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对外依存不断升高 中国石油链越拉越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13:29 国际商报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专访

  本报记者 冰岛

  当中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向前发展的时候,石油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物资,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据相关部门计算,我国GDP的增长20%来自石油的贡献。但在今年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这个夏天,人们谈得最多的依旧是石油:首先是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目前已达到每桶41.64美元,创下20年来的新高;其次由于电力供应严重短缺,能源问题再次成为国人议论焦点。与此同时,石油作为国际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上的一张强力王牌,买卖双方的石油牌也越打越精:美国所有在中东的举动都为争夺石油资源这个重要目标;俄罗斯最终同时否决了安大线和安纳线,开始推销泰纳线;卖油搞经济不再是俄的目标,加强对石油的控制力,以此获得石油买方对俄建设的投资后再收一笔卖油钱,对俄来说更划算。俄政府对尤科斯公司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最终判决和指控,再一次体现了俄的石油战略。

  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伊拉克政府成为亲美政府对我石油进口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利,我国6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进口石油的安全也日益成为问题,我国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近80%的运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但我国至今没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石油运输主要依靠外国船队,如遇突发事件局面难以想象;美国一直以反恐为由想派军驻守马六甲海峡,这个风险更是一目了然。

  但我国政府对石油链的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趋多元化:从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政府与海湾六国对话、到商务部启动《工程换石油计划》、到我国《2004—2020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再到石油开采打破海陆界限实行对内开放,一个越拉越紧的石油链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这个链条在建设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风险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认识一些国家的石油战略?我国为此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杨上明你好,近段时间国际市场的油价始终在高位运行,你认为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几个?

  杨上明(以下简称杨):首先是供求关系这个客观原因,如需求平稳,也不会使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这是最主要原因。欧佩克内部的意见也不一致,沙特主张增产,但大多数成员国从经济效益考虑,希望油价保持高位运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其次与美元的弱势政策也有关系。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比价这几年一直比较低(人民币是与美元紧密联系的,这对我们也是个不利),汇率政策也是一个因素。也有人认为油价走高是有人搞投机,这也是因素之一。近来中东局势一直不稳,前段时间沙特接连发生恐怖事件,伊拉克原油管道不断遭到破坏,造成其石油出口局势极不稳定,出口能力受到影响。

  如果美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能扩大石油出口,对降低国际油价会有利。但沙特、伊拉克的反美情绪在增长,各种恐怖组织的活动也会影响各国对国际油价回落的期待,尤其近期中东局势非常紧张,大家对油价能否尽快回落开始担忧起来。

  欧佩克虽然想以增产来降低油价,但要想达到欧佩克以前希望的每桶石油价维持在22—28美元还是比较难。有人就此断言国际油价高位时代已经来临,现在看此话有一定道理。如油价长期维持高位,对供需双方、生产和消费,对整个石油市场都非常不利。这将促使各国的石油替代措施加快步伐,石油替代的研发能力也会加强。而且这种高位运行不是良性循环。不是说高价位不能维持,而是说从长远看,每桶维持在22—28美元比较合理,也是上下游产业都能接受的价格。

  记:依你看油价什么时候会降下来?

  杨:我认为油价应该在今年秋季回落。随着欧佩克在7月份增产200万桶原油,以及美国移交政权给伊拉克,而且进入冬季后,欧美的石油消费量也要增长,石油消费国对降低国际油价的呼声必然会加强,这些都是油价回落的重要原因。美元政策暂不会有大变化,但美元已开始出现坚挺势头,如果美元加息,对油价的回落会有帮助,这也是油价回落的原因之一。

  记:有人认为油价持续走高是市场心理因素和投机行为造成的,你怎么看?

  杨:投机行为什么时候都会有。现在大家对中东的局势有忧虑,是因为恐怖组织或武装派别不时在破坏伊拉克石油管线;基地组织在沙特的恐怖活动及对驻伊美军的频繁袭击,对中东石油的生产和出口影响也非常大,因为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也很强但眼下始终跟不上;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市场因素。有人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通过危机炒作赚钱,这很正常,所不同的只是机会的大小和频繁度。

  记:这种高位运行最终可能导致什么局面?

