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数目全球第一背后的黑幕

港股IPO数目全球第一背后的黑幕
2019年06月11日 07:53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微信公众号:丫丫港股圈

  相信大家还有印象,2018年港股ipo募资350亿美元,排世界第一。

  事实上,港股市场无论是交易额,还是总市值,在全球都并不算高,IPO数量竟然多于纽交所和伦交所,去年看到这个数据时,真的有点难以置信。

  对于香港IPO的数据,大家一直有疑惑:是港股市场真的富有吸引力,还是值得上市的优质公司确实太多?

  一份最新的消息,戳穿了这个现象背后的黑幕。

  1. 审批官化身必批官

  引述彭博消息,一名叫杨金隆的港交所高层,日前已经以家庭原因为由辞职,其办公室紧锁,且相关文件已经被带走调查。

  这名主管之前是负责港交IPO审查的联合主管,管理超过70人的审核小组。涉及联同律师行,向特定申请人“放水”,协助不符合上市标准的公司过审。涉案的有近30宗ipo,其中涉及多个建筑股和餐饮股。

  目前,与案件相关的律师行和承销人都已列入监察名单。关于这起案件,记者咨询港交所,仍然只能收到答复:不方便评论员工事宜。

  相信港交所的内部调查还在进行之中。但该“不当审批”过程已经持续两年,且部分问题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对部分股民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谁曾想到,裁判也下场踢球,审批官变成了必批官。

  过去几年港股IPO乱象

  由于我们比较关注新上市的港股,对新股都有跟踪,所以对于过去几年的港股IPO问题,是深有感触。

  1. 数量之谜

  首先是数量问题,港股去年ipo近208只股票,而募资金额达到350亿,位于全球第一。高集资额背后,一定是低回报。

  而把时间放宽到3年,则发现,从15年到18年,这几年的IPO是越来越松,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募资额也在2018年达到巅峰。

  资料来源:choice

  看看回报,整体破发率高于60%。而且越早IPO的,露出马脚的可能性更大。

  一般来说,IPO家数与市场景气状况有关,18年是行情并不好的年份,IPO数量甚至大幅高于15年,这是难以理解的。

  而且,从承销人看,IPO巅峰的18年同样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

  统计了18年208家IPO公司的承销人,其中几个著名大行,摩根士丹利,高盛,中信里昂,中信建投,中金,其承销家数大概在14-18家左右。但有一家相对较小的投行:联合证券,却不声不响地承销了27家公司。

  资料来源:choice

  一般来说,大行一般对客户质量有要求,不过由于名气,大行的承销数量也会高于多数小投行,但18年出现的IPO小投行项目数逆袭大投行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怀疑:是质素差的上市公司变多了吗?

  只可惜在过去,大家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数量上的问题。

  2. 质量之谜

  质量的问题则更严重。

  去年多家IPO的公司都曾进行过反向路演,但我们发现很多公司现金流其实都很充沛,刚刚大笔分红完,就来市场IPO要钱。

  其中多是一些旧经济的股票,涵盖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这些公司商业模式天花板已经到顶,融资扩张的道路走不通,其股权融资IRR很低,上市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

  IPO的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企业融资,但公司压根不缺钱,上市圈钱就是对股东的损害了。

  今天的新闻如果属实,那数量和质量之谜基本都可以解释了。港股总体流动性变差,炒新股长期回报差,审核不当导致滥发IPO,港交所得负起相当大的责任。

  包赚不亏的上市

  据统计,2013至2018年有逾百家建筑股上市,而其中有超过三成已卖壳。换言之,建筑股上市的目的,有部分只是为了成为壳公司而IPO,部分集资金额仅千余、二千万,令外界质疑上市真正目的。

  有什么好质疑的,算算账就知道了。

  即使不考虑上市融资的所得款,股票上市后的壳价值,就基本值一个亿了。

  而且上市后,公司也增加了更多圈钱玩法:

  如先收集货源,随后坐庄炒高股价,诱骗小散户进场接货,然后出货收割韭菜。

  等到出货完成,涨幅悉数回吐,再选择是供股配售,将股价向下炒,将小股东当提款机,还是低位再把货接回来,再卖壳。

  一个例子:几年前上市的联旺集团,一家小建筑公司,上市后通过控盘后炒作,将股价从0.26元炒至26元,随后又大跌,直至破发,打回原形。

  资料来源:choice

  高位之时,这个公司PE曾达到2000倍,PB达740倍,这就是显然的坐庄恶炒。

  一来一回,至少能赚几个亿。而这家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也不过是3000多万港元。

  上市实在是太划算啦!

