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银行业变局·系列报道之三
距离优势的最后一公里:外资银行深圳围城
本报记者 贾玉宝 深圳、北京报道
深圳,一度拥有全国近半数的外资银行,但至上世纪90年代,外资银行的引进步伐放缓,而同期,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上海、北京等地。本世纪初,受CEPA之惠,有数家港资小银行进驻,但深圳与欧美大银行再度无缘。截止2005年6月,在深圳的38家外资银行中,仅港资银行占据一半。这一引进结构显然不是深圳愿意看到的。为此,深圳频频谋求对策,试图改变这一格局。
深层的问题在于,深圳外商投资结构的特殊性和深圳本身的定位难题一时难以解决,这使得深圳在与上海、北京,乃至与广州的竞争中,缺少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令深圳欣慰的因素是,与前几年的盈利水平低迷相比,2004年深圳外资银行开始整体盈利。这或许可以让深圳在新的变局的谋求中增加一些底气。
港资占据半壁江山
曾经的狂飙突进,使深圳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上有一种先天的自豪感。1982年1月,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和香港民安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相继开业,随后,外资金融机构(含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踊跃进驻深圳,至1989年底,深圳共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6家,占同期全国设立总数的59%。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步伐便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下来。
据人民银行深圳支行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1997年,深圳8年只增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1家。而同期,上海在1990年至1996年,增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46家;北京于1995年批设第一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至1996年便设立营业性机构11家;自1992年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州也已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5家。这使得深圳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从1989年占全国总数的59%迅速滑落为1996年的17%(其资产总额同期占全国的19%)。
而且,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数量,四地差异也十分悬殊。同在1996年底,深圳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27家,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代表处数量分别达到215家、147家和40家。
在深圳27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中,保险公司代表处10家,银行代表处9家,证券及投资公司代表处8家。其中,银行代表处有6家为香港和菲律宾的中小银行,升格困难。
因此,深圳银监局副局长熊良俊称,“至此,深圳外资金融机构引进陷于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窘境。”自然,深圳外资银行也从属于这一总体格局。
如果说深圳外资银行在90年代还只是引进乏力,那么,进入本世纪以来,深圳首先要直面的是欧美籍外资银行的淡出。
变化从2001年开始。是年,德国德累斯顿银行撤离深圳;次年,荷兰商业银行撤离;2003年11月,法国巴黎银行深圳分行在开业17周年之际宣告关闭,同时关闭的还有法国兴业银行深圳分行。
“目前,驻深营业性欧美银行已降至4家,分别为渣打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和比利时联合银行。”据深圳银监局外资处一人士称, 3家日资银行中,因东京三菱银行和日联银行的合并,2家分行也将缩变为1家。
截至2005年6月底,深圳有外资银行机构总数38家,其中,外资银行总行2家,分别为华商银行、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外资银行分支机构2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7家。其中,港资银行机构总数为20家,除前述2家总行外,另有17家营业性机构和1家代表处,约占深圳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53%。
显然,港资银行占了半壁江山,而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框架的出台和实施,更加深了这一格局,以2004年3月永隆银行深圳分行开业为标志,先后已有数家港资小银行进驻和拟进驻深圳。
不仅如此,深圳外资银行由于受经营限制,近20年来业务受损严重,1999年,深圳外资银行整体不良资产率达到27.9%,达到进驻以来的最高峰。
谁制造了优势与“劣势”
深圳外资银行格局现状引发三点疑问:为什么港资银行会一枝独秀;为什么欧美银行会日渐淡出;这种格局是否合理。
个中原因首先来自深圳的外资企业格局。截至1996年底,在深圳外商的直接投资中,来自香港的占64.4%(加上东南亚地区的合占87.3%),而日本占16.9%,美国占5.5%。同期,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格局是香港38%、日本17%、美国12%。
