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解释系主任[微博]
这两位中美的哥的故事,让洒家想起当年大学生辩论赛上“是该爱一行干一行还是该干一行爱一行”的辩论话题。以洒家的浅薄经历来看,爱一行干一行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干一行爱一行”是站在职场高地上腰已经不疼了的人冲洼地里还在弓着腰干活的诸位喊话的。
洒家初次去纽约,是多年前的冬天。要在城里穿梭办事,但地形路线不熟,怕耽误时间,不敢坐地铁,就只能打车。赶上那段时间天气不好,才知道原来遇上雨雪天气,纽约城里高峰时期出租车也不好打。有个合作伙伴特别热心,介绍了个出租车司机,说这几天你干脆包车好了,图一省心。
洒家看过《玩命快递》、《黑衣人》等好莱坞电影,知道纽约的出租车司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奇人,有的可能还是从外星来的,于是对这位司机师傅充满了期待。
见了面一看,略有些失望:看上去和洒家差不多大,口音标准,长相周正,穿着得体,毫无Alien的痕迹。一问才知道,他就是纽约州人,在加州读的法学院并执业,最近刚回到纽约考完律师资格,成绩没出来之前没法找律师所的工作,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开出租车挣点儿钱补贴家用。
这让洒家感到很吃惊:一个待岗律师,居然开出租?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见过前投行人士当的哥呢。看到洒家很迷惑,他解释道:出租车司机这个行当,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还是新移民,基本上没人拿它当终身职业。都是临时过渡一下,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就撤了。
听他这样说,洒家就没问他是否喜欢出租车司机这份工作。
洒家办完事,和他交换了电邮地址后,也就把这茬儿给忘了。没想到几个星期后收到他发来的邮件,说律考成绩很好,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书,手里也有几份律师所的入职邀请,很快就要去写字楼里上班了,的哥的活儿已经辞了。
平心而论,这伙计是个称职的的哥,路熟,技术好,安全,守时,健谈,风趣,在路上是个很好的伙伴。
洒家认为,他应该也会是个不错的律师。
这个经历,让洒家记住了“没人拿出租车司机当终身职业”这句话,并一直以为这是真的。
后来在我中华上国南方某城市遇到了另外一个的哥,改变或至少部分修正了这个观点:也许在美国确实没人开一辈子出租车,但在别的地方则未必如此。
那次也是出差,在酒店门口上了辆车,一落座就听到车内音响里播放一首熟悉的曲子,声音虽不大,但异常清晰,还带重低音和环绕。以洒家的耳朵,立刻听出了车载音响档次不低。一问的哥,果然,他花了两万多块钱重新装了音响系统,放自己喜欢的音乐。
遇到这位热爱音乐的的哥,让洒家感到很欣喜,于是和他攀谈了一路。
这位的哥,比洒家略微年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随便读了个大专,毕业后换了很多份工作,一直没能长久做下去,最后决定干个体开出租,一干就是十来年,已经换了两辆车,这是第三辆。他自幼喜欢音乐,每天在路上的时间最长,于是下大价钱改装了音响,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一些情趣。
洒家问他:你喜欢这份工作么?他说:很喜欢。能自由支配时间,做久了,有不少熟客回头客,挣的钱也够花,自己觉得挺满足的。
洒家又问:花那么钱改装音响,对拉活儿有什么帮助吗?他大笑,说:本来就是图自己听着舒服,没想到有些客人特别喜欢,到目的地了如果还有时间,有的人还说“师傅你再转几圈,让我听完这首歌”,下车时还给小费。具体的我没算过,但装这个音响绝对划算。
洒家想起纽约那位过渡性的哥,于是问:这行你会一直做下去吗?他说:会吧,已经摸出规律来了,什么时间(季节)、地点活儿好拉,见什么客人说什么话能让人家高兴,都知道。我没什么其他本事,干这个正好。我这年纪改行基本不可能了,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和这位的哥相遇之后,洒家再未去过那座城市。后来在网上读到各地的哥的姐的故事,有一则甚至说某地的哥开出租已然得道,能给MBA学员讲课那种的。还有报道说社交媒体兴起,有心的哥利用智能电话加载应用程序,招揽业务并合理安排行车时间地段,效率倍增。不知道这位热爱音乐的的哥是否也与时俱进,业务更上一层楼。
这两位中美的哥的故事,让洒家想起当年大学生辩论赛上“是该爱一行干一行还是该干一行爱一行”的辩论话题。但洒家没能记住辩论的结果,只记得唇枪舌剑,为辩论而辩论。那时候那帮学生都没有工作经验,讨论这种话题也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择业,是个深奥的话题。可能比择偶还要难62%。
以洒家的浅薄经历来看,爱一行干一行是可遇不可求的。换言之,真能把爱好当饭碗而且过得还不错,是很高的境界,在工作人群中并不普遍。而干一行爱一行是站着说话的人在不腰疼的高地上居高临下对腰疼洼地里的诸位喊话的,歌词大意是无论你是机器上一颗螺丝钉、还是墙上另一块板儿砖,最好踏实认命不折腾。
所有在职场上打拼的人们,大概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到底喜欢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能干好什么?现在这份工作真的是我喜欢做的吗?我做现在这份工作到底图个什么?如果你已经问过自己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而且你还没到四十岁,那么恭喜,你已经“不惑”了,多赚一年算一年。如果你恰好正在思考上述问题,不妨以此文中两位的哥为基准,看看自己的职业发展坐标。
怕的就是既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参数与边界,无从判断自己的最高职业成就,只知道埋怨。肯定无法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更别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主动的选择权了。
有句话说得好: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到不了拼天份或亲干爹的地步。换言之,只要你够勤奋,工作际遇不会太差。
卡尔-刘易斯老师早就说过: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择业也是如此。
洒家曾有两位同行,因为无法忍受职场的枯燥与乏味,一个改行开咖啡厅,另一个认为自己有演艺天份因此去做了演员。前者经营得不错,开了连锁店,摊子越来越大,需要管理的东西越来越多,又做回职场人士了,只不过身份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后者偶尔能在三四流电视剧的群众演员里看到,以日伪军肉靶和路人丙为主。
据说,他们俩都不后悔。
那就好。
(本文作者介绍:职场十八年。有些经验和教训,想和大伙儿分享;还有些没整明白的人和事儿,想和大伙儿聊聊。对本专栏有任何意见、建议、吐槽、爆料,敬请发送电邮至:renfan.daxian@gmail.com)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