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东北亚的商业中心国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7:1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谁能成为东北亚的商业中心国家? 文|姚渊 东北亚已逐渐成为包括北美和西欧在内的三大经济贸易区之一,因此韩国正致力于发展成为东北亚商业、金融及物流的中心。以财政经济部为首的政府各部门拟订了《东北亚
松岛,是建筑于仁川附近1286万坪(1坪合3.3平方米)填筑地上的海上新城。清凉山的岭线把松岛围在了中间,登上山顶,就可以看到松岛的全景。 韩国人称之为“松岛新都市”(Songdo Inpia),并雄心勃勃,要在这里“创造超一流城市文化”。韩国政府大力开发松岛的目标,是将这片围海造田而起的人工岛发展为兴旺发达的高科技和自由贸易城市。松岛位于仁川经济特区的中心位置,生产资料在此可免除关税,兴建高科技设施的外国公司还可获得现金补助。该岛离汉城50公里。韩国主要国际机场也建在仁川湾内的填海开垦地上,一旦机场和松岛之间的大桥完工,两地间的车程只需数分钟。2020年完工后,松岛面积将超过波士顿市中心,办公面积460万平方米,人口50万。已有公司表示了在此投资的意向,其中包括敦豪速递公司、美国瓦克斯金和韩国烟草人参公司合资的塞尔特里昂公司。 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韩国政府已与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盖尔和国内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浦项制铁签订了一项127亿美元的合同,旨在建设松岛,以吸引跨国公司来此设立区域总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走出长年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表现出了吸引外资的强烈意愿。 目前,176万坪的2、4工区的填筑工程已经竣工,130万坪规模的1工区填筑也显示出相当的进度。松岛新城市开发计划分三个阶段施行。第一阶段(1999-2003年),扩充信息产业基地的阶段,巩固信息资本,促进硅谷与科技园区,营造出尖端知识基地产业园地;第二阶段(1999-2007年),营造国际交易基地,完成担当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金融、业务园地,发挥国际展示、交流的功能;最后的第三阶段(2006-2014年),完成教育、研究及文化园地,引导仁川成为崭新的未来核心城市。特别是,连接仁川国际机场和信息化新城市的第二跨海桥(14.6km,6车道),到2006年将投入建设资金15200亿韩元,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活跃。 建经济特区吸引外资 松岛的开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韩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瓶颈,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新政府的首要课题。为此,总统卢武铉继承了前任金大中提出的建设“东北亚经济枢纽”的战略。在卢武铉继任为总统的半年之后,2003年8月5日,韩国政府宣布将仁川指定为国家经济自由区。该区占地6300坪,包括永宗岛、青罗、松岛三处。 仁川成为自由经济区后,对中等规模的外国投资将给予与大规模投资一样的税收优惠,并将外国职员的所得税税率降低到与新加坡差不多的水平,在新加坡为18%,而在韩国为17%;特区内的金融环境更加宽松,外汇制度实现自由化,允许主要的外币在特区内自由使用。此外,为给外国投资者消除不便,还将加强特区内的外语服务,开放广播电视领域,同时指定韩语和英语为公共语言。 仁川作为国家经济特区,也决不是唯一的,而是一连串经济特区中的第一个。 由于东北亚逐渐成为包括北美和西欧在内的三大经济贸易区之一,因此韩国正致力于发展成为东北亚商业、金融及物流的中心。包括松岛在内的仁川,是2003年指定的三个经济特区之一,另两处分别为南部港口城市釜山和光阳。通过吸引跨国公司进驻经济特区,韩国希望与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竞争,赢回在过去4年间被中国和其他国家抢走的外国直接投资。韩国财政部长金振杓尤其希望吸引外国高科技公司的专业技术,以帮助韩国向知识经济国家靠拢。之所以韩国迫切需要吸引知识型产业的投资,因中国以低成本对韩国制造业正构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金振杓说,韩国介于日本和中国之间,对寻求进入这一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区域的投资者而言,韩国是个理想的基地。 韩国财政经济部经济政策局局长朴炳元评价说,建设经济特区是将韩国发展成为东北亚商业中心国家的重要一环。2002年初,总统金大中发表了将韩国发展成为东北亚商业中心的基本构想。以财政经济部为首的政府各部门经过半年多研究,初步拟订了《东北亚商业中心国家实现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经济特区。 朴炳元称,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使韩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也使韩国的出口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保持连续的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政府认为,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才能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在韩国财政经济部的计划之下,《东北亚商业中心国家实现方案》在2003年底正式确定,而有关经济特区的法律则在2003年秋的国会上审议通过。为此,“国库将提供27%资金,地方政府负担其中40%,其余将来自于民间私人资本”。 根据《东北亚商业中心国家实现方案》,经济特区的做法将逐渐扩展到全国,其中,仁川经济特区向汉城周边地区和中部地区扩展。《经济特区法案》修改后,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均可提出建立特区的申请。现在不少地方都提出申请,希望搭上特区这班车,借助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在许多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天,韩国采取此项行动表明,亚洲国家间吸引外资的竞争日趋激烈。韩国人有很重的危机感,“如果袖手旁观,韩国有可能被日本经济和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挤垮”。 金振杓认为,必须制定一个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时代生存下去的商业中心战略。因此韩国政府就是要把经济特区变成“外国人愿意来、喜欢住并希望在此发展的地方”。他们提出口号说要建设“人性化”的特区,要使“外国人住在特区不会感觉到是在外国”。看上去,韩国人对于实现其战略并赢得竞争信心满满。金振杓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它们最终入选的决定因素,对于外国的投资商来说,仁川、釜山以及光阳就好像巨大的吸铁石,即使他们想去别的地方投资也会被吸回来。” 