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转型 资源型城市之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8:37 财富时报

  文/张兆伦

  资源型城市曾经收获无数艳羡的目光,丰富的主体资源就像一个聚宝盆,曾为资源型城市的人们带来大把的金钱、充分的就业、喧闹的生活和蜜一般的日子。

  如今,好像是一夜之间,一切全都变了。那些曾经坐拥宝藏悠然自得的资源型城市
,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沦为没落的贵族,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落到了“生计艰难”的地步。

  随着新中国成立应运而生,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的178个资源型城市,一度是国家的宠儿和城市当中“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他们所拥有的丰厚基础

能源和原材料,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让他们多达1.54亿的“子女”活得相对很滋润。

  但是,正像许多只懂享用和挥霍,而不知道珍惜和传承,以致“富不过三代”的中国家族一样,在资源型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绝大多数城市在一开始就缺乏长远性、层次性的战略规划,“资源立市”被长期误读为集中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几十年前,一座人烟稀少、偏僻穷困的小城镇,会因发现地下有丰富的煤资源而改变命运。几十年过去了,它已崛起为一座人口众多、热闹非凡的煤城,却依然单纯地过着靠挖煤、卖煤而养活城市的日子,产业链没有任何延伸和变化。

  中国的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就是多年如一日地用这种简单的思维,过着简单的日子,享受着简单的幸福。只是,这些城市所拥有的主体资源,即便再丰富,也并不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老本”总有吃光的时候。而众多只知道简单地发掘、变卖主体资源的城市,正像一个只知道吃“老本”的没落贵族子弟。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中,有2/3就是这样由当初的“家大业大”,被子弟们弄得仅剩“陋室三间,薄田两亩”,几百座曾经“很阔”的矿城中,已有50座成了一穷二白的“阿Q”。而且,暴富心态带来的过度、无序甚至违法开采,不仅加速了城市资源衰竭,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劣变,这种恶性透支也必将遭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真实写照。但是,大多资源型城市显然极大地误读了这句俗语,“靠山吃山”成了坐吃山空,“靠水吃水”成了竭泽而渔,这种错误的“发展观”,只能使资源型城市更快地逼近山穷水尽的境地。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证明,一座资源型城市从开始转型到取得显著成效,至少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普遍缺乏雄厚的财力支持,转型涉及的人口更多,面更广,困难更大,成功转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会更久。这就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最可贵、最紧要的是未雨绸缪,只有及早探索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走出“吃资源”的死胡同。

  病入膏肓时才去看医生,从来不是解除病痛应有的办法。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无论是面临资源衰竭还是尚有几十年“好日子”可过,转型都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这不仅关系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国计,更关系到1.54亿人的民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资源型城市 相关网页约9,44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