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解释系:金牌学徒养成记

2012年12月19日 12:08  作者:解释系主任  (0)+1

  文/新浪财经特约撰稿人 德鲁申[微博]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当你在工作实践中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恐惧时,你会非常需要来自导师的帮助。善于问正确的问题,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事实、局面、自己的困惑、需要什么帮助讲清楚,永远是做学徒的第一要务。当然,光有有导师的帮助还不够,你自己也要加倍努力。

善于问正确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类、管理类、领导类,你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事实、局面、自己的困惑、需要什么帮助讲清楚,这永远是第一要务。  善于问正确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类、管理类、领导类,你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事实、局面、自己的困惑、需要什么帮助讲清楚,这永远是第一要务。

  几天前读到一则消息,称社交媒体兴起后,美国公司传统的“导师-学徒”体系被冲得七零八落,连一向注重此传统的金融业界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在LinkedIn的某些群组里,洒家却看到很多新进职场的年轻人和经验丰富的老炮们同时吐槽现如今积极健康的导师学徒关系越来越难以建立并维系。

  洒家觉得,导师-学徒这种古老人际关系的兴衰,大约还没法直接算到社交媒体的头上。新技术新平台功效再大,也抵不过人心所向。

  但有一点,也许和互联网的兴起有一定关系,即网络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信息的质与量呈指数级上升。传统的导师学徒制度里,导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这个功能被网络快速替代了。

  网络上有很多公开的、免费的大学课程,也有很多公开免费的职场培训课程,年轻人确实不必走上学、拜师的传统路线来获得基本知识。但在基础知识之上,涉及到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焦虑甚至恐惧时,网络上的信息大约很难提供准确的个性化指导,最终还是得靠与真人交流来解决问题。

  因此,洒家认为导师-学徒体系并非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升级换代而已。

  在洒家近二十年的职业道路上,总共结识了近两千名专业人士——这些都是留存在通讯录里的,如果考虑到还有不少人的联络方式已经遗失,总数应该会超过两千人。洒家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但真正能称为“导师”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本业界友邦人士,另一个是业外本国人士。

  这两位导师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是:

  1.都是老爷们儿;

  2.均比洒家年长甚多;

  3.在各自的专业技术领域都是大师级人物;

  4.正直善良,聪明智慧;

  5.积极乐观,幽默豁达;

  6.愿意花时间和洒家在一起,什么都聊。

  在遇到这两位高人之前,洒家自己并没有主动意识到一定要找导师。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和第一位结识后,才知道原来老派的美国公司有这么个体系。在第一位导师的建议下,才学会做个有心人,在业界之外再找一位高人做导师。

  做这两位导师的学徒,并没有举办过什么拜师仪式——我们又不是混相声小品界的,但我确实正式地提出了请求,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并有靠谱人士做见证。

  做他们两位的学徒十几年了,洒家自认为有资格可以从学徒的角度和大伙儿分享一下经验和教训。

  如何找到合适的导师

  1. 首先你要弄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会干什么、能干好什么,换言之,对自己的强弱项有个基本的定位,最好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即选择做哪个行业、到多大岁数时做到什么职位等;

  2.其次盘点一下自己现有的人脉资源,看看其中有哪些人是你的榜样或奋斗目标;

  3.在自己供职的公司、同行业公司或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其他行业的公司里,寻找可能成为你导师的具体目标;

  4.如果你的目标导师就在你的公司里,最好不要是你的直接上司,而且你和导师建立此类关系的基点只应是帮助你的职业发展,而不是针对任何其他人的利益(否则会被他人认为是政治同盟,关系立刻就变味了);

  5.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本来就有这种导师-学徒体系和文化,则建立这种关系不一定非得保密,反之则还是仅限于两人之间知道为好;

  6.你最好和你的目标导师有直接的接触,经人介绍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毕竟不如直接打交道、彼此认识甚至相熟更容易起步;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心仪导师能否看得上你并愿意收你为徒,取决于你们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直接相识或经共同认识的靠谱人士介绍,相当于互相做了信用背书,因此一定要珍惜这种关系。

  如何当个好学徒

  1.恭敬、谦虚、诚实、坦率;

