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策略】不必急于兑现,反弹窗口期仍将延续
来源:分析师徐彪
摘要
核心观点:
1、维稳和维稳预期的自我实现使得市场从8月初最悲观的底部逐步走出来。但同样,随着建国70周年的临近,维稳进入尾声的预期,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准备减仓兑现前期的收益。
2、但是,我们构建的“四信号”体系仍在改善中,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信号——宽松的加码带来经济改善的预期。历史上每一轮信用扩张的阶段,都使得A股整体估值水平出现抬升。因此,反弹窗口期大概率将延续,不建议当前就减仓或兑现收益。3、配置策略:长期维度中,坚守消费和科技龙头。中短期维度,建议关注三个维度:(1)中报ROE底部改善,且有望延续的,比如券商、光伏。(2)中报ROE仍然恶化,但有望很快见底的,比如风电、汽车。(3)受益于房地产竣工加快的产业链行业,比如家具、厨电、装饰材料。
1、市场外生变量:维稳和维稳预期的自我实现使得市场从8月初最悲观的底部逐步走出来。但同样,随着建国70周年的临近,维稳进入尾声的预期,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准备减仓兑现前期的收益。
8月初,在贸易战生变,情绪最悲观的时候,我们坚定看多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随后,在报告《哪些板块正在对贸易战脱敏?》中,我们也谈到,指数层面和部分板块对贸易战的脱敏,来自三方面因素:一是头部公司业绩层面的支撑、二是风险溢价已经反应了市场对贸易战较为悲观的预期、三是维稳和维稳预期的自我实现。
随着指数层面连续一个半月的反弹,同时建国70周年关键节点的临近(意味着维稳预期也接近尾声),在路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投资者倾向于在9月下旬就提前减仓并兑现一部分收益。从过去一周市场的表现来看,也出现了这样的特点。
2、市场内生变量:“四信号”体系仍在改善中,尤其是最重要的信号——宽松的加码带来经济改善的预期。因此,反弹窗口期大概率将延续,不建议当前就减仓或兑现收益。
在前期的报告中,我们定期对“四信号”体系的状态进行更新,包括:
信号一:政策是否宽松(经济改善的预期)信号二:汇率是否企稳信号三:美股风险是否释放信号四:贸易战是否缓和当前来看,“四信号”体系处于什么状态?第一,最重要的信号——政策的宽松仍然在进行中,虽然没有出现类似3-4月份经济全面改善的预期,但至少遏制了经济断崖式回落的风险。这也是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能够稳住,并且逐步抬升的关键。货币和信用是政策宽松中,一枚硬币的两面,9月以来的降准和专项债提速发行,是本轮脉冲式宽松的开始。以债务总额同比增速衡量的宽松周期中,可以看到:(1)在每一轮信用回落的政策收缩周期中,A股全面杀估值,市场只有少部分阿尔法的机会,赚得是业绩增长的钱,典型的例如18年。(2)在每一轮信用复苏、政策宽松周期的前半场,盈利不能改善,但未来盈利改善的预期很强,A股全面提估值,市场是整体性贝塔的机会,业绩好坏影响不大,典型的例如19年Q1。(3)在每一轮信用复苏、政策宽松周期的后半场,盈利已经开始改善,但政策很难再大幅宽松,估值也难以继续扩张,市场赚得是业绩增长的钱,典型的例如16年。
过去几年,市场先后经历了,17-18年的信用收缩(全面杀估值),19年Q1的脉冲式信用扩张(全面提估值),19年4-8月的脉冲式信用收缩(全面杀估值)。
随着9月初以来政策的放松,9月开始市场有望再次进入脉冲式的信用扩张阶段,虽然力度不如Q1大(当前房地产仍然没有放松),但至少会对全市场的估值形成一定支撑。
第二,信号二和信号四,也处于持续改善的过程中。在前期报告中,我们提到,汇率(信号二)不是额外风险,其与贸易战的谈判情况(信号四)直接挂钩。
第三,美股在美联储首次降息后,出现了连续下跌,一方面美联储降息是对未来美股EPS走弱的确认,对美股不利,另一方面贸易战在8月初的恶化,也导致了美股的快速下跌。向前看,9月份美联储可能再次降息,确认EPS的走弱,长期对美股不利。美股的长期风险尚未释放,但短期快速下跌的可能性较低。
最后,综合来看,四大信号中,除去美股未来长期仍然存在风险以外,其余均处于改善状态。
3、配置策略:长期维度中,坚守消费和科技龙头。中短期维度,建议关注三个维度:
(1)中报ROE底部改善,且有望延续的,比如券商、光伏。
(2)中报ROE仍然恶化,但有望很快见底的,比如风电、汽车。(3)受益于房地产竣工加快的产业链行业,比如家具、厨电、装饰材料。
具体可以关注我们前期的报告《60大重点行业ROE处于什么位置?未来趋势如何?》http://1t.click/ambt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海外不确定因素,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