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石碣转型:中国IT名镇从制造走向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9:59 中国经济周刊

  有中国IT名镇之称的东莞市石碣镇,曾是中国电子制造业发展初期代工生产模式的成功代表;随着技术密集型中高端产品的不断迁入,石碣镇又开始调整其电子产业发展战略,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专利,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

  ★文/杜青耘 邓顺国 吴尚清

  “如果东莞通往深圳皇岗口岸的公路被切断,全球70%的计算机商将受影响。”IBM大中华区采购副总裁李祖藩曾做过如此的全球行业判断。

  目前在深圳东莞产业走廊上,几乎汇集了全球90%以上的计算机生产厂家,电脑装配所需零部件的95%以上均可以在此配齐。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大陆似乎已经取代台湾地区成为全球笔记本计算机的最大生产基地。特别是今年九月,随着台湾最后一条大型笔记本电脑代工生产线—台大众计算机生产线的悄然停工,全球笔记本电脑最大“制造王国”的桂冠,已经成为台湾地区的历史荣誉。中国大陆正在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承接着世界电子制造业第二代的转移。

  作为大陆电子制造业主要基地的广东东莞,迎来了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而东莞属下的石碣镇被称为是中国的IT重镇,获得了中国电子商会颁发的唯一一个“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称号,并且在国家统计局所作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测评结果中位列第57位。

  从1989年招商第一家台资电子企业至今,石碣的16年,不仅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珠三角的发展进程,更见证了包括电子产业在内的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进程;石碣的16年,是珠三角时代下中国电子制造业飞速发展的缩影和代表。

  现在,面对台湾地区IT制造业向大陆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机遇,IT重镇石碣开始了其产业升级的新的历史进程,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自主创新使命。

  16年打造出来的IT名镇

  东莞人经常说,“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要在东莞加工制造。”

  东莞的制造业,特别是其电子资讯产业,不仅令东莞人自豪,也令全球瞩目,它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之一。在东莞所属的32个镇区中,规模不大的石碣镇更是具有中国IT名镇之称。

  2005年7月,中国电子商会将国内唯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称号授予了东莞的石碣镇;2005年9月,国家统计局所作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测评结果显示,石碣镇位列千强的第57位。

  9个世界第一

  和5公里长的“电子一条街”

  石碣镇,被称为是珠三角电子产业圈的第一重镇。其户籍人口不到4万人,面积不足36平方公里,但这里却聚集了450多家电子企业,以台达、雅新、田村制作、莫莱克斯、三星电机等为代表的外资电子企业就有190多家,其中有14家是在海外上市的知名电子公司。

  不过,石碣之所以有IT名镇之称,并非单纯以量取胜,其更具含金量的实力体现在,目前石碣有9个世界销量第一的电子产品,如电源供应器、电脑键盘、碎纸机、扫描仪等,其中变压器年产量达6亿多个、电脑键盘产量近3千万台,而全球每2台服务器中就有1台使用的是石碣台达公司生产的电源。

  据介绍,目前在石碣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品种多达110种以上,配套率90%以上,年出口30多亿美金。

  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到石碣考察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时曾感叹说:“石碣这么一个小小的镇,电子工业这么发达,令人震惊。石碣镇打造了一个很好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石碣镇镇政府所在的政文路是石碣最老的一条街,在这条不到五公里长的老街上,汇聚着五六十家台资电子企业,人称“电子一条街”,其中台达、太阳诱电、雅新、华容、致伸、光宝、盛达、田村等8家电子公司,都是已在海外上市的公司。

  据介绍,“电子产品一条街”上的电子产品种类齐全,一条街上就形成了石碣镇电子业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

  在位于政文路的雅新电子(东莞)总部,雅新总经理林芳书介绍说:“我们1995年从台湾来石碣投资,600万港币起步,1998年雅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上市,目前总投资额近2亿美元,年产值7亿美元,员工有7000余人。”

