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需要自我救赎

2013年01月08日 14:08  作者:赵奇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赵奇[微博]

  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大多扮演了整合者的角色。解决方案融合对公、对私资源,能够服务客户本人、家庭和关联企业。服务平台全球化,且服务内容远超金融投资本身。但国内私人银行很难做到。

  自2007年破冰以来,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末,已有16家中外资银行在22个城市开设了近200家私人银行机构,管理资产近4万亿。然而,私人银行盈利能力弱、服务同质化等质疑之声始终挥之不去。很多业内人士将此归咎于分业经营环境和监管约束。果真如此么? 

  诚然,分业经营延缓了私人银行的前进脚步。但通过搭建信托、PE、阳光私募、基金等平台,私人银行已经基本具备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换个角度看,即使允许私人银行进行主动资产管理,放开跨金融市场投资限制,是否就能打开私人银行的上升通道?恐怕未必。现有人才储备、管理体制、经营理念都无法支持私人银行做出如此大跨度的转变。如果贸然放松监管约束,只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将私人银行发展瓶颈完全归咎于分业经营有失偏颇。

  私人银行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

  国内各家私人银行不约而同地选择依托母银行的客户群和产品,在原有平台上进行流程的适度创新。母银行的支持使私人银行迅速在银行内部占有了一席之地。困惑随之而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曾经助力私人银行成长的商业银行体系正成为制约私人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私人银行发展的背后是表外融资的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平台对传统信贷融资平台的替代。对银行来说,私人银行的成长正在打破组织内部的利益格局。以信贷为核心,以条线化利益为驱动的业务模式正受到挑战。因此,私人银行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与银行内部其他部门的博弈。破除私人银行的发展阻力首先要解决银行内部问题。

  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大多扮演了整合者的角色。解决方案融合对公、对私资源,能够服务客户本人、家庭和关联企业。产品囊括传统信贷产品,更包含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平台全球化,且服务内容远超金融投资本身。但国内私人银行很难做到。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私人银行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会影响其他业务部门,银行在战略上的支持会在执行层面遇到各种阻力。如果无法证明资源整合能起到“1+1>2”的效果,私人银行将很难获得来自其他部门的协同支持。

  对私人银行来说,证明资源整合的价值就是自我救赎的良方。但别忘了,银行需要盈利。私人银行不会有太多试错的机会。完成救赎,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银行家们非凡的智慧。

  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银行总行首批特约研究员,总行私人银行中心高级业务经理,南开大学工学博士,曾获微软学者奖。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