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不必夸大银行接管案的市场冲击

2019年06月10日14:56    作者:王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报告起因

  5月24日,人行、银保监会联合公告了对包商银行的接管。而后,人行又多次公告,补充了此案的有关信息。此次银行接管案,是我国2015年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第一次“实战检验”,是按流程处置问题银行的第一次尝试,为我国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和银行退出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意义非常重大。

  但是,由于在此案之前,我国已长达20年没有正式处置过较大规模的问题银行,因此大部分市场主体对这项工作非常陌生,由此导致了一定的担忧情绪,也导致了市场运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市场上甚至有观点担忧这一冲击最终会显著影响宏观经济。

  本报告详细分析了接管案之后,对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影响,重点阐述这些影响会导致它们的有关业务如何调整(最终会体现为资产负债表调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它们的业务调整会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我们分析后认为,由于中小银行总体量相对有限,此案对市场的冲击也相对可控,在极端情况下人行还可以采取对冲措施。因此,不必过分夸大此案对市场、经济的冲击。

  后续推演: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

  根据公告的接管方案,包商银行部分债务工具未得到全额理赔,主要是单笔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债权,包括同业CD、同业存款等,预计平均保障比例在90%左右。

  而在此前,由于多年未发生银行对债务工具违约,大部分市场主体持有一种“银行信用幻觉”,认为只要是银行的债务工具,基本上都是刚性兑付的。在这样的预期下,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发行同业CD等债务工具时,不会体现太明显的信用利差,融资均较便利。

  然而,此次接管案打破了这种刚兑预期,以事实证明了问题银行是可以处置出清的,它们的债务工具是可能违约的。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参与者“有进有出”,是整个银行业回归健康、理性的关键一步,是一项非常典型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这可以使问题银行及时得到处置,甚至出清,退出行业,从而使全行业以优胜劣汰的方式保持供给总量的基本合理,避免全行业陷入恶性竞争(overbanking)的泥潭。因此,长期看,此案未必是坏事。

  但是,在从“刚性兑付”向“有进有出”切换的过程中,则毫无疑问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次性冲击,这是需要监管层和市场主体密切关注的。具体而言,一次性冲击大致可为三步曲:

  (1)首先,原本有些投资者基于“银行信用幻觉”的信仰而购买了一些低等级银行的债务工具,如今突然得知这些债务工具并不是刚兑的,它们就有可能集中抛售这些债务工具,或者提前取回(有些同业负债有提前支取的条款),导致同业负债遭受“挤兑”。

  (2)然后,对于这些低等级银行来说,它们的同业融资的成本、难度都会加大。成本加大还只是影响盈利(利率风险),但如果在资产端无法及时变现的情况下,遭受同业负债的严重“挤兑”,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银行违约甚至倒闭。

  (3)即使这些银行的资产端可以及时变现,那么它们若集中抛售其他优质资产(比如流动性较好的高等级债券、货币市场基金),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严重时甚至不排除影响整体信用投放和宏观经济。

  此外,还可能会些其他次生影响,比如其他持有这些债务工具的投资者,原本用这些工具去质押融资的,也可能面临难以续做融资的困境,从而也需要抛售资产。

  由于一般存款得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因此我们预计接管案不会对中小银行的存款产生明显冲击,但不排除有少量单笔过大的存款出现搬家现象。

  因此,此次接管案会带来比较明显的一次性冲击,且主要是冲击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

  随后,待到一次性冲击效果消退后,未来的银行业务结构也和以前不同,产生深远影响。很多低等级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利率中将包含合理的信用利差,因此融资成本提高(或者融难度加大),再去投资于其他资产时,可能会利差收缩或无利可图。因此,它们继续通过同业负债去参与其他投资,以此来增加杠杆、增加盈利的行为,也将逐步收缩,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占比下降。这一行业变化其实也刚好也是监管层乐见的。

