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财经媒体怒怼格力:指名道姓黑记者缺乏基本常识

知名财经媒体怒怼格力:指名道姓黑记者缺乏基本常识
2019年07月30日 19:50 直面传媒

原标题:知名财经媒体怒怼格力:指名道姓黑记者缺乏基本常识 来源:直面传媒

  

  

  最近,不断有媒体同行感叹:媒体的日子越来越难了!继《华夏时报》因报道惹怒正邦科技、《中国企业报》披露顺丰疑似数据泄露遭起诉后,知名的财经媒体《中国经营报》也因一篇报道惹怒了格力。

  

  今天,格力旗下子公司――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官方平台“格力地产会”发布《格力地产就中国经营报假记者发布报道的声明》,公开指责该报联合署名作者其中一位没有记者证,另一位记者证年审核验已失效。

  

  

  根据格力地产的逻辑,供职媒体的记者因未取得记者证就是假记者,因国家未启动年检,持证记者也是假记者,估计这个逻辑会让数以万计尚未领取记者证、但常年奔波在一线的媒体人羞愧难当。

  

  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中国经营报》当然不认同这个论调。格力发出该声明后不久即下午17:20分,《中国经营报》在其官网刊发文章《为何指名道姓黑记者?给格力地产普及一下国家颁发记者证常识》。

  

  

  

  文章说:2019年7月30日,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官方平台“格力地产会”发布《格力地产就中国经营报假记者发布报道的声明》,指名道姓声称,7月29日《中国经营报》网站上刊发的《格力地产“单飞”后举债转型频繁回购股份输血自救》一文,联合署名作者为翁榕涛、童海华,经格力地产在中国记者网上对两名作者身份进行核验,其称“翁榕涛并无所在媒体记者证,童海华的记者证年审核验截止至2017年,已失效一年七个月”,进而得出“假记者”、“假新闻”的结论。

  

  针对格力地产发布的《声明》中指出的关于童海华、翁榕涛记者证件情况,《中国经营报》社现作出如下声明:

  

  一、童海华持有新闻记者证且有效。童海华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的新闻记者证(单位:中国经营报,统一编号:B11015155000007,发证日期:2014年11月28日,已完成2018年度核验、有效期至2019年3月31日)。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3月13日发布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延长新闻记者证使用期限的公告》,“国家新闻出版署将于2019年下半年组织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统一换发之前及换发期间,现版有效的新闻记者证继续使用,请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持证记者的采访工作。如对持证记者身份有疑问,可通过中国记者网“新闻记者证查询”栏目进行查询核实,凡是在中国记者网能查询到的新闻记者证均为有效采访证件。现版新闻记者证失效时间,将另行公告。”

  

  二、翁榕涛暂未持有新闻记者证,实因相关政策要求。《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新闻机构中领取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三)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翁榕涛系2018年7月的应届生毕业,根据相关规定,参加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必须从业满一年以上,官方培训部门近期暂无举办培训班计划,且我报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公示。

  

  文章指出,综上,童海华、翁榕涛持证情况符合相关政策要求,同时欢迎社会各界朋友监督。

  

  到底是什么文章惹怒了格力呢?7月29日,中国经营报刊登《格力地产“单飞”后举债转型频繁回购股份输血自救》一文,署名记者为翁榕涛和童海华。

  

  

  

  文章大意是:近日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一位副总裁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职务,离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这是继去年6月底另一位副总裁、董事等辞职后,公司高管再次发生变动。

  

  文章说,在高管层不甚稳定的同时,格力地产的业绩也较为低迷。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格力地产营业收入分别为31.2亿元、31.3亿元、30.78亿元,几乎停滞不前,但负债却在连年上升。

  

  与格力电器作为龙头企业的地位相比,格力地产在房地产行业内的声名不显,自2015年从格力集团剥离出来后,其业绩发展不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地产接受了采访并做了回函。文章显示:针对负债较高的问题,格力地产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称,房地产行业在发展阶段经营性现金流呈现阶段性负数是正常情况,至今为止,公司银行征信良好,从未出现债务违约情形。

  

  这让人很不解,明明还接受了采访,并向媒体回函,为何等报道刊发后又指责记者是假记者呢?

  

  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陈安庆对此表示:格力地产与中国经营报的交锋争议,公司一时陷入舆论漩涡,企业或有不甘接受舆论监督之嫌,不愿正面接受媒体质疑,简单粗暴的指责对方是假记者、黑记者来逃避舆论监督,这一做法来源于――企业针对外部敌视意见条件反射地抵抗姿态,以为搞不懂、搞不清,不是传媒行业内行陷入次生舆情,对企业商业品牌信誉的冲击力其实再次加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没有熄火,舆情之火反而越烧越旺,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话题。

  

  不过陈安庆也表示,中国经营报直指质疑企业的无据无理的举动,也容易招来非议和火上浇油的风险。

  

  陈安庆说:媒体报道、政府监管与企业信息披露是一个互为掣肘的三角,大众传媒舆论监督促成社会发展完善的良性循环圈,对抗舆论监督,不利于和谐的媒企关系建构,也不利于自身品牌长远发展。

  

  在陈安庆看来,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该是公众,传媒在这种监督中显现舆论主体的力量,传媒感兴趣的,其实也是广大公众需要答疑解惑的,企业采取简单的敌视、对抗、攻击行为,需三思而行。同样传媒在履行舆论监督的时候,要做到监督到位。严肃对待舆论监督,遵循适度原则,不夸大、不枝蔓,做到合法合理使用舆论监督权。

  

格力 格力地产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