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明年钢材供大于求过亿吨 供过于求压迫价格走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07:45 中国证券报

  记者 刘敏慧 北京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今日独家提供给本报的钢材供需形势预测报告指出,明年钢材供过于求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明年大多数用钢行业对钢材的需
求增长势头都继续回落。课题组预计,2006全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3685.44万吨,同比增加3096.12万吨,增幅为10.12%,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继续回落。另一方面,钢铁产能继续释放,加上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量持续回升,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预计2006年我国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以达到45336.25万吨,同比增加48.03%。供给超过需求11650.81万吨。

  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压迫明年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跌,预计国内各品种的钢材价格将出现不同幅度的滑落。钢铁行业的利润水平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中低附加值的钢材产品,供大于求的局势将越来越严峻。

  □2006年全年钢材需求增速将持续放缓,在钢材供大于求的形势压迫下,多数钢材产品价格下跌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市场行情不太乐观。

  □2006年,油价将进入下降通道,并可能产生新的均衡点;行业效益格局会发生变化,由此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钢铁供过于求压迫价格走软

  钢材需求增速放缓2005年全年我国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06亿吨,比2004年增加3025.8万吨,增幅为10.98%,钢材需求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低于03年24.06%和04年13.34%的增速。建筑、机械、家电、汽车、铁路等主要用钢行业景气回落是05年钢材需求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钢材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3685.44万吨,比上年增加3096.12万吨,增幅为10.12%,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继续回落。

  从月度国内用钢量看,6月、10月、11月、12月份为用钢需求高峰,分别为3031.76万吨、2954.15万吨、2962.32万吨、3467.61万吨。从季度上看,四季度是用钢需求高峰,用钢需求为9384.08万吨,其次是二季度,用钢需求为8530.64万吨。下半年用钢量要明显高于上半年,但一季度的增速最快,需求压力最大。

  2006年国内钢材需求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在于宏观调控滞后效应影响下的经济增速放缓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大多数用钢行业对钢材的需求增长势头都继续回落。

  建筑业、机械行业、家电行业、石油天然气、汽车行业及其他行业的用钢2006年的增幅预计较0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船舶行业的钢材需求增幅预计高于今年;集装箱行业和铁路行业的用钢需求仍将持续近年的需求回落趋势。建筑、机械两大行业仍是用钢主力,全年用钢量达到23156.90万吨,在全部钢材需求中所占比例达到69%;建筑业用钢更是达到了18000万吨,增长贡献率达到58.98%。

  分品种来看,板材和型材仍然是钢材消耗的主力品种,线材次之。结合2003-2005年的数据来看,市场对板材和型材的需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线材和管材的比例逐年下降。

  钢铁产能继续释放

  原材料供应增速较快

  据推算,2004年国内生铁生产能力新增7340万吨,粗钢生产能力新增7400万吨;估计到2005年底全国生铁产能则达到3.2亿吨,粗钢产能达到3.4亿吨。2005年钢铁企业产能扩张受到了较大制约,包括资金条件受到限制和政府对钢铁项目的大检查,部分产能可能推迟工期,部分落后产能会被淘汰,但预计2006年全国生铁产能仍可达3.5亿吨,粗钢产能可达3.6亿吨。

  原材料方面,由于国内对进口铁矿石需求增势不断放缓,未来铁矿石进口量增加不大,随着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不断显现,未来钢铁生产增速逐步放缓,我国铁矿石强劲的需求增势也将逐渐得到控制。今年7月份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表明,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速度趋于稳定,不存在铁矿石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预计2006年铁矿石产量有望达到44865.83万吨,同比增长15.51%。另外,焦炭生产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预计2006年焦炭产量有望达到2.35亿吨,同比增长3.29%,增幅有所回落,但能够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

  今年上半年,随着新增和已有产能的快速释放,钢铁行业生产景气保持高位。受钢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为了消化已有库存并保持钢材价格的稳定,预计第四季度各钢铁企业仍将在一定程度限产,钢材生产景气也将从高位逐渐回落。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成品钢材产量将分别达到10667.84万吨和37691.59万吨,同比增幅为29.64%和27.69%。

  钢材库存在2005年下半年逐渐消化之后,进入2006年后钢材生产景气有望回升。预计2006年我国全年成品钢材产量将达到44013.42万吨,同比增长将达到16.77%。

  钢材进口量持续回升

  出口增长态势不复存在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部分进口产品国内已能生产,再加上受经济增速放慢、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

房地产投资的增幅回落的影响,上半年国内钢材进口量大幅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6.7%。但是进入第三季度之后,随着全球钢材价格指数的下降以及
人民币汇率
升高带来的钢材进口实际价格的下降,我国钢材进口量有所回升。

