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罗绮萍 香港、深圳报道
“中国国际财务”之道
2005年6月21日,香港中信嘉华银行全资拥有的中国国际财务,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18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7月7日,中国国际财务又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在18个城市经营
人民币财产保险业务,但均限于企业客户及非中国居民客户。
香港中信嘉华银行执行副总裁、中国业务主管、中国国际财务董事长万红在7月8日及7月11日,分别在香港及深圳接受访问时说,中信嘉华是受惠于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旗下的中国国际财务,在内地有两年以上的历史,同时在有两年盈利纪录的情况下,即能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牌照。
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亚洲金融集团总裁陈智思,与其父陈有庆一直致力促成放宽香港注册银行到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面向内地中小企业。他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在CEPA优惠下,香港注册的银行只要母公司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即可一步到位,在内地开设分行,毋须像以往一样先开代表处;分行有两年历史及盈利后,便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所以永隆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银行先后在内地开分行。至于亚洲金融集团,则因总资产不及60亿美元,旗下亚洲商业银行暂未能在内地开分行。
中信嘉华银行于2003年10月以700万港元收购中国国际财务全部权益,当年即扭亏,2004年实现盈利,2005年初即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牌照,6月获批。
中国国际财务由于是财务公司,业务范围受限制,只能吸收100万人民币及3个月以上的存款,不能直接为客户开户及结算,现时这方面的工作由中信实业银行代理,不能开具信用证,强项则是可以从事信托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直接投资。
中国国际财务人民币业务的主攻产品,包括面对中小企银团贷款,即规模2亿至4亿人民币,当中以基建及制造业的企业客户贷款为主,二是希望到香港设立据点的内企,三是非内地居民的人民币楼宇按揭贷款,万红计划待2006年底根据WTO全面开放的规定,立即进入内地居民这个大市场。
面对内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成千上万个网点的竞争,万红表示:“我们与其它银行的最大不同,是用量体裁衣的方法,根据客户的需要而设计产品,而不是先设计产品然后推销。”她举例说,中央推出“内企自由行”,鼓励内地企业到香港设立据点,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商贸中心“走出去”,中信嘉华即时为内企设计一站式服务,至今已吸纳了50个内地企业客户。
具体来讲,一站式服务表现在,“内地企业到香港先要在银行开户口,然后要找办公室,我们除了为内企提供银行服务外,还与香港一些律师及会计师合作,为他们解决法律、贸易及资金流会遇到的问题”。
与中信系有合有争
中国国际财务的另一优势,是可以与中信母公司及旗下金融业子公司,产生协同效应,向客户提供金融超级市场服务。
中信集团现时持有中信国际金融控股0183.HK的56%股权,中信国金全资拥内中信嘉华银行。中信集团旗下有44家公司,当中金融类公司包括中信信托、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及信诚人寿保险。
在这家金融超级市场中货品纷陈,如何避免内部竞争?万红说:“我不排除未来会有竞争,但现时更多的是合作,以中信实业银行为例,他们更着重内地客户,我们则以三资企业客户为主,日后大家的客户群会愈来愈多重迭,有可能大家都想加入同一个银团贷款,或者争取同一类客户,但谈到竞争仍言之尚早。”
中信嘉华与中信实业银行已合作发行信用卡,迄今已发行了50万张卡,内地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发卡量最大的组合。
“我们合作的领域会愈来愈广,例如楼宇按揭,他做内销房我做外销房,他做中国居民我做外国居民,都可以产成协同效应。”万红说,中信集团旗下的楼盘,都会让中信实业及中信嘉华独家代理按揭业务。
如果有客户到中信嘉华银行查询该行未能提供的产品,该行会转至同系公司,例如客户要投资内地A股,便转至中信证券,反之如果客户要投资香港股票,内地同系公司也会转至中信嘉华及在香港的中信资本旗下证券行。基于法律限制及保障客户私隐的考虑,机构之间不会互换资料,而是会互相推荐。
除了人民币业务外,万红在中国拓展外币业务也在布局。计划在上海分行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上海分行将于7月向监管机构申请金融衍生工具牌照,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现金盈余,首先会做外汇期货,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包括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信托公司。按规定,现时只有合资格的外资银行,才可能局部提供外汇期货买卖服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现时有需要进行外汇期货对冲风险时,市场缺乏相关产品。
1998年加入中信嘉华的万红,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这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的“金融高管班”第一届81级的18名毕业生之一。
但万红强调中信嘉华在内地的发展与她的人脉无关,也与母公司中信集团的人脉无关:“我们所有的交易,完全按照相关法律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