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余丰慧[微博]
央行最终没有坚持住、没有挺住。其实无论是整个市场还是银行体系内并不缺流动性,目前的流动性规模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足够甚至绰绰有余。贸然放水等于继续吹大经济金融泡沫,助长通胀。
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微博]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6月25日 新华网转央行网站)。
近期,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坐观不放水;一些银行出现了“钱荒”,甚至威胁到支付问题,央行仍然不为所动,要看谁在裸泳;24日股市暴跌,创四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央行却表态“目前流动性总体适度,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言外之意是坚决不放水。已经慈祥了十几年的央行大妈突然变成“恶婆”,对自己一向娇生惯养的子女竟然“见死不救”,太出乎常理常规。
从宏观政策上分析,央行是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关键词在于“坚持住”和“盘活存量”上。
在货币投放备受超发诟病情况下,如果再大肆投放货币显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通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没有好处。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无论是整个市场还是银行体系内并不缺流动性,目前的流动性规模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足够甚至绰绰有余。贸然放水等于继续吹大经济金融泡沫,助长通胀。
就拿银行体系本身来说,究竟缺不缺流动性呢?缺与不缺谁最清楚?谁最知根知底、知道底细呢?唯有央行。央行得出“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问题”的结论,不是局外人的猜测和分析,而是有强有力数据支撑的。央行负责人说“据估算上周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高达1.5万亿元,是历史上相对较高的水平”。
所谓超额准备金就是超过央行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商业银行存在央行账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正如普通百姓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随时可以支付使用的。各家银行高达1.5万亿元的资金放置在超额准备金账户里“闲置”,何来银行“钱荒”呢?
但是,银行“钱荒”确实实实在在发生了。“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从结构上看就不一定了。一些大行虽然不缺流动性,但一些股份制银行却有可能出现“钱荒”。这种“钱荒”完全是银行自己一手酿造的。6月上旬疯狂放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同业拆借,并且把过去只能用于保支付的拆借资金当作放贷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长期资金使用,使得信贷资金期限严重错配。
同时,月底、季底大搞存款一日游的虚增存款,不但资金不能使用,而且还得上缴高达20%的准备金被冻结。央行负责人透露,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而到六月初,虚假存款下来了,6月5日按照20%缴存准备金率计算,被冻结的存款准备金高达2800亿元。个别行资金岂能不紧缺呢?
作为央行在流动性上是把控总量的,只要市场总量和银行体系内总量流动性适度而不缺乏,就不必向市场、向银行放水货币。
但是,央行最终没有坚持住、没有挺住。25日晚央行突然发布消息称,“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这使得无数对于本届政府寄予厚望,对于央行不放水给予支持的人士大失所望。
本来从25日股市开盘经历惊险一幕、沪指跌破1900点大关后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最艰难时刻即将过去,一个市场机制完全发挥作用,不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救市的“光明”市场就要起步,但却被央行放水彻底毁掉了。同时,央行要求一些流动性充裕的大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配合央行平抑拆借市场利率的做法效果已经出来,25日隔夜拆借利率已经降到百分之五点多。
央行应该力促结构调整、倒逼自酿苦酒的银行吞下自己酿的苦酒,从而使得其不敢再在金融体系内倒腾资金牟利,而是转向实实在在支持实体经济。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放水货币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既是“央行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有两个问题需要简单予以阐述。一个问题是,目前个别银行流动性短缺状况可能会延续到7月底。因为,六月底各行存款大战已经拉开,不排除6月底出现一日游的虚假存款。而7月5日又是缴存准备金日期,必然造成一些存款虚假较多的行出现资金再次紧张。这需要延迟到7月25日央行存款准备金退款日时,这种紧张局面才会消退。
据惠誉预测,各家银行本月底将有由1.5万亿元理财产品到期,也构成较大资金压力。再者,近期,人民币由升值转变为连续几天贬值,使得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对资金面将带来长期紧缺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是否会因为银行“钱荒”而发生金融危机。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小。因为,我国市场总体不缺流动性,而是银行体系内短期资金紧张而已。而央行手中握有足够的流动性准备:超额准备金1.5万亿元,法定准备金高达20万亿元。当然,只有一种发生危机的可能,那就是外储储备全部出逃,27万亿元外汇占款全部消失。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知名网评人,著名专栏作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网评人》荣誉称号。)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