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银华基金杯”新浪银行理财师大赛,火热报名中。即日起至9月7日,报名参赛将免费领取管清友、罗元裳、陈凯丰、简七等多位大咖,总价值逾700元的精品课程礼包。【点击领取】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如何应对科技的整体高估值?从渗透率的角度出发【天风策略丨渗透率专题一】
来源:分析师徐彪
摘要
核心结论:
在上周的报告《再论消费和科技的高估值——哪些能维持?哪些有风险?》中,我们对科技股的高估值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几个核心结论在于:
(1)科技股的业绩波动(或者说产业周期的波动)要远大于宏观因子的波动,因此,产业周期的起落是科技板块估值泡沫变化的更核心因素。
(2)利率上行或流动性收缩对没有业绩的高估值公司不利,但不影响产业爆发的科技股,比如典型案例包括:99-00年的纳斯达克(PC周期)、10年的中小板(智能手机周期)、13年的创业板(移动互联周期)。
(3)对于成长期企业(增速>30%),买入估值对未来一年股价区分度不强,最终都是表现最好的公司;对于稳定期企业(增速在0-30%),买入估值对未来一年股价区分度较强,买入估值较低的板块未来一年表现要好于买入估值较高的板块;
因此,在当前A股科技板块整体面临无差别的高估值的情况下,市场又预期下半年的货币和信用回归正常化,股市流动性面临不如7月之前那么好的局面,的确对高估值但业绩一般的股票有影响。
但是,如果能找到哪些科技细分行业,未来一年业绩能够伴随产业周期爆发,那么当前就可以给予更高的估值容忍度。
本篇报告,作为渗透率系列研究的总论篇,我们以“渗透率提升”为核心视角出发,寻找能够容忍高估值的细分行业:
(1)为何要建立围绕渗透率提升的行业比较框架?
(2)不同渗透率阶段,公司的估值有何特点?
(3)渗透率底部提升行业的初步探索。
01
经济和政策周期的扁平化,
或使传统的行业轮动逻辑受限
传统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轮动研究,高度依存于宏观经济与政策周期的波动,尤其在周期大开大合的阶段。比如一个典型的行业轮动过程是,当经济周期触底复苏,可能首先带来地产、汽车等先导行业的复苏,进而依次传导至中游周期行业和上游原材料;当上游行业过热,经济周期见顶,全行业景气度全面回落,此时顺周期属性较弱的板块行业(如科技、必选消费)占优。
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降档和周期扁平化在不断被验证,依赖于经济和政策周期的行业轮动逻辑收到一定限制。尤其2012年之后到今年新冠冲击之前,主要的经济数据波动幅度在收窄,波动周期则被拉长。除了GDP稳步降档以外,供给侧改革后的库存周期波幅也在收窄;CPI数据在11-12年通胀压力之后,基本维持在以2为中枢的区间里。
对于经济和政策高度敏感的地产,同样近几年出现周期扁平化的现象。过去十年先后4轮宽松刺激中,前三轮都能明显观察到,房价以2.5年-3年为周期有规律地波动。但随着近年来房住不炒基调的不断强化,即使在应对新冠的政策刺激中,也未出现如前几轮的剧烈、普遍的上涨(全国百城样本)。
经济周期扁平化同时对应政策周期的扁平化。从以债务总额同比衡量的信用扩张-收缩周期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我们至少经历了六轮比较明显的信用扩张周期,其中2000-2003、2008-2009、2014-2016是大级别的信用扩张;2006-2007、2012-2013属于信用企稳后的小级别扩张。而本轮信用周期扩张从2019年起,始终维持脉冲式的、应对式的投放。上半年疫情重挫国内经济并干扰了财政货币政策节奏,而随着经济数据逐步恢复,政策面也及时表态特殊时期的政策工具要适时退出。未来较长一个阶段信用周期可能都会维持在一个并不宽阔的区间内。
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17年开始放缓的杠杆斜率再度抬升,结构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风险隐患较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提升,有一部分是资产缩水引发的被动加杠杆)。去杠杆/稳杠杆的大背景,也是限制政策周期大收大放的客观因素。
因此未来一个阶段我们将面临的是,由经济周期、政策周期驱动的风格切换与行业轮动更加钝化(当然,不意味着影响完全消除)。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行业配置上,一定程度上跳脱出经济和政策周期的框架,去寻找其他的驱动力。
02
宏观周期驱动的风格钝化,
细分产业趋势成制胜关键
大环境上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的组合中,并可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与美国70年代之后的经济走势有一定类似之处。1970年代开始,美国实际经济增长中枢连续下移,同时在70年代抑制高通胀而利率飙升之后,美国债收益率也进入了漫长的中枢下移过程。