  首先关注短期的一次性冲击

  当然,短期内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一次性冲击。为此,我们需要从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发,尽可能详细地推演这一次性冲击的影响大小。

  首先,为有效体现大中小银行的分化,我们收集了发布有2018年年报数据的214家银行,将它们按类型,分为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四大类(分别简称为六大行、国股行、城商行、农商行),我们把后两类统称为“小银行”,是本报告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214家银行中,六大行已全收录,国股行11家(全国共12家,欠1家年报),城商行102家(全国共133家),农商行95家。据统计,这214家样本银行的总资产204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比例约76%,已足以代表行业整体情况。

  然后,我们先呈现出样本城商行、农商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

  我们后续的分析将从上述资产负债表数据展开,有以下几点重要发现:

  小银行存款基本满足贷款、非标需要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商行、农商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0%、65%(注意,此处存贷比的算法简化为“存款/贷款”,但监管部门考核存贷款时,会有一些扣除项,因此监管值与简单算法略有差异),远低于75%的监管关注值,75%也是全部214家样本银行(以下简称“全样本”)的合计均值。

  城商行、农商行存贷比较低,主要是由于过去它们的合意信贷额度受到人行的严格管控,即使自身的流动性、资本都允许有放贷款的空间,也无法发放更多贷款(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商行,则是因为当地经济不够活跃,信贷需求太弱)。

  在此情况下,为进一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部分银行开始采用非标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融资。为此,我们把“应收款项投资”也计入存贷比的分子,得到“实际存贷比”[(贷款+应收)/存款],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87%、72%(全样本79%)。这一“实际存贷比”是把表内非标(主要体现在应收款项投资科目中)视为贷款,因此也参加存贷比计算。

  从上述结果可知,农商行通过存款获取的资金,已足够支撑贷款、非标业务的投放,再考虑到有8-10%左右的存款资金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交完之后依然还有资金富余。城商行也足够,但是“实际存贷比”有点高,如果再加上还需要留下超过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则勉强实现依赖存款来放款,但可能经常需要同业负债调剂流动性。

  这一点分析,我们主要是为了说明城商行、农商行的存款基本足以支撑贷款、非标业务,不需要通过同业负债去支撑贷款、非标业务。而前文已述,此次接管案主要冲击的是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因此,只要中小银行存款基本稳定,不受此次接管案冲击,那么我们自然也有把握相信,这些中小银行的贷款、非标业务也大致不会受到影响。

  同业负债主要支撑投资业务

  既然存款资金是足以支持贷款、非标业务的,那么很显然,小银行获取同业负债,主要是为了其他功能,而不是用来放贷款。其他功能包括:日常调剂资金余缺、其他投资业务。其他投资包括债券投资、资管产品(委外专户、基金、同业理财等)投资。可见,这本质上是一种通过额外加杠杆来获取套利的行为,以较低利率向同业融入资金,然后用于其他投资,赚取利差。实践中看,这利差其实较为微薄,但是较为稳定,因此中小银行乐于通过这种同业业务扩张来扩大盈利。而很多小银行过去能够实现“以较低利率”同业负债,一大主因还是过去的“银行信用幻觉”。

  这类业务在过去的严监管中受到监管层高度关注,也受到了一定的遏制。此次接管案的主要冲击,也在于这类业务。银行的刚性兑付被打破了之后,很多小银行的同业负债融资成本会上升,或融资难度加大,那么自然很难再继续维持这种套利操作,预计这块业务将会进一步压缩。

  正如前文所言,这些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债券和资管产品,资管产品的底层也是以债券为主。并且从经验上看,这些债券中又是以利率债居多。那么,这些同业业务的收缩,主要会对债券市场形成压力。

