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是被迫之举还是顺势而为?

2014年11月24日 14:10  作者:苗燕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苗燕

  在使用了多次结构性的工具之后,央行最终宣布全面降息。据我所知,在央行内部,对于全面降息和维持现状的争论也是存在的。从这次发布的答记者问看,将此次降息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是,导致贷款成本上升主要出在中间环节上,降利率不能说一点儿作用都没有,但也仅仅是心理安慰罢了。

1央行降息是被迫之举还是顺势而为?

  在使用了多次结构性的工具之后,央行[微博]最终在21日晚间宣布全面降息。在看了那么多的点评之后,我觉得最到位的一句来自我的一位同事,他说:“在决策体系内,地方、行业诸侯的话语权一直强于账房、出纳等职能部门。内阁有时也很无奈。”

  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师,在第一时间给我发了一条极其简短的短信:“看,还是降息。”这源于我们从今年8月份就开始讨论是否需要全面降息。他的观点是赞同并且需要全面降息的,而我恰恰相反。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其实从今年第一次结构性降准开始,关于是否需要全面降准、降息的讨论就始终没有停过。当时那位老师的观点非常鲜明,他认为,从近期一系列的国务院常务会的内容看,毫无疑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目前高层最关心的事。但所谓的结构性政策、定向降准、SLF、MLF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虽然从间接角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资金价格,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让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下来。为此,必须全面降准和降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否则,就会影响到就业、社会稳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之所以我会站在不赞同全面降准、降息的一方,主要是因为两个理由。第一:首次定向降准以来,各方面的数据表现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符合“新常态”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第二,全面的降准、降息,不仅仅会产生货币政策上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会产生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而使得市场对于前期政策的导向以及“新常态”还能否持续下去发生质疑。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的讨论发生在8月份。按照我的判断,尽管7月份的数据在当时看来非常之恐怖,但要做出如此之大的行动,必须要更加确切的数据做支撑,所以我当时也提出至少需要到3季度的数据出来之后,才能对下一步实施何种政策措施进行判断。

  9月份的时候,有幸采访了社科院的刘煜辉[微博]老师。我个人非常尊敬他,在“砖家”满天飞的时代,我觉得他是为数不多能够坚守着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去人云亦云的研究者。我十分认同他当时讲到的:“新常态下,政策是一个慢撒气的过程。不会用一个强烈的紧缩政策或者用一个让市场出清的力量集中释放的方式,去挤破泡沫,来进行调整。未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靠把时间拉长,靠接下来各个关键领域的深水区改革,使得无效需求慢慢收敛和萎缩,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同时,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不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安排。长期的结构安排如果偏离现金流的导向和资本回报的导向,必然会产生一个负面的效果,资源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错配。央行之所以仍然在资产端进行调控,主要原因不是来自于经济,而是来源于体制,存在大量软约束的主体。主体还没改造好,配套改革对主体还没有形成合力,央行在准备金、在负债端就很难有太大的操作空间。”

  这也是我至今都不认为有全面降息必要的原因。

  据我所知,在央行内部,对于全面降息和维持现状的争论也是存在的。从这次发布的答记者问看,将此次降息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是,我对此表示严重怀疑,贷款利率降0.4个百分点,贷不起款的小企业,就能贷得起了么?还不起钱的小企业就能还得上了么?本来已经撑不住的小企业就能立马起死回生了么?因为据我之前的了解,导致贷款成本上升主要出在中间环节上,降利率不能说一点儿作用都没有,但也仅仅是心理安慰罢了。

  既然决定要调结构,该倒的就一定要倒,该死的就一定要死。否则,结构调整没法实现,“新常态”又重新回到了旧常态。

  其实央妈也蛮难的。降息都降了,还有对外宣称自己仍保持的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这就像明明今年种的土豆大丰收,但给地主交租的时候,必须得藏着掖着点儿,不能明说一样。

  (本文作者介绍:前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央行降息货币政策贷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降息将使A股再涨500点 冲击3000点 央行大力度降息是银行噩梦 马云乌镇演讲:我不做红顶商人 中国商人靠什么赚钱? 三马聚首华谊剑指大娱乐 货币政策转向全面宽松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降息对银行业不完全是利空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另类解读:社会信贷求助成本太高(一) 油价下跌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