  杨:持续走高的可能性不排除,但这个可能性比较小。高位运行维持一段时间还可以承受,如果长时间运行在高位,对世界经济复苏和石油消费国的能源政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何况独联体的石油产量也非常大,最近几年俄罗斯和沙特两家已排名世界产油量的前两位。近两年俄罗斯的经济在好转,与相对较高的国际油价有一定关系,他们很想快速增产石油。虽然欧佩克希望在美元目前的走势下将每桶油价调整到22—28美元,但欧佩克增产能力有限,沙特进一步调整市场的能力也受到制约,除非伊拉克能够很快增产石油和扩大出口。俄罗斯作为非欧佩克组织成员国,如果增产石油对平衡国际油价会发挥作用,但其能否很快增产还是个疑问。

  记:油价居高不下,对我国经济运行将产生哪些障碍?

  杨:我国的油价自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以来,各用油单位和个人成本大幅度增加,石化产品成本的增加也很明显。石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联系紧密,会影响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种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石化市场的价格1995—1996年是一个高峰,1998—1999年是低谷,去年至今年又是一个高峰,有些石化产品的价格比前年增加了20%-30%,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石化产品也是机动车、飞机、轮船等的主要原料,这使汽油、柴油、煤油等价格的上涨幅度也比较大。国际能源机构曾在一份报告中对能源价格和经济的关系做过一个测算:如每桶石油价由25美元上升至35美元,国际经合组织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4%,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5%;对于石油进口国尤其亚洲国家来说,油价每上升10美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非洲地区的经济降幅将超过3%。我国自己也有一个测算:如油价上升10美元,中国只进口石油一项就要多花70多亿美元。去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9000万吨,以这个额度计算,就将多花90多亿美元。现在我国的运输燃料主要是汽油和柴油,冲击就更直接。如多花70亿美元,就影响GDP增长0.8个百分点;如多花90亿美元,将影响GDP增长1个百分点,对一些关联行业的影响我还没测算。

  记:前段时间美国有几个议员因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说干脆把欧佩克组织解散算了。这是一时的气话还是有什么目的?

  杨:这是一种情绪宣泄。如果解散欧佩克组织,整个国际市场的石油秩序很难预料,对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都不利。

  记:安大线和安纳线同时被否决,同时俄又推出个泰纳线,俄石油牌的真正打法只是为发展远东地区吗?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杨:从俄石油政策来看,石油对其经济影响非常大。从现在看无论建哪条管线,俄都希望避免石油战略和石油出口受制于人。如建安大线,出口只针对中国;如建安纳线,整个东北亚国家都可以购买,对俄来讲更安全,投资额只是一个方面。同时,俄既不想得罪西方国家,又能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从战略来讲也更重要。如果单纯卖油,我们与俄筹划了近十年的管线建设,今年底就可以输油了,经济效益会立刻体现。去年中国想对俄某石油公司的股权进行投资,但俄杜马立刻发起议案排除中国,他们担心俄石油会被中国控制。后来我们想在俄其它油田搞投资,进展也都不大。俄有一部分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心存忧虑,担心中国强大后对其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这也反映在俄远东和石油政策上。中俄两国关系密切,经贸往来也保持在一定水平,双方经济也有一定互补性,但总的来说未发挥潜力。西欧这几年在中国石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比较大,俄的身影就很难看到。上述俄某石油公司的股份转让,俄宁可让西方公司插手,也不转让给中国公司。

  记:俄官员已宣布将建泰纳线,届时中国可修支线。但从安大线的变局来看,这个支线的变数也不会小。

  杨:泰纳线是年8000万吨的运输量,5000万吨到太平洋,3000万吨到中国,但变数还是有。整个管线投资是70亿美元,油田开发费用还未算,俄独建不可能,输油量低也不经济。8000万吨从资源看可能实现,但油田勘探开发还有个过程,这几个因素将对泰纳线能否尽快实施形成制约。如泰纳线成立,修支线至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记:是2020年的8000万吨吗?