  随着2006年国际钢材市场供过于求态势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钢材市场面临国外低价进口钢材冲击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钢材价格相对进口钢材价格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量将呈现出持续回升的态势,预计全年可达到3268.88万吨,同比增长15.32%。

  从进口产品的结构来看,由于部分高附加值的薄板国内难以生产或产量较小,预计全年板材进口占总进口量比例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升至86.9%,而管材、线材、型材、铁道用钢及其它钢材的比例则分别降至4.10%、4.21%、2.64%、0.50%和1.65%。

  由于我国国内钢材产量的大幅增长,品种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今年1-8月份我国钢材和钢坯出口增长非常迅速,钢材出口量达到1503.82万吨,同比增长115.46%,钢坯出口量为584万吨,同比增长170%左右。但钢坯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以及钢材出口面临反倾销的危险,加之国际市场持续疲软的态势,将给钢铁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较大冲击,预计2006年我国钢材出口量为1946.05万吨,同比下降5.83%。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预计2006年板材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将升至43.73%,型材和管材出口占出口总量比例略有上升,其它品种钢材比例有所下降。

  综合以上对钢材生产和进出口的分析可以看到,2006年我国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以达到45336.25万吨,同比增加48.03%,而明年的总需求量却仅在33685.44万吨,供给超过需求11650.81万吨。

  钢材价格进入下跌通道

  今年前三季度随着需求增幅的回落以及产能快速的释放,国内钢材供大于求的形势压迫多数钢材产品价格下跌。市场价格低迷、成交量清淡,导致厂家出货减少,库存积压。

  明年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依旧难以解决,从而压迫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跌,钢材价格缺乏有利的支撑因素。消费者还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落”的市场心理,使得许多钢材贸易商和消费企业优先消化库存,尽可能地推迟购买,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加剧了购买需求的萎缩,也加大了市场价格的跌落幅度。另外,国际市场对国内钢材价格的支撑长期来看难言乐观。近期国际钢材价格也开始显露下滑的迹象,长期来看,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支撑将呈逐步弱化的趋势。

  在上述多个方面的作用下,预计明年钢材市场价格仍然处于下跌通道,国内各品种的钢材价格将出现不同幅度的滑落。

  影响钢铁行业的三大政策2006年还需要密切关注以下影响钢铁行业政策及市场因素:

  汇率政策对钢材出口的滞后效应随着我国出口量的日益扩大,

人民币升值给钢铁行业的总体利润形势带来不利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内钢材需求的影响从国内钢材市场资金状况来看,现在仍然普遍偏紧。由于终端用户减少采购量,导致经销商的资金使用量增加,资金周转时间延长,资金压力加剧。

  钢铁产业政策对钢铁生产的影响政策将通过设置更加细化的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及规模标准,遏制日益突出的钢铁生产过剩的矛盾,加快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

  行业利润水平会较大幅度回落2005年上半年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钢铁行业总体的利润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全年钢铁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去年相比将有所回落。但由于全年钢材实际消费量能达到3.06亿吨,增幅在10%以上,再叠加上铁矿石价格下滑的因素,利润水平仍能得到保证。

  2006年我国钢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很难改变,钢材价格在市场形势的压力之下一路回落,钢铁行业的利润水平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中低附加值的钢材产品,随着未来产能的不断释放和国内需求放缓,供大于求的局势将越来越严峻。

  具体到企业层面,由于冷轧薄板、涂镀板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钢材供给相对偏紧,生产此类钢材的企业大多定价能力强,能够将上升的成本较好的传递给下游产业。此外,近年来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钢铁生产企业通过组建贸易公司,直接介入国内钢铁市场流通,钢铁行业生产资本正在向流通领域渗透,这一变化将对钢材市场流通业态和价格形成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关注产品附加值高、积极进军流通领域或已经介入流通领域的钢铁企业。

  撰稿: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刘均华(清华大学)王剑(清华大学)

  国际油价向45美元下寻均衡点

  需求增速稳中趋缓增长结构发生变化

  国内成品油需求在经历了2004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增速开始放缓。2005年,1-8月份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8亿吨,同比增长5.22%,全年预计为1.67亿吨,同比增长6.23%,远低于2004年19.8%的增速。其中:汽柴煤油的消费量分别为4637万吨、10896万吨和1157万吨,增幅分别为0.68%、8.31%和10.69%,全年消费柴汽比值为2.35。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石油成品油需求预测模型”的分析,2006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3.28亿吨,同比增长6%左右;成品油需求为1.77亿吨,同比增长6.27%,增幅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汽油消费量4817万吨,同比增长3.89%;柴油消费量1.16亿吨,同比增长6.99%;煤油消费量1262万吨,同比增长9.1%;消费柴汽比将进一步升高,2006年将达到2.42。