  像这样的台资企业,在石碣镇很多,很多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大陆刚刚改革开放时就来投资的。当时大陆所具有的廉价充沛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外加广东省占尽地理位置和著名侨乡等优势,吸引了大批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投资者,庞大的制造业资源迅速在这一地区聚集。

  当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率先引进外资企业,而随着开放的梯度延伸,紧邻深圳的东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随着1978年东莞虎门镇与港商合作开办了全国第一宗来料加工项目—太平手袋厂,来料加工发展模式迅速在东莞发展起来。

  此后,东莞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几乎成了大陆地区商品经济繁荣的象征,其家电、服装、电子产品等一度成为国内市场上的抢手货。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应该说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最初起步模式。

  当初,石碣镇是东莞管辖范围内的32个镇区中并不起眼的一个。改革开放之前,石碣镇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在石碣与东莞市区之间隔着一条东江河,远远望去,石碣镇就像个孤岛。在吸引外资方面,其自身条件并不优越。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有几家外资企业试探性租用厂房,进行简单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

  台湾电子产业的第一次转移

  从昔日的农业为主,发展为今天的IT名镇,关键在于石碣镇抓住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电子产业大转移的时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使不少台商不得不走出台湾寻找出路,电子产业中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向大陆低成本地区转移初露端倪,而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变成为台商首选之地。

  1989年,台湾致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来石碣镇投资办厂,投资100万港币创办了东聚电业有限公司,成为石碣第一家台资电子企业。16年后的今天,东聚已发展为拥有9家分厂、近6000多名员工、年产值4亿多美元的世界著名的电脑设备制造商。

  东聚的到来,使石碣人坚定了把目光锁定台资企业的想法,于是在1991年,石碣镇邀请许多知名台商前来考察。据说,当年石碣人像过大年一样迎来了一批台湾投资考察团,“当时镇里的条件极其艰苦,连吃住都成问题,街上没有餐馆,镇政府的食堂就向外商开放;镇里仅有的几台车也拿出来做外商的交通工具;程控电话刚开通时,线路紧张,于是镇长书记把家里的电话号码都让出来,先给外商装上。如果没有当时镇领导竭尽全力的招商引资,就没有石碣的今天。”当时在镇政府负责接待工作的刘始团镇长回忆说。

  相对优厚的招商条件和石碣人的真诚打动了许多台商。东聚电业的董事长叶宏灯说,他本人当年就是“怀揣着家当和理想”来到石碣镇。

  继东聚之后,1991年,台湾台达落户石碣;1995年,雅新电子、源利电子又相继在石碣投产。之后,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很快取代传统产业,成为赴大陆投资的主力军,石碣镇也迎来了台商投资的高峰,为提升招商引资的服务层次,石碣镇政府还于2000年在东莞率先开办“一个窗口”办证服务制度,形成了从镇到公司到村的跟踪配套服务体系。据了解,现在镇上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镇上的主要领导手机24小时开机,企业的问题永远摆在第一位。

  “我来到这里时三十多岁,转眼十一年过去了,我最精华的人生都奉献给雅新、奉献在石碣了。不过雅新今天的成就让我很欣慰。”作为最早来石碣投资的台商之一,雅新总经理林芳书感慨说。

  不过除了台商外,一些日本企业也在石碣投资。如1994年9月,日本大型高科技企业—日本太阳诱电株式会社来到石碣镇,投资总额为1.7亿美元,占地面积为10万多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多层瓷质电容器、片状电感器(主要用于手提电话、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月产量分别达17亿个和3.5亿个,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8月,公司又与石碣镇签订了25000平方米的土地转让协议,生产镍电极大容量多层瓷质电容器。

  外资与石碣实现双赢

  外资的到来,使当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石碣镇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资讯产品制造基地;与此同时,外资自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国际著名市场研究公司Micro-Tech所作的全球电源电子产品销售排行榜显示,“全球每2台服务器中就有1台使用的是台达的电源,每4台PC机中有1台是台达电源。”据介绍,台湾台达电子成立于1971年,主要生产变压器,当时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个人。但自1991年到石碣发展后,10多年过去,目前规模已扩大至近两万人。

