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的四个目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7:54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李礼辉的四个目标 文|崔忠亚 兰红 顾明 中银改革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中诚信常务副总裁何敏华的意料。在她眼中,从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看,速度是谨慎而缓慢的。但此次,中银的改革显然是将其作为攻坚仗
李礼辉给自己列了四个近期目标,排在第一位的是成功上市,以及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看得见的一些行动计划上,上市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股份公司成立也是为上市打基础。 “我们最快明年下半年上市。”不过,李礼辉在面对同行的竞跑中,并不以速度为第一要义:“我们必须全面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速度要服从质量。” 对此,惠誉中国首席代表邬润扬也提醒说:“上市对中银来说才是第一步,而不是终点。中国有很多企业都把上市当作里程碑,当作荣耀,而仅仅满足于此。其实不然,在此之后,怎么在上市的规则下运作与竞争,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中银上市前的一个大手笔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肯定会有国际化的大银行成为我们的投资者。”李礼辉说。此前有报道,JP摩根、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众多外资机构均有意参股中国银行。这也意味着将来中银的股东会越来越多。而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扩大中银海外业务空间的一种方式。”朱民解释道,“到目前为止,中银提供给战略投资者进行尽职调查的资料就足有2.2吨。” 李礼辉的另外几个目标,是围绕推进核心竞争力、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而展开。建设一个职业银行家队伍也被他单独列了出来。 “职业银行家作为一个队伍还不够。”李礼辉知道任何一个改革成功是集体的行为,他希望为中银创造一个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界还缺少的职业管理团队。 在业务架构上,中银既要扩大其国际化的优势,又不会弱化国内市场。针对已经形成的银行、投行和保险几块业务,李礼辉的想法是:“要把中银多元化经营的优势变成良好的业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走上混业经营之路。李礼辉的解释是即使在美国,也是采取集团内多元化经营之路,几大块业务之间相互独立和平行,而不是混业经营。 与国内其他银行相比,中银的“半壁江山”都在海外:海外资产占比近30%,税前利润占比却在2002年达到82.7%。显然,中银并不打算放弃辛苦打下的江山,除此之外,还意图在国内市场上抢得更大的份额。 对国内市场,此前,有人担心股改后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其资产规模扩张受限制,中银利润会下降,但现在,李礼辉已经打好算盘,对其原有盈利模式进行战略调整。“去年中国银行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6%,同比增幅26.74%。今后,中银仍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李礼辉说。 李礼辉坦言,“尽管如此,中银的战略发展机遇仍是短暂的。”因为自2006年起,中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在国内币种等方面的准入限制,这将产生更多的中银竞争对手;另外,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在争分夺秒地发展,每一个都不容忽视。如在信息科技方面有优势的工商银行,较早改制上市的建设银行,成功引入外资的交行,开发性金融创新搞得很好的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今后一段时间,这些商业银行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与中银竞争,甚至有可能短时间内与中银在业务上形成同质竞争。 面对李礼辉的和新中银的一系列想法,国际投资界更多地保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 去年底国家拿外汇对中银注资,标普和穆迪分别在注资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就迫不及待地做出反应。标普宣布把中银的“BB+”长期外币评级的评级展望由稳定提升为正面,穆迪宣布将财务评级为在D-的中银评级远景确定为稳定。而对李礼辉的到任,还没有哪家评级机构有所动作。 邬润扬认为,一个新人的上任,他在任期内干得好坏,都只是一种预期,不等同于他现实的业绩。“中银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不是换了一个人上任,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除非整体上市,可能会解决它的问题;但此前诸如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做法,我们认为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系列报道: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