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职场 > 正文
 

探索者赵海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10:42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李文玲

  理论就是要超前,决不能跟在实践之后姗姗而行。这是资深金融学者赵海宽的信念。

  别人都说赵海宽性格好静、稳重。然而,他内心却有一种冒险的精神。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诸多经济金融问题,他提出了不少前瞻性的观点和对策,并被决策层所接受或采
纳。

  1998年第一期《经济研究》上,登载了署名“肖见”的一篇题为《国有大银行也可考虑试行股份制》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当时的理论界是非常超前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走什么道路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此文一经登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肖见”就是赵海宽。

  赵海宽回忆这段往事,神情仍然有些激动。

  赵海宽提出的能引起理论界和管理层高度关注的学术观点,还不只这一次。早在我国政策性银行诞生前的1988年,他就提出了建立政策性银行的设想,这一年,他在发表的《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一文中提出:“要把国家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单设专办政策性业务的银行,使国家商业银行有可能真正按照企业化办法进行经营。”他还是较早提出“债转股”设想的学者之一。他在1992年12月8日发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一文中说:“已决定转变为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把这部分(无法按期归还的)贷款转换为银行向企业的投资,即把相应借款凭证改变为股票,银行由债权人转变为股东,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出现的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使赵海宽形成了“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观点。从1993年起,他是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在200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以书面发言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观点。2002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就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问题他正式提交了提案,并在有总理等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进行发言,他的这个提案也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热点。

  赵海宽提出的理论观点,不少都被决策者采纳或被理论界公认。他对经济金融改革有价值、有贡献的理论思想,都是在他1982年始任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以后形成的,20多年里,金融改革的实践,成为他展示思想才华的舞台。

  赵海宽给自己总结出4个“较”字,即在党领导创办的银行里工作的时间较长,有50多年;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担任所长的时间较长,任所长12年、名誉所长10年;做学术报告的次数较多,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作过报告;参加评阅和答辩的博士毕业论文较多,每年评阅论文三四十本。

  赵海宽出身于陕西省绥德县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从米脂中学毕业后,赵海宽被调到陕甘宁边区银行工作。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赵海宽被派往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工作。1951年,组织上保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在人民大学,他读的是银行专业,这为他以后的理论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5年,赵海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主要任务是帮助行长们做文字工作。1970年6月,因工作需要,他被派往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以外交官身份进行国际金融调查研究工作。他在瑞士工作了4年多,当时正是国内“文革”期间,而驻外机构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带家属又使得他在时间上相对充裕,因此,他在这4年多时间里,阅读了不少的西方经济、金融论著,也对西方的银行体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写出了不少研究报告。这些知识的积累,成为他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金融改革创新思想的前期铺垫,也使他对我国金融业转型有前瞻性认识。赵海宽回国后,先后任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处副处长、处长、银行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人之一。1981年7月,他就任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一年后任所长。

  赵海宽说,他精通银行业务,管过金库,当过文书,干过密押工作,还会点钞、记账、办理储蓄业务,熟悉信贷工作……那时,面对工作中的难点,他善于思考,勤于写作,他的“豆腐块”文章经常见诸报刊。

  在人行金融研究所工作的20多年里,他出版了8本专著、合著近10本著作、主编大型工具书9部、参加编审的书籍数十本,同时还发表经济、金融类论文300余篇。

  谈起当年确定应用理论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至今,赵海宽对自己的选择仍感到欣慰。

  赵海宽的兴趣广泛,他会几种乐器,喜欢下象棋,会打乒乓球,能跳交谊舞……可这些都被他放弃了。他执著于金融理论的研究,沉浸在电脑前“码字”的乐趣中。如今,他开始梳理自己的人生,正在写《回忆录》,他要让世人知道一个完整的赵海宽。

  赵海宽说,由于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近年来外出活动减少,可他并没有在家闲着,他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工作。过去写文章从没有关注过自己,现在,他开始把视线转移到自己身上,他说:“这真是很大的乐趣。”

  对于他的研究工作,他的家人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老伴在银行工作了40年,他们结婚已有50个年头。在家里,老伴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他的文章草稿出来一般要由老伴先看一遍,提提意见,在他学会使用电脑打字之前,文章还由老伴帮他誊写。

  赵海宽与金融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回忆过去,总离不开金融改革的话题,离不开他当年的研究工作。他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连续出现通货膨胀,币值不稳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负面因素。我就把稳定币值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一系列论著中反复论证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慢性通货膨胀政策不适合我国的情况’等观点,并提出了许多制止通货膨胀的具体建议。”当“三角债”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严重问题的时候,他又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写了不少文章,提出“应该打破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包下来的做法”,“银行应停止执行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等建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他又围绕防范金融风险问题持续进行研究。他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首先应从卷入危机国家自身来找。以最早陷入危机的泰国为例,发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衰退;汇价管理制度缺少应变能力;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信任动摇。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清醒地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看得出来,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所走过的每一步,在赵海宽的生命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记者提到他的《回忆录》时,他说都在电脑里,还很乱,还要整理。他送给记者一本最近出版的《赵海宽论文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