  东聚电业则是从25名员工起步,从电脑保护插头的代工生产开始创业,今天它生产的电脑滑鼠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电源保护器及扫描仪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2004年,石碣的外贸出口总值高达33.9亿美元,出口总额位列全国镇区之首。其中,仅石碣源利电子厂外贸出口就达14.9亿美元。据了解,全镇目前已拥有大大小小电子企业450多家,在石碣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品种多达110多种,配套率90%以上。

  目前,石碣镇电子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外资电子企业产值占外商投资企业产值的3/4以上,其中七成为台资电子企业。

  第二代电子产业转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据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在戴尔、联想等国际巨头都采用低价战略的大背景下,PC低价化将成全球趋势;而中国十几亿人口的诱人市场和完善的配套产业链成了外资电子大厂的首选迁徙地,并由此掀起了又一波迁移中国的风潮,即业内俗称的第二代电子产业大转移。

  与以电子产业下游产品为特征的第一代转移不同的是,第二代电子产业转移的是上中游产品,其技术含量更高;换句话说,第一代转移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第二代转移则是“中国创造”;第一代转移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代转移来的则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东莞市委书记佟星介绍说,包括石碣镇在内的东莞市的经济结构,基本是以外资经济为主导,对外依存度高,结构性风险比较大。因此,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深入实施产业本土化战略,大力发展民有、民营、民享的内源型经济,加快形成具有强大实力的民族企业集群和本地产业集群,实现从外资经济到民本经济的转变。

  对此,作为中国IT名镇的石碣面临着新的挑战,“承接技术密集型集群的转移,石碣有了新的战略和战术,那就是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专利,”石碣镇党委书记邓浩全说。

  石碣出现“研发中心热”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石碣投资的企业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的下游产业;到90年代中期,台湾的中上游产业产品直接供应大陆时,受到台湾诸多因素的限制,于是不少中上游企业也采取投资替代贸易方式,追随下游产业赴大陆投资。如台达、雅新等企业就是那时来到石碣的。

  石碣镇党委书记邓浩全介绍说,90年代初期时台湾电子产业规模性大转移,石碣镇的70%工业总产值都来自台资电子企业,但1990—1996年主要是一些小厂试探性的租厂房生产,到了1997-2000年,投资有了回报后几乎所有的厂家又开始扩大再生产。

  90年代末,由于跨国公司成为主导两岸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两岸间的产业分工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分工逐渐由生产阶段的分工向功能性分工发展。

  至2002年,台湾盈利最多的20家上市电子企业中的14家在大陆设厂,而起大陆工厂的赢利成为其台湾母公司的最大利润增长点。至此,在台湾电子第一代的转移中,石碣成为珠三角最重要的承接地。

  据介绍,2000年以后,在石碣增资扩产的台资企业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有些大厂逐渐把产品的研发中心迁移到了石碣,“我们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把研发基地迁到石碣,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留住这些企业。”石碣镇一位领导分析说。

  如台达公司今年又在石碣进行了第二次增资扩产,计划投资1.5亿美元,建设占地400亩的新厂区;与此同时,台达还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六层高、面积逾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已经落成,500多名工程师将陆续进驻。

  日资的大型电子企业—太阳诱电业,也在石碣设立了研发中心。

  有意思的是,台资、日资企业在石碣设立研发中心的行为,还影响和带动了当地的民营企业。据了解,不少石碣的民营电子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而“研发中心热”的出现,标志着石碣镇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由纯粹加工制造真正向创造型生产转型。

  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新

  成本相对较低曾经是东莞制造业手中的王牌,但近几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供不应求,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特别是长三角电子产业的崛起,产业链和人才优势大有后发制人之势。尽管过去的十多年让石碣镇笼罩上了一层夺目的光环,但不可否认的是,石碣镇不再满足于从加工中获得的微薄利润。

