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2006金融业开放在即 外资银行跑马圈地迫在眉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16:37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林珏

  北京报道

  在银行业引进外资的盛宴上,一向专注于中小银行的西方金融巨头突然有了新的胃口美国银行入股建设银行,并有意继续增持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与淡马锡则紧随其后,收
购中国银行股权;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正与农业银行组建合资公司进行谈判;美国运通、高盛、安联集团也传出即将与工商银行达成逾30亿美元的收购消息。

  胃口与选择

  是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接纳外国投资者,菜单突然变得丰富,还是2006年金融业全面开放及各大银行上市在即,观望良久的外资银行有些时不我待,纷纷大举入市?

  在某种意义上,收购国有银行为迟到的外资金融巨头提供了一次免费的品牌营销。几个月前,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的名字在中国还相当陌生,在收购建行和中行之后则不断占据媒体头条的位置。尤其是淡马锡控股,在收购建设银行5.1%股权并取得董事席位的同时,又计划耗资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股权,成为对中国金融业投资最大的海外巨头。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先行进入中国的汇丰、花旗、渣打等各大外资银行却在这新一轮盛宴中纷纷缺席。尤其是在收购建行的最后关头,花旗突然犹豫,将机会让给了美国银行,同时失去了几近收获的建行IPO承销项目。

  “外资银行对并购对象的选择必然与其战略布局有关。不仅仅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出于综合性的考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贾春新评论说,“除了资金之外,其他合作条件比如未来的业务开展、合作细节等等,也都会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影响。”

  2006年的金融业开放在即则更让外资银行感觉跑马圈地已迫在眉睫。

  战略投资还是财务投资?

  “外资银行在中国收购银行股权的定位分两种:战略投资或者财务投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一位咨询顾问称,“在收购大银行还是小银行的问题上,外资银行要考虑它自身的战略定位和现有资源,是否打算自己建设渠道网络以及推出自己品牌的产品。”

  “如果它计划在中国大规模铺设网点,以自己的品牌推广业务,就会将自己定位为战略投资者,对收购中小银行比较感兴趣。它可能会持有较多的股份,相应的话语权也比较大,和对方在深层次上进行业务合作,甚至把对方的网点变成自己的分销渠道。”

  汇丰银行即是战略投资者的代表。它目前在内地拥有12家分行,数量在外资银行中排第一,同时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份。有业内人士称,汇丰将在政策突破之后继续收购交通银行的股份,把交通银行变成它的合资银行甚至分行。

  花旗银行亦传出消息,将在近期再次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5%左右上升至19.9%。同时,双方已经开始以合资企业的形式运作联合信用卡业务,花旗借此将其信用卡品牌推向中国市场,所依托的正是浦东发展银行的网络和客户基础。

  合作发行信用卡是外资银行直接进入具体业务的途径之一,并可在政策放开之时迅速与合作银行转换为合资公司,避免过渡期的利益冲突。恒生银行在2003年购入兴业银行15.98%的股权,一年后即推出带有恒生图形和文字标识的兴业信用卡。

  相比之下,那些不打算在中国铺开网络的外资银行则可能会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收购国有大银行的股权,分享中国整个银行业成长的利润。同时,这些外资银行可能会在业务运营和风险管理等银行基础设施的层面上与被收购方进行合作,在实质上扩张自己的业务。

  苏格兰皇家银行尽管宣称其在中国拥有30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内地只设有上海分行及北京代表处,与其总资产规模相当但已在内地开设12家分行的汇丰相比,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中国业务规模在众多竞争对手看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靠自身的力量在网点上进行扩张需要太多的资金与时间。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中国银行的5%持股比例也很难让人确信它究竟有多大的话语权,以便于利用中国银行的网络铺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高层的战略合作就成为其分享中国银行业务规模与利润增长的现实途径。

  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表明,双方将在信用卡、公司业务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银行营运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正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主席Mathewson所说,“中国银行的品牌、分销网络和客户基础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产品与运营上的优势和经验相结合,将成为中国市场上的强大一员”。

  与苏格兰皇家银行一起收购中国银行的李嘉诚基金和美林证券则采取了单纯的“财务投资”策略。长江实业副主席李泽钜表示,由于在三年内不得出售中国银行股份,因此该项投资属于较长线而有稳定收入的投资。或许在他们眼里,投资中国银行就像投资中石油这种垄断企业,持有股权以分享中国广阔市场和增长速度所带来的利润。

  四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

  一位

银监会人士透露,在研究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银监会提出的建议中有一条“竞争回避”原则,要求“战略投资者须在相关领域与银行不存在直接竞争”。

  对于每一个力图通过收购中资银行扩展内地业务的外资银行来说,“竞争回避”是一条令人异常尴尬的合作条件。

  或许这一要求注定了花旗、汇丰这一类的金融超市无缘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东地位。对于他们来说,尽快在中国推广包括信用卡和住房贷款在内的全面业务正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当务之急,回避与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则几乎限制了他们的所有业务,无异于自废武功。

  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美国银行却欣然接受这一建议。尤其是作为美国第三大银行的美国银行,在美国银行市场份额已经接近美联储规定的10%上限,但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无意也无力亲自拓展中国的网点和业务,但可以通过战略合作,将自己的资源与建设银行在银行运营的业务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整合。

  更多的外资银行选择了中型的股份制银行与小型城市

商业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对后者的参股,可谓是着力渗透细分市场。渣打银行对渤海银行19.9%的投资即是希望开拓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域,荷兰国际集团参股北京银行19.9%看重的是北京的零售银行业务。韩国的韩亚银行则收购了青岛国际银行50%股权,并通过增资,使其持有青岛国际银行股份比例达到72%,其目标市场即是在青岛投资的韩国企业。

  疑虑还是乐观?

  对风险的疑虑仍然是外资银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银行的规模与风险是成正比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坏账是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冲销的,这种人为的卸下历史包袱并不意味着它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多大程度上的提高,也不能确信今后就不会发生类似的坏账。”分析人士称。

  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在历史上存在着难以解脱的天然联系,他们的主要贷款客户仍然是国有企业,发生坏账的风险始终没有减少。在另一方面,如果四大国有银行转而开拓民营企业的市场,又将面临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

  “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比较乐观,有的则相对来说比较悲观。这种态度也会对他们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贾春新分析说。

  美国银行对建行显然持乐观态度。它在花旗退出建行收购后趁虚而入,首期以25亿美元取得建行9.1%股权,并约定于建行IPO时购入5亿美元的股权,同时拥有未来数年内将股权增持到19.9%的选择权。汇丰银行则在交通银行IPO之后股价飞扬、持股市值高涨的激励下,透露可能在2008年-2012年之间,增持交通银行股权至40%。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态度似乎恰好相反,其收购中国银行的5%股权几乎是近年来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股份的最低点。Mathewson对投资者保证“无意继续增持中国银行的股份”,并乐于见到中行IPO后股份稀释的前景。

  而来自淡马锡的消息称,正在谈判收购中国银行10%股份的淡马锡控股希望取得“风险担保”,以避免在中国银行财务状况突然恶化时受到影响。据称,苏格兰皇家银行、美林证券与李嘉诚基金正是从中国银行取得类似的担保,从而将其入股中国银行变成一项风险较低的投资。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