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信达总裁田国立:回收经验比回收不良资产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10:31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张正华

  “成功的经验往往是相似的,但失败的教训却各有不同,从研究失败的教训中获取的经验往往更直接更深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田国立在信达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考核任务时,与记者一番交谈的开场白显得若有所思。

  点出主题后,田国立侃侃而谈。“今天,在信达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取得阶段性成果时
,我们谈论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教训,尤其显得重要。”

  “信达公司是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专业化公司,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专业化管理和处置,达到恢复和提升不良资产价值、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在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中,信达公司走过了6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至今依然记得当年我们从建行的不同岗位汇聚到这里开始从事这样一个全新业务时的情景,以及我们面对银行不良资产积微成巨时的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6年来,我们在处理一笔笔不良贷款时,总是不禁要问:‘为什么当时做可行性分析时不增加几个数据?为什么不把担保文件审核清楚?为什么不把审批程序设计得更有操作性?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再顶一顶?’这么多为什么现在问起来比较容易,但关键是这些问题如何能在事前得到解决!”

  6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田国立说,6年来,信达公司累计接收和管理的不良资产本息总额已达1.2万亿元,在国内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上占据了50%的份额,主要经营指标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为国家减少不良资产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处置大量不良资产项目和探究上述诸多“为什么”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到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这就是要在千方百计回收不良资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回收防止和减少不良资产的教训经验。特别是去年信达公司在商业收购中收购了中行、建行和交行近4000亿元新剥离的不良贷款后,我们的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日益增强。如此巨额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堪承受之重。国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两次剥离和处置之后,会不会“前赴后继”?如此高额“学费”能不能换来一些教训和经验?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职业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今天,信达公司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
资产管理公司
,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政策性债权现金回收任务,同时还在商业化转型中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充分显示了信达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不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而且还锻炼出一支日趋成熟的职业化队伍。目前,信达公司员工中有1.8万人次参加过境内外专业和管理培训,有329人具有国际
注册会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保荐代表人等27个门类的执业资格。这支队伍为我们完成国家考核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书归正传,田国立话锋又转回到经验和教训的话题上。他说,我国在不良资产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作为一家常年与不良资产打交道的专业化公司,掌管着来自不同银行的各类不良资产,资产项目37万户。因此,信达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在最大化回收不良资产、努力减少损失的同时,加强对不良资产成因的分析和研究,注重挖掘和整理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现减少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为此他们专门组建了信达金融风险研究中心,选调了一批既有理论研究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从事案例的编写和研究工作,先期筛选了1000多个处置项目,从政策、法律、决策程序、操作环节、信息获取以及风险存在形式、所造成的损失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今天,他们已经完成了《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研究》、《不良贷款:银行应吸取的教训》、《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中国AMC的应用》,这些都是献给社会的初步研究成果。他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总结和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才能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田国立最后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管理公司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必将赋予新的内涵,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他们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