  “从最初进来时的以制造为主,转为现在的加大研发力量,这是必然趋势,雅新在2000年就已将电源的研发部门迁到了石碣,现有研发人员100多人。”台资企业雅新总裁林芳书介绍说。

  目前,成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石碣上上下下关注的重大话题。事实上,自主创新并非只是石碣电子产业面临的现实任务,应该说它是中国重要制造业中心—广东省共同的战略选择。

  近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德江强调,广东要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他指出“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是广东发展的后劲所在,并呼吁广东民众加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

  贴牌生产是包括电子产品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共同特点,但生产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是最低的,并且这微乎其微的利润还会随时面临市场无情的淘汰。

  最近,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了名为《中国电子企业的价值链协作》的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电子行业在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的同时其盈利水平却持续低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水平。

  石碣的电子制造业是靠台资带动的,自主创新的建设难度更高。在这里,商家外接订单到工厂加工,赚取差价,根本不用品牌,作为投资者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这里作为一个工厂、一个制造基地,而不是建造一个完整的企业,这种现象在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极为普遍。

  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已经开始。目前,石碣每年从镇财政收入中划拨300万元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用于民营企业开发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改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此外,对科技型的民营制造业重点扶持,对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的民营企业给予30万-50万元的奖励,推动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打造自己的IT品牌。

  电子制造业话语权的中国时代来了吗

  2005年10月30日,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贸易交易会—第98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落下了帷幕,在又一次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广交会也几乎成了“中国制造”的贴牌展。对此,关于贴牌生产和自有品牌又一次成为中国制造业共同关注的沉重话题。

  石碣镇书记邓浩全介绍说,对此,石碣镇电子产业的转型已成为现实问题,同时转型也是贯彻东莞市新的发展战略。最近,东莞市委书记佟星在谈及对东莞创新发展模式时指出,东莞市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依靠的是六大转变思路和方向,如从物业收益到产业收益转变、从劳力增值到智力增值转变、从外资经济到民本经济转变、从加工企业到“两自”企业转变、从过度开发到合理开发转变和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转变等。

  本土民营企业家成熟

  “由于台湾的企业在全球IT产业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无可替代,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缺失了台湾企业群的支撑,硅谷也将成为空中楼阁。然而,台湾IT力量在世界性的垂直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缺乏自主品牌。80年代起台湾本身就是一个电子产品最大的贴牌生产基地,90年代开始向将部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转向大陆生产,自有品牌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雅新电子总裁林芳书介绍说。

  当然,不能简单地说贴牌或代工生产不如做品牌好,在全球电子行业从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转变,价值链分工日益细致的过程中,每一价值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需要其独到的核心能力。现在不少企业的EMS、ODM模式并非简单的贴牌或代工,虽然它们也是一种合约制造或代工的形式。从普通的贴牌代工到上升为成熟的EMS或ODM模式,都需要形成自己在制造技术、工艺控制、设计能力、物流服务、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形成制造的完全解决方案。

  另外,正是在贴牌生产中学习到成了熟的管理模式,从在石碣的台资企业中已经脱颖而出了不少本土民营企业家。

  东莞市恒兴电子五金有限公司叶德良董事长是最先从外资企业独立出来自己创业的石碣人。他从3台机器起家,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年产值上亿元、员工1200名的龙头民营企业。今年已完成企业运营结构改造后,新目标是成为东莞市首家拥有自主品牌的LCD、TV&LCD、MONITOR制造厂商,并最终成为国内视讯产品的龙头企业。

  据统计,目前石碣镇有民营电子企业260家,约占全镇民营工业的35%以上。

  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已经成为石碣本土民营企业的重中之重。如恒星光电和前锋电子已经抛弃了以前单纯加工的模式,力争摆脱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而石碣镇政府也为他们分别提供了100多亩的零地价土地,用以支持企业建立新型制造基地。