在经济增速降档、实际利率中枢下移的状态下,美股在风格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钝化”,表现为科技和消费的长期趋势性占优。1973年以来,美股年化收益最高的行业集中于消费和科技:航空国防10.9%、软件10.8%、休闲旅游9.8%、零售业9.8%、电子设备9.4%、卫生保健9.3%、食品药品零售9.2%、食品饮料8.9%。
回到国内,在当前的宏观预期以及内循环的政策引导(刺激内需、产业链补短板)下,以头部科技和消费股为主导的结构性市场逐渐明朗,周期运行对风格切换的作用钝化。中长期来看,传统经济部分仍然面临内生动能不足、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政策方面杠杆不能上天、房住不炒的基调,而新兴产业部门,以5G、消费电子、新能源车、云计算为代表的全球科技产业周期共振向上。增长模式的转变,政策主导加杠杆方向的迁移,最终通过相对业绩趋势的预期和兑现,奠定中长期的相对收益。
不过随着过去一个阶段风格上的极致演绎,当前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估值的畏高情绪。加上信用周期的走平,全面抬估值的空间受压制,科技和消费板块内部可能出现进一步分化。在宏观周期驱动的市场风格较为“钝化”的情况下,中观视角的细分产业趋势或成为制胜关键。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和盈利周期的细分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市场愿意为哪一个阶段继续支付高估值,由此我们引入关于渗透率的讨论。
03
渗透率视角:产业生命
周期的估值规律
根据产业周期理论,产业从兴起到衰退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一般而言,越是在早期进入,潜在的回报率越高,但相应的风险也越大。以产品渗透率作为观察产业所处生命周期的指标,则可对应为四个阶段:
导入期:新产品出现,完成由0到1,渗透率缓慢提升;
成长期:行业迅速扩容,渗透率加快提升;
成熟期:行业格局逐步稳定,渗透率提升速度放缓;
衰退期:行业饱和或衰弱,渗透率不再提升或被新技术取代。
本部分我们通过回溯过去三十年几个较为典型的技术成果,观察在产品渗透率提升过程中,行业及个股的估值规律。具体选择上我们覆盖了几个分支,第一是科技领域的技术革命,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二是成熟消费品的细分领域,我们选择了汽车中的SUV;第三是不能直接用渗透率定义,但存在类似逻辑的国产替代领域,此处选择IC设计。
1、美股科技互联网的繁荣与泡沫
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69年的阿帕网,但其真正开始向普通大众渗透是在90年代之后。这背后的两股重要推动力,一个是80年代IBM引领PC市场,伴随着英特尔、微软等互联网巨头逐步奠定垄断地位。另一个是90年代之后“万维网”出现,互联网正式步入大众化时代,互联网商业模式百花齐放,共同促成了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
我们分别以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硬件和软件领域的代表性公司IBM、微软为例,结合全球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和美国PC拥有率两项数据确定渗透率提升的节点,观察估值的变化过程。从数据上看,第一,硬件领域(PC等)的渗透要早于互联网的应用;第二,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加速渗透的阶段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
具体看渗透率提升的各阶段(由于时间序列上部分数据的缺失,此处仅作大致的阶段划分):
1980年至1990年-PC渗透初期:渗透率估计在15%以内,IBM股价稳步上涨。
1990年至1995年-PC渗透率继续提升,互联网初步渗透:这一阶段IBM股价和估值步入调整期。互联网大众化尚在初期,数据显示1997年末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为11%,则预计1995年之前在8%以下,微软股价和市盈率缓慢抬升。
1995年至2000年-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1997年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突破10%,互联网商业模式兴起,信息爆炸时代来临,直接带动硬件、软件和服务领域市场空间爆发,促成互联网泡沫。这一阶段IBM和微软股价、市盈率都大幅攀升。
