然后用“工程思维”来评价,导致文化、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心智“工程化”,陷入“量化”的怪圈中,坐不下来、静不下来,忙于申报项目、找钱找项目、拉关系、搞对策、赶工期,结果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赝品、次品、假冒伪劣频出,剽窃、弄虚作假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劣币驱逐良币,学风江河日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全球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为世界作出较大的贡献,养成“创新思维”,切忌“工程思维”泛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唐任伍工程思维误国害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