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臻欣
整天与银行打交道,接触到的大多是金融创新和引进外资股东一类的光鲜新闻。但作为一个普通储户,在银行中体验到的却是另一番滋味。
前些时候,听说银行借记卡要开始收年费了,在家中一翻,常年“睡眠”的卡居然
有十余张,于是抽一个上午去银行注销。那家熟悉的银行已重新装修过,原先一字排开的营业大厅被分割成两块,进门那块是理财专区和贵宾通道,稀稀拉拉没有几个人。后面的普通服务区却人山人海,使本就不宽敞的空间更显逼仄。注销银行卡的自然享受不到贵宾服务,结果领了一张号码纸后发现已经排到第82个了,估计再排下去的话一天都得耗上。
于是放弃,转道去另一家银行,一问才知道销卡必须本人办理,有卡主身份证也不行,且外汇卡还要去分行注销。忙活了一上午颗粒无收。
最近又听说不足500元的小额账户也要开始收费,有了前面这段不快经历,再也懒得去翻那几个只有些许零钱的账本了。
怎么银行越改革越发展,给普通储户带来的不便反倒越多了?一位银行朋友一言点醒:还不是80/20法则给闹的。
80/20法则日益被银行管理者奉为圭臬,连同差别化服务、高端客户争夺、价值挖掘等概念也一并整合到经营战略之中。银行前所未有地认真研究起怎样挖掘和服务那20%能带来丰厚盈利的客户。剩下的80%,却在自觉不自觉间慢慢被抛到了“遗忘的角落”。银行制定的一些新规则开始明显不利于那些小企业和小储户,并由此产生许多不和谐音。
从纯商业的角度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经营机构,在享受国家诸多政策保护的同时,也理应承载一些相应的义务。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小企业和小储户无疑是这一生态链中最底层的环节。假如银行片面地以80/20法则来衡量他们,不断削减服务的质量和内容,那么生态必将被破坏而导致失衡,这肯定也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7月银监会发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显然就是一个维护金融生态平衡的明确信号。我感觉与其说它为商业银行指点新的盈利模式,倒不如说它重新唤起了银行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银行热衷于“傍大款”、小企业融资难确实已经到了影响金融生态平衡的地步了。同样道理,那些在银行的差别化服务中晕头转向的小储户,是否也还要期待监管部门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呢?(作者为本报财经中心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