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之买车记

2013年02月18日 18:34  作者:黄诗薇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黄诗薇 [微博]

  对于三四五线城市乃至生活在乡镇农村的家庭来说,购买家庭中的第一辆私家车,仍然是一件大事。虽然我们有了汽车,却还没学会车轮上生活的准则。传统已被颠覆,新的文明却还未创建。我们在尴尬中前行,不管是用双脚还是四个车轮,都难免走的磕磕绊绊。

  腊月二十八,我和妹妹一起从苏州出发,开车回安徽老家。车是年前在苏州购买的一辆中档家用轿车,这是父母辛苦工作几十年后购买的第一辆私家车,也算年末一个重要的家庭决策。生活变好了,都觉得没有车太不方便了。所以赶在年前,父亲拿到驾照的同时,我们拿到了车钥匙。

  为了买这辆车,全家人做了很多讨论和准备。比如,以谁的名义购车,我和妹妹有驾照,但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父母却不会驾驶,讨论决定让父亲去学驾驶,这辆车也理所当然地归到他名下。但最终买车时,再三犹豫,还是以妹妹的名义上了苏州牌照。理由是:近年来私家车过多,苏州未来很有可能像京沪等地那样,采取限购或者车牌竞价的政策,因此父母决定未雨绸缪,就当提前为妹妹备好了车牌。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苏州这样的二线城市,高峰时段城区的堵车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在公共服务区域停车位也极为紧张,但那毕竟是苏州。虽然上了车牌,我们还是主要在老家县城里行驶。

  对于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家庭,私家车已经如同家里的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一样,司空见惯。但对于三四五线城市乃至生活在乡镇农村的家庭来说,购买家庭中的第一辆私家车,仍然是一件大事。

  我们开车到老家的当天,附近乡里的亲戚听闻,嚷着要来放鞭炮庆祝,家人几番阻拦才得以阻止。据说更夸张的,在农村买新车是要摆酒设宴、送礼恭贺的,这让常年在外生活的我和妹妹几乎无语。第二天一早,亲戚就送来了据说在庙里请的红绿绸带,让系在新车上保平安,这些旧习俗倒也让人感到亲情妥帖。

  之前让家人争执的一件事,是选车。什么档次什么价位什么品牌,意见不一,家人偏向实用性的品牌车,陪我们一起购车的亲戚却建议买更高档次的品牌,比较有面子。

  也难怪,父母的朋友近年来相继购买了家用车,竟然不乏奥迪A6、宝马[微博]这样的高档车,家乡路上行驶的也偶见保时捷、玛莎拉蒂这样的豪车。长江三角区经济增长持续飞速,乡镇家庭经济条件好转可见一斑。更何况,对于乡镇家庭,普遍认为轿车应当是家庭的一部分重要资产,而不是一件易耗品。

  一个乡镇家庭买车,并不会预见未来还有可能买第二辆车——那通常是子女的事,常常也是发生在另一个城市的事了。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比自己更有出息,离开本地,走的更远。三线的去二线,二线的去一线。所以第一辆车,只要经济能力许可,大家都不在意多花点钱买好一点。高房价还没压到的这些家庭,汽车成为幸福生活美梦成真的标志。

  初二我们开车去农村舅舅家拜年,路上跟一辆宝马五系错车,宝马上也系着惹眼的红绿彩带,车牌则是江苏某地。好在新农村建设之后的马路足够宽,开起来还算容易。

  相比起来,开车在小城里转悠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个三线开外的地级市道路管理,显然跟不上新车上路的速度。一个常住人口不到80万人的小城市里,城中心拥堵竟然也是常事,至于道路标识这回事,我怎么也不能习惯,主干道上的左转弯行车道为什么总在道路的最右侧。

  而最让人头疼的,则是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行路习惯:行人随时穿行过马路,数量不小的摩托车永远载着人,在马路中央开道,并且对车喇叭声置若罔闻,让汽车司机们无可奈何。用我父亲的话来说,“开汽车和开摩托的都是纳税人,这国家的马路是你的也是他的,他会认为,凭什么一定要为你让路呢。”

  而同样是开车,也让我胆战心惊,在回乡的高速上,随时在车道上强插进来的小巴,险些让我追尾,坐在副驾上的妹妹则不断提议我勤并线,用她的话来说,在美国开了一年车的我,这种不爱并线不爱按喇叭的“毛病”让我的车技显得既笨拙又低效。

  我们有了汽车,可却还没学会在车轮上生活的准则。或许是因为,这个年代,家庭生活方式在我们这个国家变得太过参差不齐。传统已被颠覆,新的文明却还未创建。我们在尴尬中前行,不管是用双脚还是四个车轮,都难免走的磕磕绊绊。

  (本文作者介绍:大学老师,专栏作家。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访问学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买车城镇化堵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