2000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破灭:截至2000年末,美国PC拥有率超过50%,此后增长斜率放缓;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突破30%,此后5年继续快速上升后放缓。IBM估值在互联网泡沫之后盘整了一个阶段,2002年之后持续向下,目前已回落至1990年代估值的下方。
微软市盈率同样在泡沫过后盘整了一个阶段,2003年之后开始持续下行,当年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6%,并在次年突破50%。此后直到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微软估值企稳回升,2018年微软估值回到了2000年初的盘整区间。
注:下图中为同时展现股价和市盈率,将IBM和微软股价分别除以5、除以3后作图。
2、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移动互联网开始萌芽;00年代末到10年代初,以iPhone引领的智能硬件正式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以移动基站建设周期和牌照发放情况来看,第三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约以5年为一周期,然后传导到用户端的渗透率。并且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一次以成长股的牛市:
3G:2008年末基站建设加快→2009年1月发放牌照→2011年移动用户渗透率达到10%。
4G:2013年中基站建设加快→2013年12月发放牌照→2015年2月移动用户渗透率达到10%。
5G:2018年末基站建设加快→2019年6月发放牌照→截至2020年6月移动用户渗透率在10%附近。
并且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一次以成长股的牛市。
以4G概念股富春股份为例:
2015年之前-4G初步进入应用阶段:3G用户渗透率在2014年9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步被4G替代,同时4G基站建设进入高峰(金麒麟分析师)期。这一阶段富春股份估值快速抬升,股价缓慢上涨。
2015年-4G快速渗透:2015年4G渗透率由年初的9%迅速提高至年末的30%,这一年富春股份股价和估值快速提升,即使有下半年的股灾,依然在年末创下股价历史高点。
2016年之后-4G继续渗透但斜率有所放缓:股价和估值持续下台阶,再未回到2016年之前的高点。
智能手机领域以代表性的零部件公司歌尔股份为例:
2009年至2013年中-智能手机快速渗透:这一阶段以iPhone4的出现为号角,智能手机渗透率在10%节点之后迅速提升并在2013年末突破50%。歌尔股份估值显著提升bing 维持在历史相对高位,同时股价快速上涨。
2013年之后-智能手机渗透率放缓:2013年渗透率达到55%之后增长放缓;估值下行,股价进入波动期。直到2019年无线耳机等智能穿戴设备兴起,股价和估值再度快速上行。
3、汽车行业与SUV
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地产周期兴起,以及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反映到二级市场,汽车行业股价和估值也随着地产周期起伏。近年来新能源车产业链关注度不断提升,2019年至今板块估值持续抬升,目前已在历史最高分位。目前按照销量计算,2019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62%,2020年上半年为4.99%。从渗透率视角看未来新能源车板块是否能持续获得估值溢价,10年代初SUV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SUV行业以长城汽车为例,由于标的A股上市时间偏短,此处结合港股和A股走势:
2012年之前-SUV渗透初期:渗透率低于10%,长城汽车港股估值大幅波动,股价逐步抬升,10年有加速上涨迹象。
2012年至2015年初-SUV渗透率加速提升:渗透率突破10%,同时长城汽车估值抬升,股价快速上涨。
2015年之后-SUV渗透率斜率出现拐点:渗透率突破30%之后增速放缓,此后长城汽车股价震荡运行,始终未能突破2015年高点。
4、半导体设计国产化
科技细分领域的国产化进程有着类似新产品渗透率提升的“S”型曲线。国产化初期,政策资源和资金持续投入,但受制于技术壁垒,推进过程较缓;等到突破某个临界值之后(比如核心技术攻破,或者技术革新后的成本优化),量能放大,推动国产化进程加速;到了后期,重塑后的全球产业格局趋于稳定,国产化率到达某个阶段后放缓或走平。
我们以半导体产业链中目前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的IC设计领域为例,首先看上市时间较长的紫光国微:
2012年之前-我国IC设计发展初始阶段(<13%):紫光国微估值快速提升,但主要是因为盈利水平较低,股价在期间窄幅波动。