  2005,石碣镇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共同建立了石碣镇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目的是使其成为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服务的新平台。

  中国争取话语权的机会

  2005年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到印度“欲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往年更加缩小了,IT产品制造业方面的差距更是在逐步减少。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国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成为国际电子行业标准的最重要支持者。但在世界500强中占了31%席位的制造业企业名单上,却难觅中国电子企业的身影。

  另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作为电子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行业的国际标准领域中却没有发言权。据了解,目前国际电子行业有三个标准,一是传统的ISO标准,二是以欧洲和美国两大联盟形成UECP标准,三是日本提出的UID标准。

  不过,有专家介绍说,这三个标准之间互不兼容,因此,这也许可能为中国创造一个具有兼容功能的新标准提供了机会,中国可以借此实现作为制造业大国应该享有的标准话语权力。

  拥有了话语权的中国电子产业,才能真正做到像瑞士银行(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所说的那样—中国在IT产品供应链中并不是取代日本、韩国和台湾等邻近地区所扮演的角色,而是成为一个连接起邻国与国际市场的新接口。

  石碣希望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宿忠民司长曾指出,在高新技术领域,不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产品就很难迈出国门。为此,国家已经把制定支持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所牵涉的标准化问题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2004年,DVD行业为改变中国碟机企业一直交纳高额专利费的尴尬境地,确立了自己的下一代DVD行业标准—EDVD标准。虽然此举未能阻挡国际下一代标准—HD DVD进入中国,但为IT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现在,优势还在这条街上;将来,可能就不在这条街上了。珠三角其他地方的优势开始凸显,长三角的产业链也逐步完善,石碣的电子信息产业需要有新的突破。”石碣镇镇长刘始团一语道破石碣所面临的危机,紧迫感溢于言表。

  刘始团镇长说,现在石碣重点是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做好品牌开发,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要同步发展,因为单靠制造技术或规模效应已不能支持一个产业永远走下去,只有品牌的经营才能对产业有持久的支撑。

  “石碣制造的含义绝对不是在石碣制造的产品,而是能代表中国电子产品制造综合竞争力的制造,这种制造的最高境界首先体现在自觉参与制定中国的自有技术标准。”石碣镇党委书记邓浩全深有感触的说,“掌握研发能力,用标准说话,才真正掌握了企业的核心运作,也才能形成石碣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碣的电子产品用的是同一个品牌—:石碣制造。”

  “长期以来,石碣在标准设计实验方面存在不足,大环境是因为政府、学院研究所与行业之间的联系薄弱,同时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这些因素造成中国自有技术根基薄弱;小环境是镇政府和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沟通机制还不健全,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邓浩全书记介绍说。

  城市化与产业链同步延伸

  石碣镇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故里,金庸先生曾称袁崇焕与孙中山是广东地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历史人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石碣人又让自己的故乡有了IT中镇的美名。

  从引入第一家台资企业至今的16年间,石碣从一个纯粹的从业小镇成为今天国内外知名的IT名镇;而与其制造业同步发展的还有其城市化进程。

  据介绍,邓浩全书记到石碣上任后,就做了一个重要规划—《石碣近期37项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中包括了一个大型的电子物流采购中心、步行商业街区、五星级南北花园酒店等设施,内容涉及石碣的交通、绿化、商业等各方面。“可以预见,相关建设完成后,石碣的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将更美好。”

  2005年9月,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测评,外资与民营经济占主体的广东东莞农村城镇全部入选中国首次评定的千强镇。千强镇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实验田,东莞的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城镇经济普遍具有综合实力强、企业发展快、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和人均生活水平高等特征。

  目前,石碣镇的城市化特征逐渐显现,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新城中心基本形成,成为石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全镇共投入83.6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供水、供电、通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