  2.和导师一起拟定近期和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判断其可行性,拟定进阶计划,定期沟通会面,检查进度;

  3.善于问正确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类、管理类、领导类,你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事实、局面、自己的困惑、需要什么帮助讲清楚,这永远是第一要务;

  4.你对自己要问的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思考,并尝试自行寻找解决之道,甚至在可选方案之间做了权衡。换言之,导师不是你爹妈,什么事儿都得为你操心,他(她)对于你来讲最大的价值在于见多识广,可以给你提供新的思路,并在可选项之间做更高维度的利弊分析,帮你做正确的决定;

  5.定期和导师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但不一定总是在谈工作,聊聊小说、电影、体育、政治、各自的生活等话题,有时候帮助更大;

  6.需要借用或利用导师手里资源的(例如人脉网络),直言相告,尤其是讲明白自己的目的,再次记住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任何第三方的利益;

  7.工作中、生活中有了好消息或坏消息,都记得跟导师说一声,喜悦加倍,忧虑减半。

  导师学徒体系中的大忌讳

  1.前面说了,如果这种关系的锚点是损害第三方的利益,而不是帮助新人积极健康的职业发展,则注定不能长久,利益格局一变,纽带就断掉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愿意收自己不喜欢的人当学徒(尽管可能有人愿意拜自己不喜欢的人为师),更没人愿意因学徒而导致自己的名誉受损,因此你最好品行良好,行为正派,别干有辱师门的事儿;

  3.和导师非但有生意往来,而且没谈妥怎么分钱——相信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俩比反目的两口子掰得还快。

  鉴于洒家至今未敢设帐收徒,因此无法从导师的角度写攻略。但从和两位导师打交道这么长时间来看,他们有这样一些洒家认为是非常好的特点或做法,值得借鉴:

  1.信守承诺,言出必践;

  2.直言不讳,指出徒弟的不足或不当之处非常直接且严厉,但从来都只在私下场合提出批评,公开场合非常注意保护徒弟的自尊心;

  3.看到好书、好文章,第一时间分享给徒弟,有时候还会有多轮电邮电话交流;

  4.经常问“你怎么看”(What  do you think),让徒弟不得不去做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思维有非常好的锻炼;

  5.几乎从不让徒弟帮着办私事(洒家本来以为只是美国师傅这样,后来才发现两位其实都这样,让洒家去家里搭把手挪下电脑桌都要请吃饭顺便再递过来好几本书要求一个月内看完那种的);

  6.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绝不装大个儿,直接就说“我不知道”,但同时会说“咱们一起看该怎么解决”;

  7.有师徒的名分、且地位资历比徒弟高出不知几许,但实际上待人非常平等和善,从不摆架子。

  这两位导师的帮助,是洒家的进步不至于太慢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洒家自己天资尚可、也知道努力。

  根据洒家浅薄的见识,印象中中国公司里貌似没有这种导师学徒体系。问了一位一直在内资公司工作的同学,他想了半天,说“没听说过”,还说“也许这和中国公司平均寿命不到八年有关系。谁知道公司干到哪天就歇菜了,搞导师学徒干嘛,累不累啊。”

  洒家感觉,这个解释,好像很接近真相,这位同学才应该冠以“解释系主任”的称号。

  “解释系主任”这个名号,其实是一位导师挤兑洒家时说的。彼时洒家干砸了一件事儿,被导师问起时没有做分析总结,却总给自己找辙。导师吸了口烟,淡淡地说:“解释来解释去,净给自己找借口。你是解释系主任,还是借口院院长啊?”

  洒家很谦虚,低调地认领了主任头衔。等再长点儿学问本事,估计就可以升任院长了。那时候可以考虑当导师。

  对本专栏有任何意见、建议、吐槽、爆料,敬请发送电邮至:renfan.daxian@gmail.com

  本文来自于新浪财经原创专栏集《全球新闻眼》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栏目链接,欢迎媒体洽谈落地合作。意见建议请@全球新闻眼2012 (微博)

  (本文作者介绍:职场十八年。有些经验和教训,想和大伙儿分享;还有些没整明白的人和事儿,想和大伙儿聊聊。对本专栏有任何意见、建议、吐槽、爆料,敬请发送电邮至:renfan.daxian@gmail.com)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