  杨:应该不会。只要资金到位,几年内就可以修建,规划会提前。

  记:泰纳线的修建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好处应该比较多。

  杨:从俄进口石油,从进口多元化和安全角度来说对我们有利。除中东外,俄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形势看好,将成为中国增加石油供应的又一个来源,多渠道总比单渠道有利。如中俄能达成供应协议,也是一种方案。但最好还是有支线,因为我国从亚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都是海上运输,航运能力和安全都受到制约,而这条支线是从陆上来的,相对安全一些,中国进口石油的陆上运输量一直比较小。

  虽然安大线不建了,但中哈石油管线正在加快建设速度,这也是一种弥补。

  记:泰纳线的修建对于日、美意味着什么?

  杨:纳霍徳卡作为泰纳线的终点,其实是太平洋的一个港口,美、日甚至韩国都可在此进口石油。美从运费上看不太划算,但也说得过去。这里离日本很近,两国都多了一个进口渠道。

  记:俄政府对尤科斯公司的判决除了大家已知的原因外,从俄的石油战略来看意味着什么?

  杨:尤科斯公司是俄最大的石油公司,如果俄政府将其接手的话,石油在俄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强,俄政府会进一步强化对石油的控制力,与俄的石油战略有内在联系。俄通过对尤科斯公司和霍氏的定罪和指控,将安大线的战略同时调整了,没有具体公司再去推动安大线的建设。当然中国政府也在通过推动铁路运输增加原油供应,如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俄进口石油的铁路运输量有可能达到1000—1500万吨,铁路运输也是一个积极的办法。但这里有制约,如扩大运输量需要俄对铁路进行投资,这是个不确定因素。俄有人也在担心中俄石油管线如果毁约,中国会不会对其进行报复。经济利益就是国家利益,谁都不是傻子。

  记:新伊拉克政府是亲美政府,对中国石油进口非常不利,我们该寻求什么样的解决之道?

  杨:这种不利已经存在。但美在中东的势力如果太强也会产生副作用,如沙特在石油出口上就会另有考虑,今年中石化在沙特就有一个石油天然气项目中标。沙特也在扩大对日、中的原油供应,中东几国在此问题上态度都很积极。虽然美在中东地区影响越来越强,但副作用已开始显现。而且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这是个大市场,这些产油国不会将这个大市场丢掉。中国曾在伊朗竞标一个石油项目,美劝我们不要参加,但我们没理他。

  马六甲海峡很狭窄,运输量却很大,我国近80%进口石油的运输都要经过这里,日、韩也都是石油净进口国。美国曾想从反恐角度在该海域派军队驻守,但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三国政府对此都很谨慎。有专家建议,中国可以由泰国或缅甸修建石油运输管线,这样的话,石油从中东一出来,就可以直接由泰国或缅甸上岸,再进入陆上管线。这个方案的目的,就是为避免该海域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案。若在这两个国家修建管线,泰缅两国收益也很大,因为修码头、管线,都会有费用留下,包括以后的运输收益,这都是我们寻求避免马六甲海峡风险的新思路。

  记:美控制伊政府后,石油牌会怎么打?

  杨:美想影响中东政治局势进而影响世界石油局势。我国原在伊达成的一些共同勘探开发协议能否继续生效很难说,伊新政府可能会推迟开采,但他们不会明说政府协议作废,而会以局势不稳、技术措施跟不上等为借口。

  能源战略对各国都有竞争性,作为东亚国家,今后面临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马六甲海峡有不确定因素;恐怖分子的破坏作用也无法排除。东亚国家应该考虑在石油进口、石油储备协调上进行合作。

  记:这会带来哪些好处?

  杨:现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加上民间储备,总量是163天,我国刚开始,韩国也不高,如遇突发事件造成石油短期供应中断,几国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储备多的可以调剂储备少的,以保证储备少的国家最低的战略供应量。这是从理论上说。最近在东海,中、日因海上勘探问题引发矛盾,韩国在黄海也在加强开发,今后中、日、韩在战略上是竞争关系,三国加起来进口额近4亿吨:中国9000万吨,韩国1亿吨,日本2亿吨。三国如能联手,也可以形成合作关系,会对国际石油市场和供应价格产生很大影响。

  记:我国《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请评价一下这个方案。

  杨:基本与原预测相符:2020年自产石油量要达到2亿吨;2010年时要达到1700—1800万吨,之后是小幅增长;还要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力度等。

  记:但该规划对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模式没有给出答案。

  杨:这个问题很复杂。国家一直提倡开发与节约并重,现在单位GDP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在下降,这是节约能源,也是减轻石油增产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规划其中有一段也涉及到马六甲海峡问题,强调怎样从合作角度与美国怎么协调。但这一时期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能源消费模式,还需要复杂的计算和政府的缜密考虑。

  记:什么情况下马六甲海峡会成为我国的黑色禁运通道?

