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多份报告建议政府增加民生支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2:25 21世纪经济报道

  定军

  3月26日,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2008年头2个月从出口、工业、消费都出现增长放缓的情况。该投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0%左右,低于去年的11.4%,物价涨幅高于去年的4.8%,将达到6.5%。

  该投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今年一些人认为的消费喜人其实是一个误解。比如今年头2个月全社会零售总额增长20.2%只是表面数字,如果去掉各种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只有12.3%,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2.7%。

  今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达到11年来的月度新高,增幅为8.7%。这也导致各种以现价计算的各项数据,去掉水分后其实很低。

  面对消费仍整体不振的情况,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等都发布相关报告,建议政府增加财政对于民生的支出,将较快增长的超收财政资金,用于老百姓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在3月22日的人民大学报告会上指出,财政政策需要调总量,也需要调整结构。政府超收的资金可以少投各种国债投资项目,多投向民生项目。

  消费拉动只是昙花一现?

  今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提交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中,一组数字引起各个代表的注意。

  这就是07年的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2007年全国经济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消费首次比投资的贡献率多出1个百分点。

  这样的数字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指出,普通居民的消费增长其实是缓慢的,增长最快的仍是政府消费。

  目前政府消费的数字尚没有对外正式公布,但一般估计目前行政公务开支占到政府开支的40%左右,按此计算,07年约有2万多亿是政府消费。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说,发达国家用在社保上的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40%。

  王一鸣指出,由于政府目前财政收入增长太快,大量的国民财富掌握在政府和企业手中,而不是居民手中,因此整个经济中投资偏快、消费偏低的老问题,将一直存在。这也是中国经济目前难以调控根本所在。

  根据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刘凤良教授发布的报告,近几年来,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占整个国民财富分配的比重一直在变化,这就是居民收入比例在降低,而政府、企业的比重在增加。

  如2006年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为40.61%,远低于1998年的53.14%。而企业盈余的比重从1998年的18.99%,上升到06年的30.6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凤良为此指出,劳动者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导致居民消费不力,政府为了经济增长加大政府投资和消费。这反过来更加不利于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

  比如政府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仍居高不下,06年就有26.56%的比重,尽管比2000年的36.1%比例下降约10个百分点,但仍大大高于政府对于教科文卫投入18.37%的比重。而政府对于教科文卫投入占财政支出比在06年比2000年,6年仅仅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

  加大民生投入刺激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在3月22日发布的人大宏观经济报告时指出,目前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民生的投入,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做实。这方面尤其要减少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投入,而应增加对于教育、卫生等老百姓亟需的各种支出。

  “富政府、富企业、穷居民的现象需要尽快改变。”刘凤良说。

  06年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投入4780亿元,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1.8%,而要使全国教育投入占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即类似广东佛山的水平,我国财政投入需要增加3700多亿元,这才占到财政支出的13%左右。而我国目前财政对于教育的支出比重是2.8%,美国03年的数字是7%,英国是5.7%。

  但是需要增加民生投入的不仅仅是教育,对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这方面也亟待加强。比如我国目前对于社保和福利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1/3,而北欧国家是1/2。

  刘凤良认为,政府增加对于民生的投入,会刺激消费,增加经济增长。他表示,政府增加对于教科文卫等占财政收入比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增加0.14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认为,政府目前增收资金太多,对于支出仍然太少。

  根据他的研究,目前实际增幅的收入至少有8万亿。财政收入5.5万亿,加上预算外的土地收入1万亿,国有企业利润1万亿,以及政府罚没的各种收入,可谓是实力雄厚。但是由于收支不同步,以及专项支出较慢,每年政府留存的资金少则一万亿以上,高的年份超过两万亿。这方面需要加快改革。

  而王一鸣认为,目前财政政策其实可以变成宽松,而不仅仅是稳健。在加大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后,可以防止经济下滑的风险,这可以起到多重作用。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