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经济中,粤港湾大湾区兼具较强的经济活力和较高的开放程度,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增长极。《‘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作者授权新浪网“湾区50plus”转载此书内容,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阅读粤港澳大湾区,捕捉时代机遇。(湾区50plus 王茜编)
来源:《‘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
作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为民、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雯
第一章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重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而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和前景进行研究和规划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什么重要?
我们尝试从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时代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历程,以及湾区经济对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有何时代背景?
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新常态的挑战,这个新常态并不是中国专属的,而是全球都要共同面对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 Christine Lagard 说世界正处于“Towards a new mediocre”的过程,而《新平庸时代》的作者Satyajit Das 也指世界正进入停滞的年代,即增长会减慢。
世界如何面对经济无法高速增长的挑战? 在上一波的全球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发达国家因为生产及服务工序的外移,制造业逐渐消失,加上现在智能机器人生产,低技术劳工出路日渐稀少的问题,饭碗不保、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甚至可能引致政治的动荡。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全世界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许观察到现在为止对“全球化”有所反弹,美国的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法国、英国的“脱欧”,也似是冲着“全球化”、“一体化”而来。可是,今天全球经济互为影响的情况下,地球村的一分子又怎可能独善其身,已发展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情况之下各自可以扮演些什么角色呢?
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中国如今也是面对“新常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从前以资源和人力去带动高速、粗犷式的增长日子,可能已经不可再持续了。因此,我们会由高速增长变成每年GDP中速增长(如6%左右的增速)。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贸易大国、中国在全球化的角色又是如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前出席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中国要引领新的全球化。他说:“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从理念到全面行动,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当今中国要如何应对全球化?如何响应新常态? 我们认为要维持增长,可以有四个做法,第一是开拓“新市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需要开拓的新市场。过去中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大部分国家的发展,都是以制造业去满足北美和欧洲的市场,今天来说我们希望能够打开一个新的市场,就是“一带一路”,而这个新市场的开发是以“共荣共融”的手法,透过技术转移,与当地的利益共同体一同发展的。
第二是用“新方法”,意思就是“产业升级”、“ +互联网”。2010年的深圳IT峰会上,马云曾说他说过当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化大致完成,当年要开始“产业互联网化”,随后,我们看到一批小公司,例如当年的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日渐壮大变成大企业。时间约20年,整个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现在美国股市头10名的公司里面有5家公司是跟互联网跟IT有关的公司。 说回“产业互联网化”,就是传统的产业用互联网的思维及方法去改变。我们认为,无论是教育、金融、贸易、生产,都需要用互联网去提升产业。如果不行互联网化,它就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颠覆的行业。
第三是发展“新产业”,我们的看法就是“互联网+”,近年也有不少新的经济模式涌现,例如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互联网金融或数字金融。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产业,现在这些新产业长在带领不同国家的增长,成为一个新的主要增长点。
第四就是“新平台”,现在说要搞平台经济、搞生态圈经济。今天的京东、阿里巴巴等各种各样电商的平台就是例子。这些平台,过去是不存在的,有了这些新平台以后,就会出现去中间化、中介化,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及透明度。在互联网年代,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过去很多的产业比如说贸易是依靠信息的不对称去进行,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不对称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固此,产业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真正的价值,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平台及生态圈的提供者,则需要为伙伴创造价值,做到共荣共存。
国家的改革开放今天已进入了深水区,以往城市过去是单打独斗、自己各自发展,今天“城市群”一起发展,这不仅仅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杭州湾区和渤海湾区也是在发展城市群。中国向湾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它湾区也可以在湾区经济上分一杯羮,只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天走得比较靠前,较为人所熟悉。
2、为什么会有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以前已有“小珠三角”加上香港及澳门的概念。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活力非常强的省份之一,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6.8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达到了4.2万亿人民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398.80万标准箱。货运港口方面,大湾区有三个港口排名全球10名内。2017年全球机场客运吞吐量(航空客运)排名,香港排名世界第8、广州排13、深圳排34,在2017年全球机场货运量(航空货运)中,香港是排第一,广州是19、深圳是24,在货柜港口方面,深圳排世界第3、香港第5、广州第6。在批量少、货存少、讲速度的互联网年代,不少货品都是透过空运去做配送,跟传统产业链概念不一样,令空运变得重要。根据官方数字,广东省有173所高等院校,当中有4家是全球100强(QS排名)。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和港澳已经形成了一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不单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也得到世界的认同。
大湾区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是为改革开放探路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以大湾区的拉动及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并与长江经济带互相呼应。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大湾区,我们相信大湾区的发展也会辐射到周边的地区或国家。过去说我们说泛珠三角、大珠三角、‘9+2’(9个省加上2个特区)。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9+2”,不过由9省变成9个城市。两者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道理,也在互相支持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是要打造一个国际的品牌,目的就是我们中国要走出去,所以作为“一带一路”的跳板或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是和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角色息息相关。
说到粤港澳的历史,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初期(即1978-2003年)是“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香港的人负责面对世界市场,广东省则负责生产。在2003年,香港因为非典而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CEPA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响应当时港商或专业人士希望开拓内地市场的需求。2003-2016年是市场的横向整合,当时的大珠三角概念是泛珠三角希望吸引港企投资而香港人透过这个泛珠平台,把一些原本不容许外商或者外资做的事情在大珠三角里先试先行。所以当时说的还是“你来我这投资,我去你那里做生意”,这就是横向整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是参与国际湾区的竞争的重要一步,整个湾区有约7000多万人口,GDP是13,000-14,000亿美元。此外,湾区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比较容易理解,例如美国人会说自己住在湾区,意即旧金山湾区,此外,还有纽约湾区,日本则有东京湾区,欧洲则是大伦敦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都是国际上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至2030年的目标就是参与国际湾区的竞争,成就国际级的湾区品牌。
“大湾区”的合作历史可以从1980年开始说起,中国走改革开放路线是从南部沿海城市先富起来。深圳特区就是在1980年成立,当年香港一度借着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到了1990年代,我们就谈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开始有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第一间来香港上市的企业是青岛啤酒。在2000年代,香港在研发、金融和商务服务等方面向内地企业“输血”,内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延伸反哺香港,延伸至香港的产业链,在香港拓展市场。在2006年,深圳和香港一起发动“深港创新科技圈”,当年科学园特别办了一条深港穿梭巴士线,方便深港工程人员往来。当时社会开始就“河套区”用作科技发展作不同的讨论。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谈到“广佛肇、”珠中江“及”深莞惠“3个经济圈规划 ,当中也包括”河套区“的规划。2014年深圳市政府报告首次提出”大湾区“概念。2014年深圳的两会,时任许勤市长提出”湾区经济“,当时香港人没有特别留意什么叫大湾区,我们在那时已开始进行研究。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就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提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内容谈及 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圈格局。2016年9月,发改委《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广东省港澳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6年年底,发改委《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于2017年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2017年全国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提出大湾区的建设。(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湾区50plus”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李昂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