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存款新政狙击存贷风险 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6:11 《财经时报》 | |||||||||
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存贷款期限错配”和收益率下降的风险,央行的新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两种风险,同时,新政策也将加速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本报记者 钟华 中国金融业一直隐藏着一枚“定时炸弹”。
这就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一项延长机构存款期限的新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这一巨大风险的爆发。 9月21日,人民银行正式推出名为《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突破了银行与企业间存款期限在一年内的界限,最长可为5年;同时还赋予商业银行确定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6种存款类型的计、结息方式的自主权力。 此举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对超过一年期的机构存款进行新的定价评估,并要灵活运用利息计算方式。这将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自主定价能力。 据了解,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也改为分段、按日计息,这会降低人民银行下调准备金利率面临的阻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打破制度限制 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吸纳的长期存款不能满足发放长期贷款的需要,由此形成了依靠短期存款滚动支撑中长期贷款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存贷款期限错配”。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计划财务部人士指出,定期储蓄中,超过一年期的存款仅有30%多。央行最新公布的8月份数据显示,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8.8万亿元人民币,同期的定期储蓄为9.4万亿元。在中长期贷款中,有约5.9万亿元是通过短期贷款滚动来完成的。 “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具体情况属于各家商业银行的内部机密,但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北京一家银行人士指出,虽然这一风险被当前市场上大量充裕的资金所掩盖,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经济波动,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就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对此高度重视。人民银行在分析一季度货币政策时曾指出,要研究建立存贷期限错配预警监测体系,以控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问题,预防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事实上,人民银行也在致力于压缩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8月末,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上月末低2.3个百分点,同比低8.1个百分点。 但进一步压缩长期贷款困难巨大,央行的这些努力也因一些制度缺陷,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按照央行此前的规定,占存款绝大比例的商业银行机构定期存款期限仅限于一年以内,这无疑是造成“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制度原因。 《通知》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制度造成的缺陷。 自主定价 《通知》的另一项规定则是致力于解决中国目前存差高涨的问题。 中国金融机构当前的存差(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减去各项贷款)达到了历史高位,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中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始于1994年,1997年仅为0.75万亿元,1999年达1.5万亿元,2002年达到3.65万亿元。去年全年存差都维持在5万亿元至6.6万亿元之间,今年1到8月,存差已从6.4万亿元急剧飚升到8.8万亿元。 这表明中国市场资金十分充裕,大量富余资金需要寻找出路。 这种局势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债券总指数突破了110点。相应地,债券市场的收益水平也就降到历史低位。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对《财经时报》指出,债券的低收益水平致使部分金融机构的收益已不能覆盖自身的成本,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开始隐现。 但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储蓄文化要求银行无条件吸收存款;另一方面是市场利率长期由人民银行掌控,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杠杆来调节机构和个人的存款意愿,以达到优化自身资产匹配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继2004年10月29日央行赋予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可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向下定价的权力之后,即将施行的《通知》再次从另一个方向扩大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权力。 今后,商业银行将有权自主确定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定活两便、存本取息、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6种存款计息、结息规则,但不能超过央行同期限档次存款利率上限。 这就意味着,在商业银行的等额度等期限存款,采用不同计算方式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利息收益,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吸纳存款策略,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资产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