  量化测算影响规模

  紧接着,我们还要大致测算这类业务的规模,以便尽可能准确预估冲击的大小。

  首先估计小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

  表1中是全部城商行,但我们有把握相信,城商行里的龙头银行,不太可能受到冲击,尤其是总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6家大型地方国有城商行,它们的总规模达到10万亿元左右。剔除它们后,剩下的城商行总规模是21.8万亿元,里面也有很多是稳健的,当然也有风险较高的,我们自然没有办法对每一家银行逐一识别,因此先将剩下的统一估算。农商行这边也做同样的处理,剔除了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4家大型地方国有农商行,剩下的农商行总规模7.2万亿元。

  然后,我们再把“债券发行”科目中的同业CD单列,债券发行中剩下的部分主要是金融债、次级债等长期债券品种,和此次流动性冲击关系较弱(除非哪家比较倒霉的银行刚好这两天在发债券)。

  经过上述处理后,呈现的样本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负债表为:

  然后,我们重点关注可能受冲击的同业负债(传统同业负债外加同业CD)规模。城商行这边是5.4万亿元,农商行是1.2万亿元,两者合计6.6万亿元左右。此外,样本之外的小银行可能还有一些同业负债,因此全行业小银行同业负债量会更高。我们预计大部分六大行、国股行、龙头城农商行的同业负债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忽略。

  事态的后续发展,自然是这6.6万亿元的同业负债逐渐压降。与之对应的,在假设其他负债科目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那么投资业务也会同规模压降。前文已述,投资标的以债券为主(投资于资管产品的,底层也是以债券为主),那么债券市场会承压。

  其中,表内投资是以利率债居多,信用债比例相对小,因此,上述收缩体现到社融数据上的,也将更小(利率债不体现社融),人行完全可以通过鼓励信贷投放等方式,弥补这一块社融缺口。

  银行表内投资业务不包括股票,因此对股市几基本没有直接影响,只有情绪面的影响。

  但还需关注一些其他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1)重点关注压降的速度与幅度。这些同业负债的压降已无悬念,但如果断崖式压降,那么毫无疑问,没有一个金融体系能够承受。因此,关键是速度与幅度。人行近期屡屡安抚市场,本质上也是希望让这个压降过程相对有序。剔除10家龙头后的样本城商行、农商行的同业负债总规模是6.6万亿元,全行业则更高,当然不可能压得一分钱不剩。我们预计近几个月可能是压降最厉害的,需重点关注,然后冲击会慢慢缓和。据估计,6月、7月到期的小银行(统计范围是剔除10家龙头后的全部城商行、农商行,因此与上文略有不同)同业CD金额约6400亿元、3200亿元,假设只能续发一半(这是近期同业CD发行的成功率经验值),即缩量一半,同业CD之外的其他同业负债也会有所缩量,那么同业负债压降规模也在4000亿元、2000亿元左右,意味着有这么多规模的债券等资产需要抛售。度过了最痛苦的近1-2个月之后,压降速度会放缓,整个市场会逐步趋于平稳。

  (2)其他投资者将承接一部分抛售的资产。金钱不眠,原本购买这些小银行同业负债的资金,有可能会去改做其他投资,部分资金肯定会回流至市场,承接了小银行抛售的资产。只是小银行不再从中赚取利差,资金链条得到拆解。由于小银行持有的债券也以利率债为主,如果抛售导致它们收益率上升,相信市场上还是会有比较强的买盘的。因此,并不是说投资压降的部分全部都是灾难,6-7月实际冲击市场的资产抛压可能要小于上一段估算的4000亿元、2000亿元。

  (3)人行随时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万一真的事态严重,部分中小银行同业负债没能续上,资产又难以处理,导致流动性断裂,那么人行也会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者指示其他大中型银行去提供支持。因此,这是一项兜底措施。

  综上,我们认为,此次接管案对市场肯定造成冲击,但不必过分夸大。

  投资建议(略)

  我们认为,近期市场上过分夸大了接管案对金融市场和中小银行经营的冲击,部分中小银行股价出现非理性波动,而A股上市的中小银行基本上全是业内的佼佼者,不必过分担忧。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监管 包商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