  邓浩全书记说,现阶段台湾电子企业逐步向拓展大陆市场的内销渠道、提供售后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延伸,我们工作的重心将也有相应的调整,“石碣出口总额2004年在东莞市32个镇区中排列第一位,区域能力的持续对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成了重中之重,石碣镇现正建立出口保税仓等,创造更优良的投资硬环境。”

  “三来一补的外向型企业是石碣的主要特色,外销产品几乎100%;但现在国内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如何建立国内市场的合作关系,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刘始团镇长说,“从单一的产品到多样的产品,再有一些配套的措施,能够配合行销通路的建立,这也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东莞轻轨、东莞市五环路、莞深高速的交汇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体系。”

  在文化发展方面,石碣镇目前有12间书店、6间电影院、8间溜冰场,袁崇焕纪念园、保龄球、高尔夫练习场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齐全。石碣某外资电子厂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介绍说,当时从名牌高校毕业来石碣发展时很犹豫,以为这里是一个加工厂聚集的小镇,没想到石碣已经是相当程度的城市化,配套设施都齐全,沿江的风景也很漂亮。

  石碣镇刘始团镇长说,今后石碣镇将依托现有的产业配套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强研发和流通环节,沿上下两头扩展该镇的数码产业链,使该镇数码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集加工、制造、开发、生产、流通于一体的数码产业基地,把石碣镇建设成为江滨花园式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

  (辅文一)

  台湾IT制造业转移大陆的背后

  ★文/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杜向阳 邓惠君

  台湾的IT产业,为什么会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向大陆转移?其实和当初美国将制造中心转移到台湾一样,都是由寻求竞争优势而不断转移供应链重心的国际产业变化趋势所决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电子产业开始大规模前往大陆投资,其主力正是IT产业,特别是电脑硬件产业。当时低价电脑的兴起,使整个国际IT产业链发生巨大变化,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台湾IT产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台湾传统的代工生产模式下,成本、规模、产业聚集效应是其主要竞争优势;但是大陆在这几个方面不仅急起直追,而且成本更低、市场规模更大、聚集效应更强。因此,为了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台湾IT产业开始向大陆进行大规模转移。

  从转移的具体产品来看,转移过程是一个从中下游产品向核心产品延伸的过程。最开始是技术层次很低的部分电子零组件与消费性电子的成品组装,后来扩展到一些低价的电脑周边设备,像键盘、鼠标等;到90年代的中后期,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主力产品,如台式电脑、主机板、扫描仪、监视器、光碟机等,在大陆均有大规模的投资生产;步入21世纪后,台湾IT产业的核心产品,像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半导体制造业也开始向大陆大规模转移。与此同时,台湾岛内IT产业的发展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岛内的电脑生产量相对减少,其IT产业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

  在此新形势下,台湾地区的企业也在作相应调整,进行产业升级,扩充产业链条。早在90年代中期,台湾企业就开始向半导体等电子产业的中上游升级,但是一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企业和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向大陆的转移风起云涌,另一方面台湾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限,台湾IT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很快就到了产业链条的最后部分。

  审视台湾IT制造业转战大陆的前前后后,笔者认为,以石碣为代表的大陆电子制造业应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首先,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台湾曾经的代工生产模式以成本、规模取胜,到头来还是被成本更低、规模更大的中国大陆所取代。大陆电子制造业采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的发展战略很可能成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陷阱或误区。因为以劳动力成本作为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今天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地区,明天可能就会被拥有新的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所代替,仅仅依靠劳动力成本低不能成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必须寻求技术、品牌等其它方面的竞争优势;此外,大陆电子制造业对规模型产业的依赖也具有误导性和短视性,事实上,近年来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使我们看到了依靠制造业规模取胜的增长模式的危险性,盲目满足于制造规模增大的这种错误意识亟待转变。

  其次,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台湾的代工模式遭遇危机,台湾企业确实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以摆脱既有的代工生产模式,迈向更高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与创新,但台湾这种能力显然不足。众所周知,IT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譬如,晶圆的生命周期只有5年,台湾在1995-2001年间,投入巨资建立的23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很可能要过时,这就难怪他们迫不及待地将8英寸晶圆生产线搬来大陆。