2013年至2018年初-国产占比迅速抬升阶段(13%-32%):1)2012年末我国IC设计销售额占全球比重达到13.7%,紫光国微股价和估值开始快速抬升。2)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受股灾影响大幅杀估值。3)2017年下半年再度抬估值,高点出现在2018年4月,随后随大盘调整。到2017年末国产比重突破30%,达到31.8%。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国产占比提升放缓(>32%):直到今年7月快牛之前,估值震荡向上但未再超过2018年初的估值高点。
国产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也会带来板块即个股估值的抬升。比如2019年兆易创新、圣邦股份等进入华为mate30供应链名单,进一步催化了本轮半导体板块行情。
总结上述案例共性,从渗透率视角观察产业生命周期与估值的关系,大概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导入期-估值随渗透率逐步提升,但前景具有不确定性:行业处于初始阶段,渗透率缓慢提升(一般上限在10-15%之间),此时市场估值随市场空间逐步扩大而提升,股价缓慢上涨。但从细分领域看,这一阶段看行业前景可能尚不明朗,市场存在分歧。导入期的竞争格局较为模糊,研发成果转化率以及企业潜在成长能力具有不确定性。
成长期-估值随渗透率快速提升后维持高位:行业进入成长期,市场空间打开,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出现了若干市占率高、议价能力高、技术领先的龙头公司,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一般下限在10-15%之间,上限在30-50%之间),估值上限也因此打开。这一阶段市场一致预期已经形成,资金抱团涌入进一步抬升估值,股价快速上涨。且由于行业和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能够一定程度消化高估值,因此尤其是龙头企业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高估值,并取得相对收益(后期由于盈利能力提升,可能表现为估值小幅回落,股价继续上涨)。权衡确定性和回报率,处于成长期的细分行业参与价值最高。
成熟期-渗透率提升斜率放缓,估值回落:行业空间扩容速度放缓,渗透率结束快速提升阶段(一般为50%以后),同时新增投资和研发成本降低,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现金流量和成本控制变得更加重要。此时投资者给予未来市场空间的估值溢价被打薄,同时由于盈利能力的下降,股价或面临戴维斯双杀。
衰退期-渗透率不再提升或者被新技术取代,维持低估值:行业完全饱和而进入存量竞争,渗透率不再提升或者开始下降(新技术取代),此时供给侧开始出清,市场主体不断退出,估值长期维持低位。
04
从渗透率出发,哪些细分领域
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
综合当前的产业和政策环节,我们认为从渗透率视角寻找结构性机会可以遵循两条思路:第一,直接参与渗透率刚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处于成长期的细分行业。这一阶段行业前景明朗,市场形成一致预期,资金抱团进入;估值虽然偏高,但企业盈利预期开始兑现,能够消化高估值。
第二,参与渗透率尚处于初始扩散阶段,但确定性较高的领域(比如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或者走国产化替代逻辑)。
按照这两层思路,我们列举几个目前符合条件的代表性细分领域:5G设施及应用、TWS耳机、新能源车、半导体设备。
1、5G:渗透率到达10%临界值附近
以基站建设情况来看,参考此前3G和4G产业周期,当前5G尚处于初始建设阶段。作为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5G基础设施兼具稳增长和改革转型双重使命,大概率也将成为十四五战略新兴规划的重点方向,步入加速发展阶段;5G的相关应用领域也有望加快渗透(基站建设指标领先于5G渗透率指标)。以电信和移动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以5G用户/总移动用户数衡量的渗透率大概在10%的临界值附近。
2、TWS:刚刚进入加速渗透阶段
由苹果Airpods带动的TWS耳机产业过去两年发展迅猛,用户认可度不断提升,出货量逐季增长,2016年至2019年出货量年化增速达到141%。如果按照TWS出货量/当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来简单计算渗透率,2019年度大约是9.37%,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目前TWS的存量市场苹果仍占据半壁江山,国内的小米等厂商正快速突围可穿戴设备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可观。