  杨:我国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近80%的运输量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该通道60%的运输船只目的地是中国,但我们国家一直没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现主要依靠别国的远洋船队进行运输,万一遇到突发情况,自己的船队容易控制,别人的船队就很难,利益也将流失。美国也在以反恐为由,想对马六甲海峡派军驻守,还有其它一些不定因素,这些都是马六甲海峡有可能成为黑色禁运通道的前提。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正在重视自己的船队建设,已经开始组织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这种远洋运输主要依靠25—30万吨的大油轮,运费也比较低。我国原来没有大的油轮,现在中远集团有2艘30万吨运量的船已投入运输,今年中海集团也有一艘该吨位的船即将投入运输。待我们自己的船队完全组织起来后,首先会有利于实现石油运输安全,其次对国内造船业和运输业也是一种支持。

  但我国码头的建设也要科学布局,应结合炼油厂的位置发展码头,这涉及深水岸线怎么合理规划,因为原油采购成本不光是运输,还有储运和接转。

  记:根据专家计算,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由2003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50%以上,上升达13个百分点。

  杨:去年我国的原油产量是1.69亿吨,进口原油超过9000万吨,消费量约2.5亿吨。前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是2.4亿吨,比去年低1000万吨左右。石油的消费增长主要反映在石油进口量上。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去年是9.1%,对能源的消耗会随着经济增幅的大小而起落。虽然国家一直提倡节能并采取具体措施,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节能降耗需要过程。如去年电力紧张,我们进口了不少燃料油。再比如我国现在私人轿车发展迅速,其除对钢材的消费增长有需求外,对汽油消费的增长也有很大需求。我国旅游业、运输业这几年发展势头也很猛,乙烯发展也很快,这都在消耗大量的石油。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经济并不是增长越快越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基础设施的承受力及金融系统的配置一定要协调起来,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是安全和健康的。

  现在我国正加强煤资源的发展,但能源消费模式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除非油价涨到我们消费不起了,我们的消费结构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一些变化。

  记: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会带来什么风险?

  杨: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58%,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数字上的变化不是最大风险,此时的风险之一是原已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石油格局都将面临调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5位,进出口额上升到世界第4位,这种经济的大发展,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石油格局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有人从负面理解将其视为冲击,这对我们很不利。中国近来已开始强调“和平崛起”,目的就是不想让部分国家产生太大压力。

  石油达到5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进口原油量增大,对外依存度必然升高,这涉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除非经济不发展,而这又是不可能的。但这种高依存度确实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供应能否保证。

  记:那么国内外的石油战必须形成什么局面,才能保证这个巨额供应量?

  杨:除了“走出去”参与国外的资源开发,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修建石油管线,以项目合资形式购买原油外,还有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到的,即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国际化企业,除了上游企业要“走出去”外,中间加工环节也要真正“走出去”,应在国外建加工厂和炼油厂,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将是一种补充,也是“走出去”的一个机会。商务部牵头的《工程换石油计划》已经启动,这也是一个机会。将份额油从国外运回来加工是一种选择,在国外加工也是一种选择,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做,但步子还不够大。这种资源控制和多渠道建设也是一种形式。这一切都是政府实现多方出手、国际化公司实现国际化运作的手段之一。只有各个环节都“走出去”,保证能源供应才有可能。

  我国也在加大天然气的开发力度以替代原油,但还要扩大天然气和石化产品的进口量,液化气天然气的进口量也要扩大,广东、福建、上海对这项工作正在考虑。天然气如能扩大进口,对石化产品成本也是一个补充,燃料油的消耗量才有可能降下来。燃料油去年自产1000多万吨,进口2000多万吨,与国外的冲突也在这一块。