  可惜的是,港交所监管不严,对于这些恶意炒作行为,一直没有严格的惩治措施。这也使得,上市几乎是一种无风险套利。但凡有点经济头脑的老板,都知道上市包赚不赔。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找投行做上市,花销几千万,自然是小意思啦。即使给港交所官员几千万再打点一下,那也很合理嘛。

  无利不起早,在几十家公司,每家都有几千万的奉献意图的时候,港交所审批官员的道德底线,确实不见得有多牢固了。

  推测一下,港交所的内鬼甚至可能不止这一个,毕竟我们看到的不该上市的公司,不止30个。

  而且除了审批部门,也许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也有内鬼,毕竟上市公司坑股东,在港股几乎没人管。

  A股同样坑爹

  其实今天A股的新股板块,也出现了一则大事件。去年A股最大的新股工业富联,今天迎来大规模解禁,随之股票接近跌停。

  这个创下A股IPO记录的独角兽已经破发,从高位成交算起,至少给股民造成了超过70亿的损失,创下新股亏损最大的记录。

  虽然募资额上,A股少于港股,但A股的抽水作用,也一点不亚于港股。

  因为与港股不同的是,A股向来有炒新股的传统,新股往往会连续涨停好些日子,才会开板,小股民才有机会参与交易。

  港股若IPO定价错了,上市第一天,大家就能参与交易,进行重新定价。

  但A股即使IPO定价错了,也是一通乱炒,等到开板可以交易的时候,再好的公司,估值都已经在历史高位,几年内的潜力都已经透支。大部分在爆炒过后,都是持续几年的下跌趋势。

  而更蛋疼的是,我国股民又喜欢炒短线,玩次新股。而A股的指数却又经常在次新股开板后不久将次其纳入指数。于是乎,畸高的次新股坑了无数散户,也坑了A股的指数基金。

  所以说,A股的新股生态比港股更畸形。除了运气爆棚的首发中签者,一般投资者很难在新股上市头几年赚到钱。而且,这是生态问题,不同于港股的内部问题,解决更难。

  然而,巧的是,上周前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也被抓了,市场猜测原因之一,就是在刘在任期间,大量江苏本地银行股上市,有IPO放水迹象——而刘正是江苏人。

  难道说A股也有内鬼?

  身居要职,能经得住诱惑,不谋私利,始终是一件难事。

  结语

  最后,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港股IPO滥发,却也带来了一个逆向的机会。

  正如前面所说,A股打新,唯一的机会就是首发中签,但这个概率始终太低,就可参与度而言,A股打新始终不能与港股相提并论,A股打新的可容纳资金量太小了。

  而且即使滥发,港股投资人也会作出合理的反应:用脚投票,大量股票破发,上市后不久就会价值回归。

  差的股票,固然上市不久会跌回去,但好的股票,也会因为IPO太多,鱼龙混杂,短期有可能被埋没了价值。

  比如去年,几个无收入的医药生物股上市,适逢行情较差,而那段时间上市股票都质素较差,投资人看到这些股票无收入无盈利,也拍脑袋直接略过。等到这些股票价值回归,投资人才意识到已经错失机会。

  事实上,若是对基本面有充分研究,能耐心些钻研一下招股书,即使港交所滥发,哪些股票是混上市的壳股,哪些公司是获得融资后能一飞冲天的,不难分辨。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滥发IPO的背后,固然需要惩罚腐败者与监管不当者。但对于股民来说,在港股打新捡到便宜货的机会没有变低。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马婕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7 新化股份 603867 --
  • 06-14 海油发展 600968 --
  • 06-12 朗进科技 300594 19.02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