3、新能源车:渗透率仍在初始期
新能源车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确立的五大方向之一,也是2011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广泛补贴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以新车销量计算,2019年末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5.62%,2020年上半年为4.99%,尚处于初始渗透阶段。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耐用品消费领域受到较大冲击。后续随着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加上政策面对家电、汽车等消费领域的刺激和补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快速复苏,并逐步提高渗透率。
4、半导体设备:产业链上国产化攻坚环节
半导体作为去年以来表现最好的科技板块之一,主要驱动力在于行业本身景气度向上。新冠影响之前,出货量代表的需求端拐点大概也出现在19年初,因此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不错的涨幅。但从国产化视角来看,相对于设计和制造环节,目前上游设备类的国产替代逻辑还未充分演绎。目前我国主要的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都在20%以下,部分细分领域甚至低于10%,中长期来看空间非常广阔。
05
核心结论
1、为何引入渗透率视角的横向比较
经济降档和周期扁平化的趋势下,由经济周期、政策周期驱动的风格切换与行业轮动有所“钝化”。此时,中观层面的细分产业趋势或成为制胜关键。伴随过去一个阶段风格上的极致演绎,以及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信用周期走平甚至收缩,继续全面抬估值的空间受限,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市场愿意为什么样的行业与个股继续支付高估值。当前新一轮科技浪潮方兴未艾,新兴产业发展阶段不一,我们由此引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概念,通过渗透率指标,探讨细分行业在各发展阶段的估值规律。
2、渗透率提升过程,龙头估值如何演变?
根据产业周期理论,产业从兴起到衰退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以渗透率指标为锚,我们回溯了过去三十年几个较为典型的技术成果,包括科技领域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消费品领域的SUV,以及与渗透率具有类似逻辑的国产化进程中的IC设计。整体来看,导入期和成长期都具备估值红利,但成长期的估值空间更大,且确定性更高。
新产品或新技术导入期,渗透率缓慢抬升(上限为10-15%)。但由于此时行业竞争格局较为模糊,因此个股估值和股价更多呈现为缓慢抬升。
新产品或新技术进入成长期,渗透率开始加速抬升(一般下限在10-15%之间,上限在30-50%之间)。这一阶段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市场一致预期形成,因此股价和估值快速上行。且由于行业和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能够一定程度消化高估值,因此龙头企业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高估值,并取得相对收益。
3、渗透率视角出发,哪些板块有望继续享受估值溢价?
渗透率视角寻找结构性机会可以遵循两条思路:第一,直接参与渗透率刚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处于成长期的细分行业;第二,参与渗透率尚处于初始扩散阶段,但确定性较高的领域(比如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或者走国产化替代逻辑)。代表性的细分领域包括:
5G:目前渗透率达到10%临界值附近,政策扶持下确定性较高;
TWS:2019年发展迅猛,渗透率接近10%,处于成长阶段的初期;
新能源车:目前渗透率5%附近,仍处于初始渗透期,同样有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半导体设备:半导体上游领域国产化进程相对滞后。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全球经贸及政治摩擦加剧,疫情及疫苗研究不确定性等。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