  在石油政策上,应先稳步增加国内产量,2020年自产石油量要达到2亿吨,天然气达到1200多亿立方米,这是国内必须保证的。

  记:按现在的打法,届时对巨额供应量的保证应该问题不大。

  杨:很难说,一切都在动态中,措施能否都上去还是个未知数。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的紧密联系措施如果都上去,这种保证就有可能。今后41年内国际石油满足消费没有问题,但满足我国供应的前提是措施一定要上去。

  刚才讲了很多风险问题,对风险的化解只能是进口渠道多元化,建立自己的运输船队和实行能源结构调整。现在煤的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二,水、电的供应今后也会扩大,核能占能源消费的比例还比较低,今后应提高核能和水能的利用率。除乙醇可作燃料以外,甲醇作燃料也有可能,煤制油也可以直接替代石油。天然气可以用于发电,煤制气也可以发电。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比较大,其属于海洋资源,具有天然气功能,但还需要研发和开发同时展开,我们也可投入力量,这些都是能源结构调整。

  记:会发生石油危机吗?

  杨:不敢下定论,这种危机主要产生于战争因素,局部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可能,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

  记:中国的石油储备应达到多少天才能应付石油危机?

  杨:国际能源机构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预测,用量储备达到90天即可。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刚开始起步,但至少要达到这个天数,这是安全线。当然时间越长越好,可这需要做前期工作,还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储油罐用的资金量不大,但买油钱对资金的占用量很大。如500万立方米的一个储油罐,储油400吨,按每桶35美元计算,一个罐所占资金就达85亿元人民币。国家虽然会投入,但现在还有个承受力问题。即使财力能达到,还涉及到储备库的选点等前期工作,需要一个过程。

  记:近日国家已出台政策,三大石油公司可打破海陆石油的勘探和开发界限,这对我国的石油生产将带来哪些好处:

  杨:有利于发挥几大石油公司的积极性,石油开采原分为海陆和东西部。中石化最积极,它原来的年产油量只有4000万吨,中海油2000万吨,中石油1亿多吨。而且从加工量上看,中石化的加工量已超过国内总量的50%,这就是近1亿吨的加工量,其自身拥有的原油资源量远远不足,这次的政策调整对他们是一个机会。中石化还可以加大在西部的投入,采用新技术,寻找新资源,提高产量。其在近海已开始开发。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他们会与国外公司合作。中海油也希望公司尽快成长,继续扩大陆上开采能力,海上开发也会很快扩大。

  海上的开发主要采用合作方式,还涉及到技术和资金能力。中石油在山东胜利油田已开始在近海开发石油,正在从近海向深海走。未来国内海上石油的开发力度肯定将加大,已经有这个势头。资源增长才是关键和核心,也有利于加大国内开采力度,以此实现稳产增产,其也是实现2020年达到自产2亿吨油的保障手段之一。

  记:按《入世协议》,今年底我国将放开成品油零售权,2006年底将放开原油和成品油批发权,我国针对两权开放的准备工作现在进行得怎么样?

  杨:两权开放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今年上半年几大石油公司内部石油开发权的打破,也是开放准备之一。从政府看,其对石油战略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对中哈关系的推动,直接的效果是中哈石油管线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了。7月初政府又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启动了贸易谈判,但自由贸易谈判只是其中内容之一,最重要的是双方将在能源方面进行紧密合作。这些国家产油最多,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寻找最好的买家和卖家对双方都很重要。商务部的《工程换石油计划》也启动了,今年至2020年的能源发展规划也出台了,这些都是政府面对两权开放所做的准备,也是政府对开拓石油获取渠道的大力推动。

  从产业链来看,炼油产业通过建设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正在为迎接两权开放做准备。管道建设也在做准备,企业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是在做准备。

  但我国还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这是石油供应实现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应急机制的建立也要加快。政府还应提高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能力。

  记:通过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面前,中国的石油链是越拉越紧。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石油市场,面对各国对能源的激烈争夺,面对国际政治舞台和国际石油舞台的越来越紧密结合,面对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日趋走高,我国政府和企业正在为此绞尽脑汁。

  但市场永远是千变万化的,保障能源供应的手段也应千变万化,尤其实现国家能源规划的措施、与关键国家的关系处理及合作措施一定要到位。只有这样,中国的石油供应才会不出问题,中国的石油链才会虽紧却游刃有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油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