  在大部分用油行业用油增速回落的同时,用油增长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1)机动车用油仍是成品油消费的主力,但柴油车用油增速高于汽油车用油。由于近年来商用车柴油化呈现加速趋势,加之柴油车以其较高的节油性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2006年柴油车的保有量将以15.8%的速度增长,耗油增速将达到16.1%;而汽油车的保有量增速和耗油增速仅为11.9%和1.2%。

  (2)国家对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将使2006年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带动农业用油稳步增长。

  (3)受铁路运力的限制和铁路电气化的影响,铁路运输耗油基本维持恒定,民航和水路运输耗油增速较快,达到10%以上。

  (4)电力紧张形势进一步缓解,电力耗油大幅减少,同比下降24%左右。

  石油进口依存度继续扩大成品油存在结构性短缺

  近几年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生产一直保持2%以内的速度平稳增长。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飙升,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加大了投资。通过积极开发新油田扩大产量,原油生产增速略有加快,全年产量预计可达到1.81亿吨,增速为3.3%。2006年原油生产增速会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国内原油产量将达到1.84亿吨,增速为1.6%。在这样的产量条件下,要保障3.28亿吨的市场需求量,仍需要大约1.44亿吨的进口资源。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继续扩大,达到44%左右。因此,我国石油战略应主要立足国内生产和节能,积极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保证油品的安全有效供应。目前在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中,中东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预计明年各大石油企业将大力争取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资源,拓展非洲和东南亚的油气供应渠道,以保证我国的原油进口供应稳定。

  成品油方面,预计全年的产量略高于需求量,大概在1.85亿吨左右,但是,受炼厂装置局限,国内炼厂的柴汽产出比很难突破2.0,低于需求端柴汽比,因此,成品油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仍需要进口柴油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油价即将进入下降通道

  新的均衡点有待产生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一个大幅上涨的过程,主要原因是强劲的需求使得石油闲置产能创历史新低。在国际原油市场供需趋紧、闲置产能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任何可能影响石油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因素都会对油价构成冲击。此外,美元贬值和金融投机因素也是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但高涨的油价已经对需求的增长产生抑制,各国为避免过高油价拖累经济发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平抑油价过度上涨,2006年油价进一步上扬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我们预计,2006年国际油价将进入下降通道,并且有可能形成新的均衡点,该判断基于以下分析:

  (1)世界经济受高油价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石油需求增速放缓。根据IMF预测,2006年全球GDP增长4.3%,与2005年持平;IEA预测2006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同比增长175万桶,增长2.1%,这一增速低于2003年的2.3%和2004年的3.4%,也略低于2005年。

  (2)新的石油产能正在形成。根据法国石油研究所预计,2005年、2006年全球石油投资分别达1700亿和1850亿美元,增长13%和9%,高于2004年增速。

  (3)主要石油消费国原油库存明显回升。OECD原油库存26.67亿桶,可供54天消费,处于过去五年来中等水平;美国原油库存在五年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商业库存同比增加3000万桶,国家战略储备达到7亿桶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供需基本面改善的支撑下,投机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弱化,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预计2006年国际油价将逐渐回落,在45美元/桶左右达到新的均衡价位。

  上下游效益分化减弱

  炼油行业盈利回升2005年国际油价的高涨,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上下游行业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成本传导机制顺畅,受油价攀升的影响,效益景气大增;相反,进口原油价格上涨使得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成本上升,同时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导致利润大幅下降,效益景气也呈下滑之势。据统计,2005年1-10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4868.17亿元,同比增长43.6%;利润总额达到2524.71亿元,同比增长74.4%;销售利润率为0.52。与此同时,石油加工业利润总额为-214.5亿元,同比下降了200%,全行业亏损严重。

  2006年随着油价的回落,石油天然气工业上下游行业效益分化的趋势将会减弱。随着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日益灵活以及成本的逐渐下传,石油加工业的效益景气将会反弹,炼油行业的盈利将出现回升。

  国际油价变动带来投资机会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已经给石油开采业和炼油行业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猛增,炼油行业则陷入全面亏损。2006年,国际油价将进入下降通道,新的价格均衡点的形成将对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石油加工业的盈利水平将随着国际油价的下降而上升,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盈利水平则会回落。

  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在三地市场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会调整中准价,时间至少滞后一个月左右。但事实上我国成品油定价没有完全遵循上述规则,成品油价格不仅存在理论上的一个月时差,而且还存在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人为控制,导致在成品油生产成本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原油和成品油的上涨水平。

  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开放的时间不断临近,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进程在2006年有可能加速。随着国内油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进一步市场化和合理化,对炼油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的业绩提升将构成实质性利好。

  撰稿: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马乐 王剑 周巍(清华大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