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伊春:中国林都禁伐50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5:24 财富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兆伦

  “油锯一响,黄金万两。”66岁的伊春老林业工人王成祥,回忆起做伐木工的年轻时代,满是神往和感慨。“伊春林区经历过辉煌,曾年产木材700多万立方米。那时,锯倒的都是上百年的红松,大树倒地的一刹那感觉真过瘾!可是后来,每倒下一棵树,心里就会多一分悲壮,因为知道树不多了,就像在割自己的肉一样。”

  伊春纵贯小兴安岭山系,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素有“红松故乡”和“中国林都”之称,年木材产量占全国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的20%以上。汉、满、回和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20多个民族,世世代代在大森林的怀抱里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但是,随着原始森林的成片消失,伊春人陷入一场森林资源锐减的噩梦。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东北有30个。目前,我国已确定了4个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作为林业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伊春为全国首个。

  采伐的木材能向

火星架座桥

  伊春林科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过去的50多年里,伊春市共为国家生产木材近3亿立方米。这些木材,平均到每个中国人身上相当于一个大衣柜。要是装上火车,节节车厢排起来,可以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排到陆地最南端的三亚。如果用于工程,可以架一座从地球通向火星的桥。

  作为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老森林工业基地,伊春曾走过一个典型的“因林而立、因林而兴”的发展历程。从1948年起,伊春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就建设了16个大中型林业局。随着十多个大型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机械电力等工业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伊春率先确立了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地位。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的6年时间里,伊春林区为国家生产了1369万立方米木材。交通部门需要的枕木,恢复煤炭生产采矿需要的坑木,还有军工用材、公路交通、工业民用建筑……共和国建设初期,伊春的木材在很多产业的建设中充当了重要支柱。上个世纪60年代,航空建设需要优质用材,是从伊春林区精选的;70年代,唐山

地震灾区10万立方米紧急救灾木材,是从伊春迅速调拨……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伊春并不像同省的大庆那样出名,但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默默做出的贡献,却没有哪一座资源型城市可以代替。

  “林都”无林可采

  老一辈伊春人最为自豪的,就是拥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大森林就是一座聚宝盆,他们住的房子、烧的劈柴、吃的山珍……无一不是大森林所赐。但是,因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和各项上缴指标,这座聚宝盆里的“宝物”有了枯竭的危险。

  原伊春林科院副院长、今年67岁的林业专家李学文对记者说,从1986年到1996年,每一个伊春林区人都知道,真的不该再砍伐森林了,再砍下去,奄奄一息的森林就会断掉最后一口气。可是,国家还在要木材,企业还要生存,职工还要吃饭,国有林区所剩不多的资源成了救命稻草,明知不能砍还得砍。

  有些老伐木工是含泪向残存的百年大树举起油锯,锯沫飞溅时,好像能感觉得到大树的疼痛。以往伐木工地上的欢声笑语、参天大树倒地时的欢呼声,也被职工们沉重的心情代替。1986至1996年,徐国义曾以国有林区中的“大把头”身份,一边继续伐木,一边用笔记录下了自己沉重的心情:“真是好悔!三百六十行,干嘛非要误入这个歧途?以致终身都要背上情感的重负……”

  这种难以承受的负罪感,让徐国义在此后不久彻底断绝了与木材采伐相关联的一切活动。

  十年“饮鸩止渴”式的采伐,让伊春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16个林业局基本无林可采,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企业倒闭,林业局资产负债率近90%……1989年,伊春首次出现森工全行业亏损,负债总额达到60.8亿元,“资源警报”在伊春率先拉响。

  据了解,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年均消失40万公顷森林,伊春的情况只是整个中国林业的一个缩影。

  红松50年后回“故乡”

  伊春最早是以盛产珍贵木材红松而出名的,这也是伊春被誉为“中国红松故乡”的原因。但是,随着全市成熟林、过熟林被采伐98%,伊春的天然红松林已濒临绝迹,“红松故乡”的说法已名不副实。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之时,伊春林区却是可采林木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陷入困境,保护森林资源迫在眉睫。1998年,曾是全国伐木英雄的马永顺,因后来转而痴心造林事业,40年义务植树5万余棵,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并荣获“全球500佳”环保奖。同年,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李学文说,这两个契机,使被连续狂采了50年的伊春林区,得到了休养生息机会。

  6年多来,伊春市累计更新造林已超过300万亩,森林抚育600余万亩,减少森林资源消耗600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82%。2004年,伊春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市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木采伐规定》。

  伊春的山又绿了,不过有相当多的是新绿。据专家预测,禁伐50年后,伊春所在的小兴安岭,才能重现红松遍布的风貌。要想重采“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的红松林,伊春人还要等待50年。如果再奉行“独木支撑”经济,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首开“林权”改革先河

  因形势所迫,伊春在天保工程启动的同时,就开始探索转型之路,并且发现在走出“一木障目”的“伐木经济”后,小兴安岭还有遍山的“金子”可供发掘。

  林业资源与煤炭、石油等资源不同,具有再生性。这也决定了林业城市的经济转型之路将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不同。据伊春市政府一位领导介绍,伊春把林权制度改革放在了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地位,2000年以后职工的自费造林,被完全确定为私有林,并把一部分国有林权卖给林业职工,由他们来经营管理,一定50年不变。国家林业局认为伊春在林权制度改革上一开先河。目前,伊春营造民有林面积已达到4万公顷,职工就业问题也同时迎刃而解,伊春市的领导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每个林业职工有10公顷林地搞民营林,20年后林木成材,那么职工个个都能成百万元户,伊春也将成为黑龙江省最富的地区。”

  不久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到伊春做了调研,对伊春的的林权制度改革给予肯定,伊春的发展关键是安置林区职工就业的问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多发展家庭旅游、家庭饭店,让林场职工的腰包鼓起来。伊春的这一发展路径,不仅仅是着眼于一个城市,下一步全国各个林业城市开展转型时,伊春都是一个重要的样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