  最后,细分高科技产业。台湾的电子工业大部分属于低端高科技产业,附加值不高。从公布的数据看,台湾电子工业附加值长期低于同期台湾制造业平均水平,这与我们通常观念里的高科技大相径庭。高科技产业应是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工业增加值应该较高才对。所以,以石碣为代表的大陆电子制造业应避免台湾电子工业这种由巨额资金堆积,非技术进步造就的产业局面,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区分尖端高科技产业和低阶高科技产业,分别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

  (辅文二)

  中国的三大电子产业圈

  ★文/吴尚清

  随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和全球电子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子产业群落,主要产品有家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其终端产品,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终端和外设产品等。

  这些地区的产业园中每一个大的品牌公司周围有无数的为之配套服务的中小制造企业。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品牌厂商周围,成长了大量以合约、贴牌为特点的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合约制造作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重要现象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这些制造基地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使电子设计链开始萌芽、成长。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的态势。业内人士把其称为“珠三角电子产业圈”、“长三角电子产业圈”和“环渤海电子产业圈”。这“三个圈”既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三大都市群的所在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三大电子产业圈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

  珠三角电子产业圈

  改革开放伊始,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珠三角依托地缘优势,港台资本首先注入,加之经济特区政策,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为中心的“珠三角电子产业圈”开始萌芽并成长。

  有外商笑言:“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足以说明珠三角对PC产业全球性配套能力。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不同定位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珠三角,为欧美、日本、港台地区提供PC配套产品的厂房比比皆是。

  “珠三角电子产业圈”背靠港澳台的地域优势,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络使得珠三角成为自由物流区,劳动力的充足且低廉,国际资本的源源不断注入成为令人羡慕的优势,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珠三角持续稳健发展。东莞的石碣、清溪、凤岗、长安等地都是以电子产业发达闻名的经济强镇。

  长三角电子产业圈

  进入19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放,对珠三角优势形成分流,长三角成为港台商人和国外资本的新宠,中国经济进入珠三角、长三角双引擎时代。

  十多年以来,在电子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昆山、吴江、苏州为腹地的新兴IT产品制造、研发和出口基地。

  江苏与浙江在经济区位上,紧邻上海,长三角15个城市4个小时贯通的交通图,使江浙两省在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地理优势突显。对于成长迅速的国内市场来说,华东一带地位显著,浙江、江苏作为加工制造基地,仰仗上海的市场辐射力,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打下基础。

  由于IC产业生产基地对于水质和气候有特别要求,对水质要求杂质含量小、纯净度高,要求气候温和,没有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加之长三角传统上高度开放,在结构升级过程中,集聚的趋势比较强烈,人才和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速度快。因此“长三角电子产业圈”被部分投资者作为重点生产基地。

  环渤海电子产业圈

  上世纪90年代末起,以京津沈大为核心的“环渤海电子产业圈”异军突起,依靠其政策与人才的优势,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新的亮点。

  相比珠三角、长三角而言,“环渤海电子产业圈”具有后发优势。在2000年,北京制定了《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规划方案》,预计到2010年之前,北京市要建成20条半导体生产线、20家封装测试厂和200家IC设计公司。由于这一地区处于中国政治中心,有政策环境优势;加之北京、天津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使得高新科技的科研有了落地的土壤。

  “环渤海电子产业圈”所具有的人才与政策的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相对欠缺的。目前,以研发、生产、销售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这一地区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在21世纪,“环渤海电子产业圈”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完成了由国外向珠三角、长三角,继而由东南沿海向环渤海、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迁徙;与产业中心转移同时发生的还有,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不仅需要人才、技术和品牌,更需要产业链、市场和环境的配合。据业内人士推算,芯片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增长。

  未来的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圈的竞争,但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成为“三大圈”寻求未来发展的共同课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