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走过六年探索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10:29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FN记者 刘敏 张正华 从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至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已经走过了6年艰难的探索之路。6年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从无到有,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处置手段和交易产品日益丰富,交易规则趋于完善。尤其是12月28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向中外媒体宣布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538亿元回收现金目标,使人们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不良
不良资产成因复杂 中国不良资产是在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既有经济周期和转轨过程的国际共同原因,也有拨改贷、不良贷款核销制度等本国特有因素。据人民银行抽样调查统计,在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的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约占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于各个类别之中。 特别是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以专业银行模式运作,信贷业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色彩,加之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济过热的影响,以及经济转轨过程中在控制贷款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贷款,到1998年银行领域积聚的不良资产已超过2万亿元。 严峻形势催生资产公司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建立是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开始的。 针对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1999年向资产公司剥离13939亿元不良资产;2004年,分别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组织四家资产公司对中行、建行2787亿元可疑类贷款竞标;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组织四家资产公司对工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竞标。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资产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在内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主体。截至2005年6月底,资产公司综合运用清收、诉讼、破产、债务重组、债转股、拍卖、招标、债权转让、租赁、合资、证券化、信托、证券承销和推荐上市、重组等多种处置手段,已处置不良资产(含债转股)9368亿元,处置进度近70%,其中处置债权资产7367亿元,回收现金1550.3亿元。 2006年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2006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银行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有关部门积极研究落实推动资产公司改革发展、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的政策措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进一步活跃。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从供给来看,工商银行财务重组已在近期完成,并产生了7050亿元的可疑类和损失类不良资产供给;为有效隔离政策性和经营性损失,农业银行需要在近年内进行股份制改革,在财务重组时需要剥离大量损失类和可疑类不良贷款;资产公司剩余政策性债权资产需要在2006年底前处置完毕;信达公司收购中、建两行2787亿元可疑类贷款按规定应在年内基本完成批发处置;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以减轻包袱,积极应对国际竞争。从需求来看,不良资产投资者日益增多并渐趋成熟,在实际利率水平较低、证券市场不景气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政策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转向不良资产市场。国外投资者也为此预留了大量资金。据普华永道调查,在未来3年内,外国投资者已经为在中国投资不良资产预留了100亿至150亿美元的资金。 市场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经过6年的实践,资产公司积累了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资产处置的外部环境也得到改善,处置速度将明显加快。从不良资产的供给结构来看,政策性资产比重进一步减少,商业性资产比重不断提高。就政策性资产处置而言,目标责任制的推出和审计结果的公布,有利于资产公司进一步加快处置进度,提高回收率;就商业性资产处置而言,转型和盈利要求资产公司更加重视现金流,选择更合适的交易工具,提高处置效率。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深化发展,投资者队伍不断增加,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日益完善,资产证券化等新的交易工具不断创新,交易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市场化步伐加快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剥离的市场化。2004年中、建两行和2005年工行可疑类贷款的招投标,与1999年政策性剥离相比,引入了竞争机制,确定了最低回收率,向市场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预计未来其他金融机构的重组也将更多地注入市场化因素。二是资产公司的市场化。目前,资产公司新增业务基本为商业化业务,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取决于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业务发展情况;资产公司及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资产公司将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三是交易手段和规则的市场化。对商业化业务,资产公司的经营目标可以明确为盈利最大化,因此在设计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时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同时商业化业务的拓展也对交易规则提出了与政策性业务有所不同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