显然,这一外资企业格局给予了港资银行在深扩张的空间。据深圳银监局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1月底,深圳港资银行资产总额45.05亿美元,负债总额39.15亿美元,存款余额8.86亿美元,贷款余额27.8亿美元。而且1至11月实现盈利2033.96万美元,占深圳外资银行盈利总额的一半。
永隆银行深圳分行一人士表示,该分行开业初期的客户,多是从本港迁入珠三角的企业,他们都是在港的老客户。“仅凭借老客户资源,港资银行在一段时期内,就不用担心盈利空间问题。”
显然,欧美银行没有港资银行那么幸运。针对欧美银行收缩在深业务,深圳金融分析人士李生称,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欧美企业在深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银行业务量不大,经营困难;二是受其母行投资策略影响,不得不收缩在传统银行领域的投入,而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拓展;三是在华整体战略调整,把目光投向辐射面更广、市场容量和影响更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此言不虚。就在法国巴黎银行深圳分行公告关闭的前一天,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主席贝柏乐在上海宣布,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开业。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则选择将深圳分行自动降格为代表处,并将其业务合并到广州分行。
对此,前述金融分析人士李生称,深圳毗邻香港,许多看好亚太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欧美国际性大银行,大多已在香港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自然不会把毗邻香港的深圳作为其在华发展的首选地。“所以,一度是深圳距离优势的香港转成为深圳金融的劣势。”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机构原只在深圳享有的优惠政策已经普及全国。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的改变和战略重点的转移,深圳不仅原有的优惠政策不复存在,反而受制于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李生继称,再则,经过前一阶段的高速扩容增长,深圳银行机构密度较高,多如米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资银行进驻的热情。
“显然,深圳目前的外资银行结构是不尽合理的。”李生还表示,一方面在于,港资和台资企业的业务也开始从早期的珠三角,转战长三角,进而挺进环渤海湾地区,这势必导致其银行业务区域范围的转移;再则,深圳目前在金融整体优势上难以和上海抗衡,甚至与北京、广州相比也不占优势,金融机构的群体集聚效应使深圳日渐被边缘化。
借CEPA突围?
实际上,深圳自上世纪90年代中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1997年,时任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处处长的熊良俊就开始关注和调研此事,并形成《关于深圳市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工作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
熊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争创金融开放新优势、密切加强深港金融合作和优化外商投资和金融机构引进环境三大点。
争创金融开放新优势方面,具体为三个方面的创新,这包括在我国因加入世贸需调整的政策上先试办,世界通用又符合国情的国际惯例上先试办,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深化改革的措施上先试办。后来的事实表明,深圳是得到了先试办,但非独家先试办,只是全国先试办的城市之一。
而密切深港金融合作方面近年则获得大的进展。首先是2003年出台的CEPA框架,随之而来的庞大的资金流、银行服务需求及港资银行进驻,使深圳成为最大优惠者。但只是锦上添花之举,而于整体格局的改变,贡献并不大。
尽管如此,CEPA政策启动的2003年,仍然可以说是深圳银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在经过近十年的冷淡期后,深圳开始迎接外资银行的进驻热潮。
其间,中信嘉华银行借成功收购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之功,正式开展业务。永隆、大新、上海商业银行等3家港资银行相继在深圳开设分行。2004年中银香港信用卡深圳代表处获批设立。之后,工银亚洲顺利重组华商银行。
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韩国友利银行和美国联合银行分别获准设立深圳分行和深圳代表处,而印度银行和韩国外换银行分别将深圳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和设立深圳分行的申请也正审批中。
不仅如此,深圳外资银行另一层欣慰在于,目前已有19家外资银行机构(不含支行)得到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这块大蛋糕。这一新业务也使得超过10家外资银行开始不断申请设立支行。目前东亚银行罗湖支行、恒生银行南海大道支行、荷兰银行中信大厦支行、花旗银行深业中心支行已经开业或即将开业,而汇丰、星展、永亨、永隆等多家港资银行设立支行的申请也已审批或正在审批中。
截至2004年11月,深圳外资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约30%,逼近86亿美元,并实现盈利4467.82万美元;不仅如此,其整体不良资产率也从1999年的27.9%下降到2.64%。截至2005年6月底,其整体税前利润达2955.4万美元,大有超过去年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