劳资关系仍是制约投资的主要因素 要为韩国的经济注入动力,其经济特区计划也许是个好办法。 韩国在建设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一,韩国位于东北亚的中间位置,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二,韩国的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但劣势也是明显的,劳资纠纷以及国民对于服务业开放的反对态度将对特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韩国建经济特区的主要劣势,在于劳动力价格昂贵和劳工制度不健全。工人平均3万美元的高年薪和动辄罢工举事,使外商不能放心。在韩国工会组织的罢工中,外资企业罢工案远高于本国企业。 过去两年里,外商投资企业(外资持股在50%以上)劳资纠纷率比本国企业高一倍。几年来,外国对韩直接投资数额都在下降,2003年1-9月,外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为4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30%以上,而同期中国却达到40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2%。 《朝鲜日报》评论说,挂上招牌并不意味着经济特区会自行发展。仁川特区起步已晚且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等条件也不够理想。要想实现那些宏伟构想,必须让外国投资者看到仁川经济区的魅力。否则,在2-3年内吸引100家外国企业到仁川的计划便是一纸空文。 仁川市自然认为经济特区是其发展的大好机遇。好消息也还是有的。除了盖尔和浦项制铁的项目外,韩国建设交通部称,美国投资集团CWKA公司已向仁川市提出了民间事业计划书,目前正协商引进外资55亿美元,建设宾馆、公寓、老人村、购物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海洋水族馆、主题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设施。但是不少投资商依然持观望的态度。一直受到劳资关系困扰的企业们,对政府新的特区计划并未给予太多热情。他们担心那里同样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担心工会的“斗争精神”会在特区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詹小洪的判断是简单、清晰的,即愈演愈烈的罢工正在毁灭韩国经济。韩国企业界谴责说,“强硬的工会把罢工当成了家常便饭”,认为劳工的罢工可称得上是“亡国之举”,并呼吁“工会应立即停止加深社会不稳定和动摇韩国经济基础的罢工”。罢工造成的直接的有形的损失,尚可以用价值计算的话,那么无形的间接损失就惨重得多。 据国际信用评估公司穆迪评定,1997年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国家信用度等级高中国两级,到2004年上半年,中国被评定为A2级,已高出韩国一级了。此事在韩国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认为是件蒙羞的事。韩国报纸称,“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而韩国却成了外商投资的地狱。” 外商投资企业开始“逃亡”了。1998年有368家外企迁往国外,2001年这一数字为814个,2002年达到1070个,呈逐年递增趋势。自1998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至2003年9月,已累计有4129家企业迁出,其中70%迁往中国。 遑论外资,即便是本国企业也心思浮动起来了。在韩国,不时可见到韩国企业将工厂、生产线迁往中国的报道。而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开始到韩国招商,他们最能打动韩商的口号是,“在韩国雇1个工人,在我们城市可以雇10个”、“中国政局稳定,政府为发展经济保驾护航”。面对求资若渴的中国人,韩商不能不动心。 而在韩国为经济特区定下的特殊政策里,未对劳资关系作出规定。那么外商就有理由相信,蔓延了全韩的劳资纠纷同样会发生在特区里。眼见着许多外商既已撤出,如果结局终不免如此,现在又何必进入呢? 外资仍旧青睐中国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表明,2003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35亿美元,仅比2002年增长1.44%。这一增幅远低于上年的12.51%,实际数字也低于全年570亿美元的预期。日经BP社一篇报道称,日本经济走势将取决于中国。而在中国,来自海外的投资却出现了急刹车。 分析2003年引资之所以低于预期,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外资热潮已接近尾声,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激烈竞争吸引外资,因此中短期内国际资本集中流向中国的趋势可能已经到顶。在参与竞争的诸多国家中,韩国便是一支,并且声势壮大,目的明确。他们的危机感来自中国,其经济特区就是要分流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 即便如此,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的孙科志仍不认为韩国构成了多大威胁。因为韩国特区自身缺少竞争力。随着美军的裁撤,韩国的安全形势严峻起来。这不安定的大环境必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另外,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劳资纠纷等问题并没有缓解,也没有有力的对策。而韩国国内市场太小,终究要依托中国。既然如此,外资就没有必要舍弃中国而选择韩国。 韩国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官李宪宰说:“目前的韩国经济就像是患了最难治愈的忧郁症和乏力症的患者。”他表示,韩国经济的活力正急剧下降,照此下去,经济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他认为,韩国经济倒退的原因是1960年代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朝鲜日报》分析说,政府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韩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左承喜发表的韩国经济报告,其主要内容是,“强调均衡和分配的现政府的改革政策使韩国经济失去了动力”。卢武铉上台伊始便强调劳资平等的精神,支持工会参与经营,并且比历代政权更强调国家均衡发展和抑制经济集中的政策。为实现目标,政府制定了200多个计划,并表示如果按此计划推进,韩国经济会再上一个台阶。同样对于韩国以经济特区吸引外资而言,东北亚中间的地理位置以及优惠政策并非根本,根本在于这些有利条件克服不了当下制约韩国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即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和劳资纠纷。此二者对外资的斥力,大于地理位置及优惠政策的引力。 因此《朝鲜日报》评价,“政府应摆脱那些空中楼阁般的经济政策,回到现实中,制定有效的对策”。这是一切宏伟计划的前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